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拳击下肢专项力量特征研究及训练辅助器械的研制

发布时间:2016-12-09 18:46

  本文关键词:拳击下肢专项力量特征研究及训练辅助器械的研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海体育学院》 2013年

拳击下肢专项力量特征研究及训练辅助器械的研制

苏彦炬  

【摘要】:研究目的: 拳击击打技术是全身复合性多关节运动,本研究立足于深入分析不同出拳技术击打发力过程中,下肢蹬伸专项力量的快速力量属性特征,探讨下肢快速蹬地发力对出拳速度及击打效果的影响。 研发以提高下肢及躯干专项力量的辅助训练器械,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训练监控系统软件,以期为训练实践服务。 在专项力量转化期,以拳击下肢专项快速力量特征为理论基础,选取适宜的训练方法,利用所研制的器械及监控系统,与进行常规专项力量训练的对照组进行8周对比实验研究,验证所研发器械的实用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在专项力量训练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16名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为测试和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方法: 实验法: 两块三维测力台(Kistler,Switzerland)与高速红外摄像系统(Vicon,UK)同步,以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为固定击打目标,采集运动员以前手直拳、后手直拳,后手勾拳,后手摆拳击打工程人下肢蹬地快速发力动力学及相关环节运动学参数,出拳速度,击打效果等指标。研究不同击打技术前、后脚蹬地发力快速力量属性特征,以及前、后脚快速发力对出拳速度、击打效果的影响。探索性研究法: 研发应用于拳击下肢专项力量训练的辅助训练器械和与之配套使用的监控系统软件。实证研究法: 在运动员专项力量转化期,安排8周力量训练对比试验。对照组安排常规专项力量训练内容,实验组采用自主研发的拳击专项力量训练系统进行专项力量训练。比较分析训练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手直拳下肢快速来力量参数、后手直拳蹬转功率和适宜负荷强度、出拳速度和击打效果变化;验证研发器械的实用性和安全性及专项力量训练的效果。 研究结果: 1、拳击前手直拳击打,积极蹬地发力阶段,前脚蹬地发力达到最大峰值的时间为0.084±0.018s、后脚为0.057±0.013s,双脚发力在50毫秒均达到较大的最大力量百分比。 2、拳击后手直拳击打,积极蹬地发力阶段,前脚蹬地发力达到最大峰值的时间为0.197±0.044s、后脚为0.133±0.031s,双脚发力在50毫秒均未达到较大的最大力量百分比。 3、前手直拳前脚蹬地快速发力参数与出拳速度和击打效果均呈显著相关,曲线拟合及回归分析显示蹬地前脚最大力量峰值,快速力量指数与出拳速度和击打效果均呈直线关系(P0.01)。蹬地达到最大力量峰值的时间与出拳速度及击打效果呈曲线关系(P0.01)。三种后手拳技术双脚的上述快速发力参数与出拳速度相关及曲线拟合、回归分析结果与前手直拳前脚研究结果相近。 4、研发的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通过了相关权威部门鉴定,取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经试验验证该系统性能稳定,,安全性高,测量精确。5、8周训练前后,实验组前手直拳下肢蹬地快速力量参数均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实验组增加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出拳速度与击打效果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实验组增加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后手直拳蹬转功率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实验组增加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适宜负荷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蹬转功率增加率与击打效果和出拳速度的增长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实验组出拳速度与击打效果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实验组增加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1、拳击不同技术出拳击打下肢快速蹬地发力特征不同,前手直拳下肢快速发力特征为起动力量,后手直拳下肢快速发力爆发力特征明显。 2、前手直拳前脚快速蹬地发力是影响出拳速度和击打效果的重要因素,后手拳技术双脚蹬地快速度发力是影响出拳速度重要因素 3、拳击下肢快速蹬地快速发力对出拳速度及击打效果的影响同肢体快速发力对自身动作速度的影响显示出趋于一致的规律。 4、拳击专项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能够满足训练要求,实用性较强,可推广使用。 5、采用最大功率法、起动力量训练相结合,利用拳击专项力量训练系统,在专项力量转化期,进行系统的专项力量训练,能够有效发展运动员下肢蹬地专项力量,进而促进出拳速度和击打效果的增长。该方法训练与常规专项力量训练相比,对于提高专项快速力量,具有一定的优势。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886.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金平;浅谈拳击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方法[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01期

