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篮球可供性知觉与投篮准确性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08 12:38

  本文关键词:篮球可供性知觉与投篮准确性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海体育学院》 2014年

篮球可供性知觉与投篮准确性的关系研究

冯建立  

【摘要】:研究目的 (1)探讨篮球可供性知觉和投篮准确性的关系 (2)探索篮球可供性知觉的影响因素 (3)探讨篮球可供性知觉的学习途径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和环境可供性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此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动态;同时阅读生理学、心理学、训练学等方面的专著,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2,实验法:根据实验目的,选取不同的实验对象,通过实验设计、实验程序、实验条件控制等手段得出实验结果。 3,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根据不同实验目的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重复方差测量分析、相关分析等。 研究结果 实验一的研究结果:新手通过拍球(动力性接触)感知篮球可供性和投篮准确性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专家型篮球运动员通过动力性接触感知篮球可供性和投篮准确性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 新手的篮球感知偏好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材质的主效应显著,超级纤维材质篮球、pvc材质篮球、橡胶材质篮球相互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比较不同材质篮球的感知偏好均值,超级纤维材质篮球感知偏好分值最大,pvc材质篮球次之,橡胶材质篮球最小。重量的主效应显著,7号篮球、6号篮球、5号篮球相互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比较不同重量的篮球的感知偏好均值,6号篮球感知偏好得分最大,7号篮球次之,5号篮球最小。新手的投篮命中率统计结果表明,材质和重量的主效应都不显著,材质和重量无交互效应。 专家型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感知偏好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材质和重量的主效应显著。材质上,超级纤维材质篮球、pvc材质篮球、橡胶材质篮球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比较不同材质篮球的感知偏好均值,超级纤维材质篮球感知偏好分值最大,pvc材质篮球次之,橡胶材质篮球最小。重量上,7号篮球和6号篮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7号篮球和5号篮球以及6号篮球和5号篮球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比较不同重量的篮球的感知偏好均值,7号篮球感知偏好分值最大,6号篮球次之,5号篮球最小。 专家投篮命中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材质和重量的主效应都显著。材质上,超级纤维材质篮球和pvc材质篮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超级纤维材质篮球和橡胶材质篮球以及pvc材质篮球和橡胶材质篮球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从不同材质篮球的投篮命中率均值可知,超级纤维材质篮球投篮命中率最高,pvc材质篮球次之,橡胶材质篮球最低。重量上,7号篮球与6号篮球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7号篮球与5号篮球以及6号篮球与5号篮球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从不同重量的篮球投篮命中率均值可知,7号篮球投篮命中率最高,6号篮球次之,5号篮球最低。 实验二的研究结果:从男女篮球运动员的不同材质篮球感知偏好均值来看,他们的篮球感知偏好次序相同,超级纤维材质篮球感知偏好分值最大,pvc材质篮球次之,橡胶材质篮球最小;重量和性别存在交互作用,固定性别因素,考察重量在不同性别水平上的差异。男性水平上,不同重量的篮球感知偏好存在显著性差异,7号篮球感知偏好分值最大,6号篮球次之,5号篮球最小。女性水平上,不同重量的篮球感知偏好存在显著性差异。6号篮球感知偏好分值最大,7号篮球次之,5号篮球最小。对于男子篮球运动员,偏好更重的7号篮球,而对于女子篮球运动员,偏好更轻的6号篮球。 重量x材质x性别存在交互作用。在超级纤维7号篮球水平上,男女篮球运动员感知偏好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子篮球运动员的感知偏好分值大于女子篮球运动员的感知偏好分值。在超级纤维5号篮球、pvc6号篮球、pvc5篮球、橡胶6号篮球水平上,男女篮球运动员感知偏好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子篮球运动员的感知偏好分值小于女子篮球运动员的感知偏好分值。 男女篮球运动员投篮命中率主体间效应检验:性别间投篮命中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子篮球运动员通过动力性接触感知篮球可供性和投篮命中率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女子篮球运动员通过动力性接触感知篮球可供性和投篮命中率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 实验三的研究结果:投篮前,随着任务难度(距离增加)增大时,篮球可供性知觉分值变小,但是在每个投篮位置,知觉判断最适合投篮的篮球都是6号篮球。在投篮后的篮球可供性知觉中,,随着任务难度(距离增加)增大,篮球可供性知觉分值变小,但是在每个投篮位置上所选择最佳篮球都是6号篮球。 在投篮阶段,随着距离的增加,投篮命中率降低,但是投篮命中率并没有随着篮球重量减少而提高。 篮球可供性知觉和投篮命中率相关性分析,投篮前,在4.25m投篮位置,三种篮球可供性知觉和投篮命中率都存在显著性相关;在5.25m投篮位置,7号、6号篮球可供性知觉和投篮命中率存在显著性相关,而6号篮球可供性知觉和投篮命中率之间相关系数更大;在6.25m投篮位置,只有6号篮球可供性知觉和投篮命中率存在显著性相关。投篮后,在4.25m投篮位置,7、6号篮球可供性知觉与投篮命中率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而5号篮球可供性知觉与投篮命中率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在5.25m投篮位置,7号、6号篮球可供知觉和投篮命中率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但是6号篮球可供性知觉和投篮命中率相关系数更大;在6.25m投篮位置,只有6号篮球可供性知觉和投篮命中率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比较投篮前后篮球可供性知觉和投篮命中率的相关性,投篮后,随着距离的增加,篮球可供性知觉和投篮命中率的相关系数变小,从4.25m到6.25m,最后只有6号篮球可供性知觉和投篮命中率存在显著性相关。 实验四的研究结果:篮球初学者经过8周投篮练习,投篮命中率显著提高,其拍球(动力性接触)感知篮球可供性和投篮命中率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比较投篮练习前后被试的篮球可供性知觉,其感知偏好发生变化。尽管投篮练习前后超级纤维7、6、5号篮球的感知偏好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比较投篮练习前后篮球感知偏好均值,练习后篮球感知偏好均值增大。Pvc7号篮球、橡胶7号篮球感知偏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比较练习前后感知偏好均值,篮球感知偏好分值在训练后变小。而pvc6号篮球、pvc5号篮球、橡胶6号篮球、橡胶5号篮球在训练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投篮练习前后感知偏好比较,投篮后篮球感知偏好分值变小。 研究结论 (1)具有篮球专项经验的运动员感知篮球可供性与投篮准确性之间存在正相关;篮球初学者感知篮球可供性与投篮准确性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具有篮球运动经验的运动员感知越适合的篮球投篮越准确。 (2)拍球是感知篮球可供性知觉的探索行为,篮球的重量和材质是篮球运动员感知篮球可供性的关键信息。 (3)篮球可供性知觉差异受到有无训练背景、不同性别以及任务难度变化的影响。 (4)投篮练习过程包含篮球可供性知觉学习,即投篮练习有助于篮球可供性知觉的习得。在篮球可供性知觉学习过程中,练习者通过不断练习投篮,逐渐习得哪些篮球更适合投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841
【目录】:

