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1 15:16
本文关键词:网络民主问题研究
【摘要】: 网络民主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各学科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研究都还处于初始阶段,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在法学视角下通过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论证我国的网络民主发展问题。在分析网络民主的概念、特征及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政治参与领域、公民维权领域、社会监督领域出发,通过实例分析的方式展现了我国网络民主的发展现状。并借助于网络民主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分析了隐藏在其中的网络民主的本质:网络民主打破了传统的身份制度、信息传播和分享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民主制度,而不是传统民主体制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民主制度,网络民主在促进平等理想的实现、自由精神的扩张、增进信息分享和社会共识的形成、促进社会多元化发展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网络民主也不例外,网络民主在我国民主社会的进程中也遇到了挑战:信息的“贫富”分化造成了网络民主参与主体间的不平等;极端主义的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分裂的危险;而网络空间中真假难辨的信息所带来的信任危机危害着社会共识的形成。网络民主的发展是加快我国民主化进程的契机,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展我国的网络民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了促进我国网络民主发展的对策和提案。言论自由原则、公正平等原则、适度管制原则、法治原则是发展我国网络民主的几项基本原则。在这几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充分保障网络空间中言论自由的发展、塑造平等的民主文化,并配之以适度的管制措施,必将能推动我国网络民主的快速发展,加速我国民主化进程。
【关键词】:网络民主 言论自由 平等 适度
【学位授予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920.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1 解读网络民主11-22
- 1.1 网络民主的概念剖析11-19
- 1.1.1 网络民主的发展背景11-13
- 1.1.2 网络民主研究现状13-17
- 1.1.2.1 政治哲学视角13-14
- 1.1.2.2 社会学视角14-15
- 1.1.2.3 法学视角15-17
- 1.1.3 网络民主的概念解析17-19
- 1.2 网络民主的特征19-22
- 1.2.1 虚拟性——网络民主的形式特征19-20
- 1.2.2 匿名性——网络民主的交互特征20
- 1.2.3 非中心化——网络民主的组织特征20-21
- 1.2.4 开放性——网络民主的结构特征21-22
- 2 我国网络民主发展现状22-27
- 2.1 社会监督领域的网络民主22-23
- 2.2 公民维权领域的网络民主23-24
- 2.4 政治参与领域的网络民主24-27
- 3 网络民主的法理学思考27-40
- 3.1 网络民主的本质27-29
- 3.2 网络民主的优势29-34
- 3.2.1 平等理想的实现29-31
- 3.2.2 自由精神的扩张31-32
- 3.2.3 增进了信息分享和形成社会共识的机会32-34
- 3.2.4 促进社会多元化发展34
- 3.3 网络民主的困惑34-40
- 3.3.1 信息的“贫富”分化——网络民主参与主体间的不平等34-36
- 3.3.2 极端主义——社会分裂的潜在危险36-37
- 3.3.3 信任危机——社会共识基础的动摇37-40
- 4 网络民主发展的对策与提案40-56
- 4.1 网络民主发展的基本原则40-47
- 4.1.1 言论自由原则40-43
- 4.1.1.1 言论自由的含义和价值40-42
- 4.1.1.2 网络空间中言论自由的限度42-43
- 4.1.2 公正平等原则43-44
- 4.1.2.1 公正平等原则的涵义43-44
- 4.1.2.2 公正平等原则的意义44
- 4.1.3 适度管制原则44-45
- 4.1.3.1 管制的涵义45
- 4.1.3.2 管制的必要性45
- 4.1.4 法治原则45-47
- 4.1.4.1 法治原则的内涵与价值46
- 4.1.4.2 法治原则的实施46-47
- 4.2 网络民主发展提案47-56
- 4.2.1 充分保障网络空间中言论自由的发展47-51
- 4.2.1.1 充分发展网络空间中言论自由的可行性48-49
- 4.2.1.2 充分发展网络空间中言论自由的方法和途径49-51
- 4.2.2 塑造平等的民主文化51-53
- 4.2.2.1 保持文化的多样性52
- 4.2.2.2 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权利52-53
- 4.2.3 适度的管制措施53-56
- 4.2.3.1 来自政府的管制53-54
- 4.2.3.2 自律与相互监督54-56
- 结论56-57
- 参考文献57-60
- 在学研究成果60-61
- 致谢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生,阿喜;再谈法治与民主的关系——兼答李桂林、蒋伟先生[J];河北法学;2001年02期
2 齐立强;新媒体条件下公共领域在中国的前景[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李宏伟;社会网络化的价值冲突及其应对[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蒋云蔚;网络言论自由的私法限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彭鹏;电子乌托邦:网络民主的神话[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胡同新;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透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李永刚;互联网络与民主的前景[J];江海学刊;1999年04期
8 韩志磊;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徐美珠;史杨;;网络信息技术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双重效应分析[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7期
10 常晋芳;网络文化的十大悖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954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954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