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国时期甘青藏区回商、市场与族际互动
本文关键词:清代民国时期甘青藏区回商、市场与族际互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甘青藏区地处青藏高原北部与东北边缘,受高海拔高寒地貌气候特征的影响,境内蒙藏民族主要从事游牧生产方式(清代)。而这种生产方式并不能提供蒙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全部所需,内地农产品成为其所需的另一部分。游牧生产方式与民族核心文化——藏传佛教的双重规约,使得蒙藏群众在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轻视商业,很难在商品流通中担纲。居于甘青农业区的回族,受伊斯兰教鼓励经商、传统经商习俗、现实生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事“亦农亦商”生计方式,使其担当藏区的商品流通角色。在清至民国三百余年里,回商已发展成为甘青藏区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商业力量。 明清时期,回商就参与了官营茶马贸易,同时也一直伴有民间私贩活动。至清末民国时期回商的商业活动已遍布甘青藏区。其从业人数由少到多,逐渐控制了甘青藏区农牧产品交换的重要行业,如茶业、牲畜贩卖业、皮毛业、屠宰业以及藏区商品运输业。虽然回商中大多数为兼营商业的小商小贩,不过内部已出现了分化,一些具有很大影响的大商人和商业集团产生。作为甘青地区商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回商同山陕汉族商人一起,对甘青地区,尤其是甘青藏区市场的产生、兴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甘青藏区市场是蒙藏土人民与回汉商人进行农牧产品交换和建立族际关系的场所。甘青藏区原有官设市场得到发展,新的市场不断产生,至清末民国时期,诸多市场构成了初步的市场体系。这个三级空间结构的市场体系是以河州、西宁为中心市场,临潭旧城、拉卜楞、岷县、湟源、玉树结古、海西都兰寺为中间市场,循环城关、贵德、塔尔寺、黑错寺、韩家集等为基层市场,以寺庙庙会(在边远牧区甚至成为最主要的商品交易方式)、花儿会、小商业点为补充的,数量众多,分布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农多牧少”特点的商品交易体系。正是通过相互连结的不同层级的市场将甘青地区连结起来并整合为一个区域,即一个经济、文化互动圈。 回商在创建和运行这一经济、文化圈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回商穿梭于各族之间,起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回商与蒙藏土民族的族际互动有物质层面的互动,也包括精神层面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有彼此的合作,也有一定程度地冲突。清代民国时期回商分散的、自发的、长期的商业活动,提高民族整体的经济实力,推动伊斯兰教在藏区的传播。随着经济的发展,回族的文化已成为甘青地区“三足鼎立”文化中的一种,即汉族儒家文化、蒙藏土民族藏传佛教文化之外的第三种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回商的经济过程,即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各族在经济交往的过程联结成一种较为稳定、友好、良性族际关系。而经济交往与良性族际关系也为当代青藏高原经济开发和和谐民族关系的进一步构建提供了历史经验与当代启迪。
【关键词】:甘青藏区 回商 市场 族际互动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7.8;C95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言9-20
- 一 概念界定9-11
-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11-12
- 三 研究现状综述12-20
- 第一章 甘青藏区概述20-47
- 第一节 甘青藏区的地理范围20-24
- 第二节 甘青藏区的空间结构与经济生活24-28
- 第三节 甘青藏区的民族构成28-38
- 第四节 甘青藏区的政治与社会文化38-47
- 第二章 甘青穆斯林的分布、变迁与回商特征47-66
- 第一节 清代中前期甘青穆斯林分布47-53
- 第二节 清末民国时期甘青穆斯林的变迁53-60
- 第三节 甘青地区回商特征60-66
- 第三章 甘青藏区回商66-104
- 第一节 甘青回商产生的原因66-71
- 第二节 甘青回商的分类与分层71-93
- 第三节 回族大商人和商业集团93-96
- 第四节 回商在甘青藏区市场中的重要作用96-99
- 第五节 甘青回商商人角色及扩展99-104
- 第四章 回商与甘青藏区市场104-155
- 第一节 甘青藏区市场成因与类型104-108
- 第二节 官设茶马互市市场108-117
- 第三节 县、乡定期集市117-125
- 第四节 甘青藏区临时市场125-128
- 第五节 寺院型市场128-137
- 第六节 庙会与花儿会137-148
- 第七节 甘青藏区市场体系初建148-155
- 第五章 甘青藏区市场交易特征、商品与商品运输155-198
- 第一节 甘青藏区市场交易特征155-158
- 第二节 甘青藏区市场交易商品158-185
- 第三节 商品运输185-198
- 第六章 回商与族际互动198-220
- 第一节 族际互动的深层动因与基本机制198-202
- 第二节 族际互动的性质、内容与调适202-211
- 第三节 回商的经济行为与族际关系211-220
- 结论220-223
- 参考文献223-238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238-239
- 致谢2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清;;历史上甘南的民族贸易简述[J];中国藏学;1993年03期
2 杨红伟;;晚清循化厅所辖藏区的部落冲突与演进[J];中国藏学;2009年04期
3 张其昀;洮西区域调查简报[J];地理学报;1935年01期
4 勉卫忠;;民国时期河湟回藏贸易集市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张世海;民国时期安多地区的回藏贸易[J];回族研究;1997年02期
6 孙滔;青海回族源流考[J];回族研究;1999年04期
7 武沐,王希隆;论清代河州的再度兴起[J];回族研究;2001年02期
8 马占奎,丁化;临夏回族商业的发展历史及特点[J];回族研究;1994年02期
9 王永亮;西北回族经济活动史略[J];回族研究;1996年02期
10 马平;近代甘青川康边藏区与内地贸易的回族中间商[J];回族研究;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马广德;;论回商的经营之道[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2 薛正昌;;历史与现实:变迁中的回商文化[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3 濮晓婧;米寿江;;回商与徽商的异同及当代启示[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4 马宗保;;近现代回族商业经济的繁荣及其原因——兼与晋商、徽商的比较[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5 勉卫忠;;清末民初西宁回族商业的发展及其城市变迁[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6 丁克家;;试论回商文化及其时代意义[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红伟;循化藏区权力运作机制的文化考察[D];兰州大学;2008年
2 勉卫忠;近代(1895-1949)青海民间商贸与社会经济的扩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清代民国时期甘青藏区回商、市场与族际互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8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58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