2 陈松,马启伟;动作速度定量控制发展肌肉速度力量的训练理论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3 胡亦海,于联志;我国拳击奥运集训队员运动素质训练监测指标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4 田彤;;跳深练习对发展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 王海峰;王宾;祁国鹰;姚嘉;;新规则对拳击运动员技战术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宋红海;樊庆敏;臧广悦;;规则变化对我国拳击运动发展趋势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7 周苏源;危小焰;;基于振动力量训练的研究进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马南京;;杠杆传动重力式力量训练器械优化设计[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严力,孙士发,刘贵宝;速度力量训练负荷大小的研究——短道速滑、速滑训练探索之一[J];冰雪运动;1999年01期

10 徐国威;试论拳击运动力量训练原则[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亚婷;;农村居民对2008年奥运会关注情况的调查分析——以河南西部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2 陈仁伟;霍凯;霍成芳;;我国部分运动项目中运动员流动的项群特征与趋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3 杨孝永;赵凯;;乒乓球拉攻技术中手臂的摆动对摆速的影响[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韦豪;论力量素质训练[J];安徽体育科技;1999年04期

5 李泉,郭吉强;关于跳远运动员选材的几点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0年01期

6 魏本好;体育高考“四项素质”周期训练计划的制订[J];安徽体育科技;2000年01期

7 戴云鹏;篮球赛前一天两练的训练负荷控制[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1期

8 魏金平;;对拳击运动规律、发展趋势及制胜要素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8年04期

9 吴峰;方斌;;对大学生马飞三级跳远专项能力训练的实验性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9年03期

10 宋惠娟;陈超;;江苏省青少年业余体校田径运动员选材现状的调查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赞;;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内隐基础与周期时限——基于运动员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的视角[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2 焦芳钱;刘大庆;;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年度训练负荷特征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3 王冬月;王卫星;;我国优秀花样游泳运动员体能现状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4 张霞;许奎元;徐玄冲;董德龙;;新规则下我国摔跤项目体能训练特征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5 尚文霞;熊开宇;杨伟军;何辉;;击剑弓箭步腿部肌群用力特征的肌电分析[A];2007全国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6 严波涛;;神经网络理论及其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纪仲秋;冯维斗;;对短跑道速度滑冰超越技术的运动学研究[A];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8 林艳;;浅析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的现状[A];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9 王星明;;弯道跑人体内倾力学分析新探[A];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10 钱雯;;短道速滑超越技术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韩夫苓;我国优秀女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与诊断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张雨;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周桂琴;振动训练对网球运动员上肢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韩晓燕;运动员训练系统的形成及其演化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郭潇;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王冬月;我国优秀花样游泳运动员专项体能特征及若干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董德龙;我国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取得突破的关键点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曹永臻;我国游泳年龄组运动员(6-17岁)体能训练年龄特点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佘竞妍;乒乓球技术体系的分类及效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杨文明;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环节肌肉用力特点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周国魁;河南省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思考[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赵芳;我国女子击剑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评价指标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李圆圆;对高水平赛艇运动员拉桨技术的神经-肌肉支配特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和旭;足球运动员专项“小肌肉群”认定及若干实证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刘海瑞;上海市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出拳—击打环节生物力学特征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张高华;上海体育学院乒乓球运动员核心力量的实验性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李俊;上海武术队重点运动员赛前身体机能状态监控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仇营;辽宁省竞技体校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奇斌;浅谈拳击运动中刺拳的攻防技术[J];安徽体育科技;1994年02期

2 蒯振东,刘韬,刘奇斌;拳击运动的基本技术简介[J];安徽体育科技;1995年04期

3 孙风亚;浅谈拳击实战中远、中距离的左直拳的应用技术[J];安徽体育科技;2002年01期

4 魏金平;浅谈拳击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方法[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01期

