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竞技武术套路中腾空垂转技术特征及相关运动素质训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0 20:10

  本文关键词:竞技武术套路中腾空垂转技术特征及相关运动素质训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与问卷法、测试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以男子旋风脚和腾空摆莲动作为例,通过红外高速运动捕捉、三维测力和无线表面肌电测试,揭示腾空垂转动作的运动技术特征;并结合专家问卷和运动素质测试,探究腾空垂转技术的运动素质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移植和专项化改造,整理归纳出一套针对腾空垂转技术的运动素质训练方法手段,并以此对实验对象进行了10周的运动素质训练实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影响空中腾起距离的要素为:助跑和起跳速度、重心腾起角、起跳蹬伸时地面反作用力、离地时刻的重心高度、腾空前的摆臂和摆腿角度及速度等,空中腾起距离是运动员完成高难度动作的基础和前提,当达到一定范围后并不是高难度动作完成与否的关键;影响旋转角度的要素为:腾空前的摆臂和摆腿角度及速度、离地和落地时刻的肩脚扭转角、空中下落距离、腾空摆腿速度和身体姿态调控等,旋转角度是运动员完成高难度动作的关键;影响落地连接的要素为:落地缓冲距离、着地时刻肩脚扭转角、落地地面反作用力以及旋风脚不同旋转角度造成的左右腿缓冲差异等。(2)经专家问卷、运动素质测试、变异系数和相关系数分析等,筛选出由6项一级指标及19项二级指标构成的腾空垂转技术相关运动素质指标体系。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技术水平受试者的运动素质成绩,进一步检验了该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区分效度。(3)通过运动素质测试并结合腾空垂转动作特征,分析出影响腾空垂转技术的主要运动素质能力为:下肢快速力量、核心力量、旋转爆发性力量、短距变向移动速度、专项动作速度、灵敏协调、动态柔韧中的平衡能力等。(4)主要以核心力量和快速伸缩复合训练为基础,设计整理出一套针对腾空垂转技术的运动素质训练方法体系,主要包括:核心力量训练、快速伸缩复合训练、专项动作模式抗阻训练,以及关节稳定性训练、筋膜放松和静态拉伸等辅助练习。(5)实验前后的测试结果显示:10周的运动素质训练干预对提高受试者的下肢快速力量、核心力量、旋转爆发性力量、短距变向移动速度、专项动作速度、灵敏协调、动态柔韧中的平衡能力效果明显;在专项动作中也呈现出:空中腾起距离的增大、高难度动作中的摆腿速度增快和完成角度增大等。
【关键词】:竞技武术套路 腾空垂转 技术特征 运动素质特征 运动素质训练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5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前言12-17
  • 1.1 选题依据12-15
  • 1.1.1 腾空转体技术创新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2
  • 1.1.2 腾空垂转类动作在竞技武术套路中占有重要地位12-13
  • 1.1.3 腾空转体能力是竞技武术套路的主要制胜能力之13
  • 1.1.4 体能是完成腾空转体类动作的基础和保障13-14
  • 1.1.5 针对武术套路腾空转体技术的运动素质训练研究处于滞后状态14-15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5-16
  • 1.2.1 研究目的15
  • 1.2.2 研究意义15-16
  • 1.3 研究技术路线16-17
  • 2 文献综述17-36
  • 2.1 相关概念界定17-18
  • 2.1.1 竞技武术套路的相关概念界定17
  • 2.1.2 腾空垂转技术的概念界定17-18
  • 2.1.3 表面肌电概述及相关指标定义18
  • 2.2 腾空旋转动作的相关研究18-20
  • 2.2.1 武术套路中腾空垂转动作的相关研究18-19
  • 2.2.2 其它运动项目中腾空旋转动作的相关研究19-20
  • 2.3 运动素质的相关研究20-35
  • 2.3.1 运动素质相关概念的理论研究20-27
  • 2.3.1.1 力量素质21-23
  • 2.3.1.2 速度素质23-24
  • 2.3.1.3 灵敏、协调24-26
  • 2.3.1.4 柔韧素质26
  • 2.3.1.5 平衡性、稳定性26-27
  • 2.3.2 体能训练中相关运动素质训练理念与方法研究27-33
