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与农村扶贫的路径选择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2 09:12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与农村扶贫的路径选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贫困一直都是困扰着社会发展的一个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系统研究,指出无产阶级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造成的,无产阶级要摆脱阶级的贫困,必须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革命在生产力不发达国家取得胜利后,并没有立即消灭贫困,相反却在相当长一个历史阶段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之中。面对生产力不发达的事实,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精准扶贫、消灭贫困,成为当前摆在执政党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视角,总结我国农村扶贫的历史经验,针对当前农村扶贫工作所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从贫困的概念入手,本文将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与中国化的扶贫思想进行了理论的承接,为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的发展路径廓清了历史轮廓,指出当前农村扶贫的中心任务是将扶贫与小康社会建设共同推进,当前农村扶贫的重点是解决精准扶贫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部分,文章将重点放在了农村致贫的原因分析和问题呈现上,在深入剖析案例、系统性理论总结的基础上,为当前农村扶贫工作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推向深入和发展。本文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全文写作的一条红线,将“民族化”和“时代化”作为整个课题讨论的重点内容。可以说,整个选题最终的落脚点是一个“化”字。这个“化”包含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是如何从制度的批判转变为制度的建设的,这个过程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一个过程;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的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指导社会主义扶贫实践的,这个实践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与具体时代相结合的过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贫困理论 农村扶贫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F323.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4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8-10
  • (一) 选题的背景8-9
  • (二)选题的意义9-10
  • 二、研究文献综述10-12
  • (一)国内研究现状10-11
  • (二)国外研究现状11-12
  • 三、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12-14
  • (一)研究思路12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12-13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13-14
  • 第一章 “贫困”及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14-28
  • 第一节 贫困的定义及类型14-18
  • 一、贫困的定义及划分14-16
  • 二、贫困原因的理论分析16-17
  • 三、政治学视域下的贫困研究17-18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18-23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贫困理论18-20
  •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贫困问题的理论探讨20-21
  •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贫困问题的理论发展21-23
  • 第三节 新时期精准扶贫思想23-28
  • 一、扶贫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任务23-24
  • 二、精准扶贫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24-26
  • 三、共同富裕的实现在于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26-28
  • 第二章 我国农村贫困的理论分析及扶贫面临的挑战28-42
  • 第一节 我国农村贫困群体产生的政治学理论分析28-32
  • 一、所有制分配方式不同所导致的贫困28-29
  •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贫困29-31
  • 三、经济结构调整所导致的贫困31-32
  • 第二节 当代农村贫困概念的延伸及特点32-36
  • 一、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33-34
  • 二、从“一元贫困”到“三元贫困”34-35
  • 三、农村新型贫困的特点35-36
  • 第三节 聚焦当代农村扶贫存在的问题36-42
  • 一、扶贫瞄准精度不够36-37
  • 二、脱贫不稳定37-38
  • 三、扶贫机制不健全38-40
  • 四、扶贫资金缺乏科学管理40-42
  • 第三章 农村基层扶贫工作实践的案例分析42-54
  • 第一节 扶贫实践中的异化现象42-45
  • 一、扶贫对象的异化42-43
  • 二、项目扶贫的异化43
  • 三、现状的思考43-45
  • 第二节 贫困县建设中的异象45-49
  • 一、贫困县的利益驱动45-47
  • 二、贫困县扶贫乱像之种种47-48
  • 三、贫困县扶贫模式的反思48-49
  • 第三节 基层扶贫工作中的两难与冲突49-54
  • 一、创业扶贫中的两难选择49-50
  • 二、项目扶贫中的矛盾冲突50-52
  • 三、基层扶贫工作的问题反思52-54
  • 第四章 我国农村扶贫的路径及对策54-68
  • 第一节 以理论为导向确保农村扶贫实践的价值取向54-58
  • 一、以民生为出发点的基本立场,明确扶贫宗旨54-55
  • 二、运用全面统筹协调的科学方法,开拓扶贫思路55-57
  • 三、发挥制度优越性,创新扶贫模式57-58
  • 第二节 坚持实践标准推进精准扶贫58-60
  • 一、坚持实践标准,因类施策58-59
  • 二、坚持实践标准,因地制宜59-60
  • 第三节 坚持群众路线转变扶贫机制60-63
  • 一、坚持从群众中来,构建汇聚民意的扶贫调研及沟通机制60-61
  • 二、坚持到群众中去,,创新扶贫项目开发机制61-62
  • 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改革扶贫工作管理机制62-63
  • 第四节 坚持科学发展提升扶贫质量63-68
  • 一、健康扶贫,建立贫困县退出机制63-64
  • 二、人才扶贫,建立扶贫人才保障机制64-66
  • 三、科学扶贫,建立完善的扶贫效果评估体系66-68
  • 结语68-70
  • 致谢70-72
  • 参考文献72-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炎秋;以“三学三争”带动农村扶贫奔小康[J];学习导报;2003年05期

2 李青青;;非政府组织在农村扶贫中的功能发挥[J];理论学习;2011年08期

3 吴国宝;2000年后农村扶贫要解决什么问题[J];w挛胖芸

本文编号:5092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5092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b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