5 魏金平;;对拳击运动规律、发展趋势及制胜要素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8年04期

6 杨静宜,孙卫星,王伟平,陆一帆,周英男,李国盛,谭赓,赖柳明;优秀运动员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速测定正常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7 陈松,马启伟;动作速度定量控制发展肌肉速度力量的训练理论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8 曲峰,金季春,李春雷;摆臂加重训练法的实际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9 胡亦海,于联志;我国拳击奥运集训队员运动素质训练监测指标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10 周凯岚;;论背越式跳高中摆动腿伸髋肌群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连方;;中国女子拳击技术现状及训练对策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石榴;负重超等长力量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家拳击队进行集训确定重点人选[J];拳击与格斗;2003年07期

2 ;永不遗忘——献给迈克·泰森[J];拳击与格斗;2004年05期

3 崔羡清;;观朝鲜国家拳击队训练有感[J];少年体育训练;2003年02期

4 杜文杰;;中国拳击人的胜利节日[J];拳击与格斗;2006年01期

5 ;中国拳击队准备聘请洋教练[J];拳击与格斗;2002年01期

6 ;拳击·扫描[J];拳击与格斗;2010年09期

7 宋亦兵;熊林林;;警民共建拳击队[J];体育博览;1992年11期

8 杨法坤;艾拉提;;新疆拳手要冲击奥运金牌[J];新疆画报;2008年01期

9 阿不拉·玉素甫;艾克热木·依沙克;;新疆拳击队的现状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王炳毅;;商震与参加柏林奥运会的中国拳击队[J];文史春秋;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子渊;冯连世;;国家拳击队胡青备战奥运会综合科研攻关及应用的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张克成;杨林;阿里木;李平凡;;国家拳击队重点运动员哈那提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综合科研攻关及应用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3 张翠;毛德伟;;国家潜优势项目拳击技战术研究的综述[A];第十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谭同才;;核心力量训练[A];2011年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康复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5 张跃;;优秀运动员力量训练“平台现象”的成因与突破[A];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6 陈怡;刘建国;;田径运动员肢体力量训练的研制[A];第12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周志雄;张凡;;高水平运动员力量训练周期安排特征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8 谭朕斌;;我国青年女子篮球运动员腰腹力量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李志灏;黄刚强;;论现代力量训练的运动负荷控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10 周爱国;赵春盛;;力量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悉[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娄莹;[N];云南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杜文杰;[N];中国体育报;2007年

3 杜文杰;[N];中国体育报;2011年

4 黄心豪 汪从飞;[N];中国体育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杜文杰;[N];中国体育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王黎刚;[N];海南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周小游;[N];贵阳日报;2009年

8 记者 王黎刚 通讯员 高芳松;[N];海南日报;2008年

9 记者 杜文杰;[N];中国体育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杜文杰;[N];中国体育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彦炬;拳击下肢专项力量特征研究及训练辅助器械的研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2 王德新;现代男子拳击运动技战术特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赵佳;我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4 彭延春;高水平职业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理论及CBA力量训练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5 李山;田径运动全年大周期力量训练分期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6 洪长清;大负荷力量训练中机体细胞和分子免疫变化规律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7 金泰庆;运动对绝经后妇女脂代谢和骨代谢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8 张凡涛;中国男女篮球队体能训练科学化设计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曹永臻;我国游泳年龄组运动员(6-17岁)体能训练年龄特点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田石榴;负重超等长力量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优;对我国优秀拳击选手邹市明伦敦奥运再夺冠的技、战术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2 王云;内蒙古女子拳击队的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3 周爽;我国男子拳击项目制胜规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4 董敏凯;程序化参赛方案基本内容的比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5 查燕飞;我国男子拳击奥运冠军特征模型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3年

6 苗欣;不同速度离心力量训练对下肢肌肉快速力量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7 崔士飞;四川省市(州)业余体校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力量训练实证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2年

8 周广利;轮胎训练应用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闫军海;论一般力量与核心力量训练及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丽峰;现代力量训练研究:理论、方法与启示[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拳击下肢专项力量特征研究及训练辅助器械的研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8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08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0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