  • 摘要5-9
  • Abstract9-15
  • 1 绪论15-19
  • 1.1 问题的提出15-17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7-18
  • 1.2.1 研究目的17
  • 1.2.2 研究意义17-18
  • 1.3 研究框架18-19
  • 2 文献综述19-42
  • 2.1 理论依据19-27
  • 2.1.1 生态心理学基本主张19-21
  • 2.1.2 吉布森的生态知觉理论21-24
  • 2.1.3 环境可供性理论24-27
  • 2.2 环境可供性研究27-37
  • 2.2.1 体规可供性的研究27-30
  • 2.2.2 动规可供性的研究30-31
  • 2.2.3 社会环境可供性的研究31
  • 2.2.4 视觉感知可供性信息的研究31-33
  • 2.2.5 动力性接触感知可供性信息的研究33-35
  • 2.2.6 可供性知觉学习研究35-37
  • 2.3 投篮准确性影响因素研究37-41
  • 2.3.1 生理学角度37-38
  • 2.3.2 生物力学角度38
  • 2.3.3 感知觉角度38-39
  • 2.3.4 环境角度39-41
  • 2.4 小结41-42
  • 3 研究假设42
  • 4 研究方法42-43
  • 4.1 文献法42
  • 4.2 实验法42-43
  • 4.3 数理统计法43
  • 5 研究内容43-86
  • 5.1 拍球感知篮球可供性和投篮准确性的关系研究43-57
  • 5.1.1 实验目的43-44
  • 5.1.2 实验对象44
  • 5.1.3 实验方案44-45
  • 5.1.4 数据处理45-46
  • 5.1.5 实验结果46-54
  • 5.1.6 分析与讨论54-56
  • 5.1.7 小结56-57
  • 5.2 性别对篮球可供性知觉的影响57-68
  • 5.2.1 实验目的57
  • 5.2.2 实验对象57-58
  • 5.2.3 实验方案58-59
  • 5.2.4 数据处理59
  • 5.2.5 实验结果59-65
  • 5.2.6 分析与讨论65-67
  • 5.2.7 小结67-68
  • 5.3 任务难度对篮球可供性知觉的影响68-79
  • 5.3.1 实验目的68
  • 5.3.2 实验对象68
  • 5.3.3 实验方案68-69
  • 5.3.4 数据处理69
  • 5.3.5 实验结果69-77
  • 5.3.6 分析与讨论77-79
  • 5.3.7 小结79
  • 5.4 投篮练习和可供性知觉学习的关系研究79-86
  • 5.4.1 实验目的79
  • 5.4.2 实验对象79
  • 5.4.3 实验方案79-81
  • 5.4.4 数据处理81
  • 5.4.5 实验结果81-84
  • 5.4.6 分析与讨论84-86
  • 5.4.7 小结86
  • 6 总讨论86-88
  • 7 结论88-89
  • 8 研究创新点89
  • 9 理论贡献与研究局限性89-90
  • 9.1 理论贡献89-90
  • 9.2 研究局限性90
  • 10 研究展望90-91
  • 参考文献91-101
  • 附件101-102
  • 致谢102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兴龙,赵芳;篮球急停跳投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2 杨海平;对不同级别篮球运动员12项感知觉指标的测试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张俊青;;用系统论的观点探析现代篮球运动战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4 许博;谢铁兔;;中国竞技篮球滑坡现象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5 张斌;;亚、欧洲男子篮球技术战术特点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6 邢尊明;宋振镇;;运动技术教学与训练中的“技术环境”理论探索——华侨大学篮球教学训练实践与理论创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7 谭嘉辉;赖勤;黄竹杭;;注意焦点对运动技能学习影响的元分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8 柴娇;张力;;学习理论研究进展与不同性质运动技能的学习原理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卢亮球,陈树华;对篮球运动员球感的理论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10 列衍玲;青少年上肢力量的加强与提高投篮命中率的关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易芳;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昆;用可变径篮圈对提高跳投训练效果的实验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民;;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营养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席莉;杨志民;;CBA裁判员职业化的若干影响因素探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杨志民;;安徽省普通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体育行为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叶菁;周志辉;冷波;;羽毛球运动训练的实证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5 马春建;;河南省外出农民工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6 耿宁;;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课堂运动积极性的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高志;;论篮球运动员球感的建立机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何斌;对少年男篮运动员训练时负荷强度的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9 夏燕波;赵英俊;;运动能力遗传与选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何斌;董满秀;;从第29届奥运会看世界男子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夫苓;我国优秀女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与诊断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周奇志;慢性时差模型的情绪时间动力学特征及其针刺干预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李静;基于多元表征的初中代数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顾本柏;客体相似性表征的认知和发展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孟国正;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情境中决策行为的脑神经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沈梦英;中国成年人锻炼行为的干预策略:TPB与HAPA两个模型的整合[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张莹;幼儿期体能练习方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任定猛;五人制足球训练比赛理论体系构建与技战术训练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骆学锋;青少年女子长跑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万欣;第27届亚锦赛中国男篮与对手进攻能力的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张超;2013年欧洲男子篮球锦标赛比赛最后一分钟的进攻战术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3 林卫佳;川芎嗪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生长及VEGF、Gal-1、Tumstatin表达的影响[D];河北北方学院;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路阳;认知心理学对感知觉的新理解[J];安康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2 张向阳;对球类运动员心理品质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1998年01期

