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01:27

  本文关键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镇化 农村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 社会养老 精神赡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不断加剧,我国未富先老的态势越来越紧张,而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比城市更加严峻.预计到2030年,我国农村地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到农村总人口的17%。与此同时,我国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农村的生产力有了快速的发展且逐步打破传统的模式向现代化迈进,农村地区面临着城镇化和老龄化的社会巨变,但是由于农村的经济基础薄弱,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和紧张,尤其是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 我国的城镇化不仅推动了农村地区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对农民的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和思想观念等各方面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使得传承几千年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失去优势;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重要补充也面临着覆盖面小、管理上存在漏洞等困境,无法满足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更值得关注的是,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也日渐突出。 农民作为我国最大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和基础所在,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农村发展现状的养老模式,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在物质和精神上实现“双重”保障模式?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首先概述了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现有养老模式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状况。其次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对西方发达国家农村的养老模式进行总结和思考,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参考。最后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针对我国当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了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即以家庭养老为第一层次,以差别性的、缴费性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第二层次。在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的同时,必须通过子女、农村社区和基层政府的共同努力,为老年人打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使他们颐养天年。 农村养老问题是我国农村秩序稳定和农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城镇化良性循环的基础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在城镇化和老龄化的社会转型期,为农村地区构建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强的农村养老模式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我党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要求,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精髓所在。
【关键词】:城镇化 农村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 社会养老 精神赡养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69.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1章 导论13-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3-14
  • 1.2 研究现状14-17
  • 1.2.1 国内研究14-16
  • 1.2.2 国外研究16-17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7-18
  • 1.3.1 研究思路17
  • 1.3.2 研究方法17-18
  • 1.4 创新之处18
  • 1.5 不足之处18-19
  • 第2章 城镇化对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影响19-26
  • 2.1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19-21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推进城乡发展的理论19-20
  • 2.1.2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20-21
  • 2.2 我国农村现行的主要养老模式21-24
  • 2.2.1 养老及养老模式21-22
  • 2.2.2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22-23
  • 2.2.3 社会养老保障模式23-24
  • 2.3 城镇化对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产生的影响24-25
  • 2.3.1 城镇化对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产生的影响24-25
  • 2.3.2 城镇化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产生的影响25
  • 2.4 小结25-26
  • 第3章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26-32
  • 3.1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26-28
  • 3.1.1 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家庭养老负担沉重26-27
  • 3.1.2 农村老年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使得家庭养老困难重重27
  • 3.1.3 农村家庭内部经济资源控制权的转移使得家庭养老资源不足27-28
  • 3.2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28-29
  • 3.2.1 社会养老覆盖面小、水平低28
  • 3.2.2 社会养老保障管理上存在着的漏洞28-29
  • 3.2.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难以统一29
  • 3.3 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现状29-31
  • 3.3.1 老人无法获得人格尊严29-30
  • 3.3.2 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单一30
  • 3.3.3 老年人精神赡养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30-31
  • 3.4 小结31-32
  • 第4章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32-38
  • 4.1 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32-34
  • 4.1.1 城镇化对传统“孝道”文化造成冲击32
  • 4.1.2 城镇化导致传统农村经济衰落32-33
  • 4.1.3 城镇化引起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流动33-34
  • 4.2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34-35
  • 4.2.1 经济因素34
  • 4.2.2 政治因素34-35
  • 4.3 农村老年人精神慰藉缺失的成因35-37
  • 4.3.1 家庭伦理道德的淡化35
  • 4.3.2 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35-36
  • 4.3.3 相关法律规定之不足36
  • 4.3.4 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社会生活参与率低36-37
  • 4.4 小结37-38
  • 第5章 国外农村养老模式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38-44
  • 5.1 国外农村养老模式的成功经验38-41
  • 5.1.1 德国38-39
  • 5.1.2 法国39-41
  • 5.2 国外农村养老模式对我国的启示41-43
  • 5.2.1 重视立法先行依法保障执行41
  • 5.2.2 发挥政府主导取得成效显著41-42
  • 5.2.3 保持政策关联促进良性互动42-43
  • 5.2.4 选择有效模式注重多层次立体化43
  • 5.3 小结43-44
  • 第6章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模式的理性选择44-50
  • 6.1 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养老模式44-46
  • 6.1.1 以家庭养老为第一层次44-45
  • 6.1.2 以差别性的、缴费的社会养老保险为第二层次45-46
  • 6.2 高度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46-49
  • 6.2.1 发挥家庭子女对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不可替代作用46-47
  • 6.2.2 探索农村社区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主要作用47-48
  • 6.2.3 发挥基层政府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积极作用48-49
  • 6.3 小结49-50
  • 结论与展望50-52
  • 1.结论50
  • 2.展望50-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7-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功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J];劳动保障通讯;2003年03期

2 郭凝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外农村养老模式比较与思考[J];甘肃农业;2010年03期

3 许照红;;对当前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刘素华;王龙;;建立基于劳动互换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可行性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侯志阳;;农村养老困境与乡村“草根”型养老模式构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刘家庆;;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9年21期

7 杨健;张金峰;;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区域分异研究[J];兰州学刊;2009年02期

8 胡于凝;王资峰;;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项目:一种农村养老模式的理性选择[J];兰州学刊;2009年05期

9 龙方;;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完善[J];农村经济;2007年05期

10 范成杰;;代际关系的下位运行及其对农村家庭养老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本文编号:979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979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f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