    3 李景学;从篮球跳投技术的诸因素分析提高命中率的有效方法[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3期

    4 吴威,隋爱娜;具有位置力混合控制的虚拟装配模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5 董奇,陶沙,曾琦,J.凯帕斯;论动作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6 郭元奇;运用音响助跑节奏模式进行跳远助跑训练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7 周兴龙,赵芳;篮球急停跳投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8 薛岚;论篮球运动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趋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9 袁传玲;运用“链条式”教学优化篮球投篮技术教学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10 张芃;竞技体操的神经控制与肌肉力量训练——由新规则的导向作用引发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可可;李震中;;投篮准确性与反馈能力(摘要)[J];体育科研;1985年06期

    2 杨青,张劲松;浅析心理因素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投篮准确性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02年02期

    3 马毅;齐春燕;;篮球运动员不同运动负荷状态下投篮准确性变化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郭永波;分配练习方式对投篮准确性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1995年06期

    5 赵宏明,谷云峰,刘恒凯;浅析注意心理与投篮准确性[J];辽宁体育科技;1996年06期

    6 张凌;提高篮球投篮准确性的教学初探[J];泉州师专学报;1998年01期

    7 郭永波,孟文娣,马欣;不同负荷量对投篮准确性影响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1995年03期

    8 杜长贵;;浅析影响中学生投篮准确性的主要因素与改进措施[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年06期

    9 杨海平;影响投篮准确性的因素及感知觉对篮球运动的重要作用[J];肇庆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谷云峰;浅析注意心理训练与投篮准确性[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海平;李栋;;不同定量运动负荷对篮球运动员感受性变化及投篮准确性影响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2 刘文;张忠秋;;目标与非目标定向下唤醒水平对篮球投篮准确性的影响——体育运动领域有关逆转理论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马毅;齐春燕;;不同负荷状态下篮球运动员心理感受性变化与投篮准确性关系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4 李新文;吴敏;;人机对抗系统应用于投篮训练的研究[A];2006年全国体育仪器器材与体育系统仿真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建立;篮球可供性知觉与投篮准确性的关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4年

    相关机构

    >上海体育学院

    相关作者

    >冯建立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篮球可供性知觉与投篮准确性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8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08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8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