  • 2.3.2.1 核心力量与核心力量训练的相关研究27-30
  • 2.3.2.2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相关研究30-33
  • 2.3.3 武术套路中运动素质训练的相关研究33-35
  • 2.4 前人研究启示与问题的提出35-36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36-48
  • 3.1 研究对象36
  • 3.2 研究方法36-48
  • 3.2.1 文献资料法36
  • 3.2.2 专家访谈与问卷法36-38
  • 3.2.3 测试法38-46
  • 3.2.4 实验法46-48
  • 3.2.5 数理统计法48
  • 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48-153
  • 4.1 运动技术特征分析48-99
  • 4.1.1 技术动作描述与阶段划分48-51
  • 4.1.2 受试者前测的技术动作完成情况及水平分组51-52
  • 4.1.3 旋风脚技术特征分析52-71
  • 4.1.3.1 助跑和起跳阶段的技术特征分析52-59
  • 4.1.3.2 腾空阶段的技术特征分析59-66
  • 4.1.3.3 落地阶段的技术特征分析66-71
  • 4.1.4 腾空摆莲技术特征分析71-90
  • 4.1.4.1 助跑和起跳阶段的技术特征分析71-79
  • 4.1.4.2 腾空阶段的技术特征分析79-85
  • 4.1.4.3 落地阶段的技术特征分析85-90
  • 4.1.5 腾空垂转技术特征综合分析与讨论90-99
  • 4.1.5.1 助跑对腾空垂转技术的影响90-91
  • 4.1.5.2 起跳对腾空垂转技术的影响91-93
  • 4.1.5.3 腾空前的转体、摆臂和摆腿对腾空垂转技术的影响93-95
  • 4.1.5.4 空中姿态变化对腾空垂转技术的影响95-96
  • 4.1.5.5 落地连接对腾空垂转技术的影响96-99
  • 4.2 运动素质训练实证研究99-153
  • 4.2.1 武术套路腾空垂转技术的运动素质测试指标筛选99-105
  • 4.2.1.1 初选指标体系的确定99
  • 4.2.1.2 初选指标的筛选99-102
  • 4.2.1.3 二级指标的筛选102-104
  • 4.2.1.4 最终测试指标的确定与分析104-105
  • 4.2.2 相关运动素质特征分析105-113
  • 4.2.2.1 下肢快速力量特征分析106-107
  • 4.2.2.2 核心力量特征分析107-108
  • 4.2.2.3 旋转爆发力特征分析108-109
  • 4.2.2.4 速度素质特征分析109-110
  • 4.2.2.5 灵敏协调特征分析110-111
  • 4.2.2.6 柔韧、平衡特征分析111
  • 4.2.2.7 相关运动素质特征的综合分析111-113
  • 4.2.3 运动素质训练方案总结113-142
  • 4.2.3.1 实验对象分组113
  • 4.2.3.2 实验组运动素质训练方案总结113-142
  • 4.2.4 运动素质训练效果分析142-153
  • 4.2.4.1 实验前后的运动素质测试结果分析142-145
  • 4.2.4.2 实验前后的专项技术动作相关运动学指标分析145-148
  • 4.2.4.3 运动素质训练效果综合分析与讨论148-153
  • 5 结论与建议153-155
  • 5.1 结论153-154
  • 5.2 建议154-155
  •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155-156
  • 致谢156-157
  • 参考文献157-162
  • 附录162-181
  • 附录A:专家访谈提纲162-163
  • 附录B:运动素质初选指标专家调查表163-166
  • 附录C:运动素质一级指标专家调查表166-167
  • 附录D:运动素质测试方案167-175
  • 附录E:对照组训练计划和运动素质训练内容175-178
  • 附录F:实验组辅助训练方案178-181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森;通过肢体合理配合提高旋风脚腾空高度的探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王在传;;多媒体技术在腾空旋风脚360°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探析[J];铜仁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王欢;;武术中旋风脚技术的理论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19期

4 刘军;杨新;刘同为;;提高武术旋风脚转体720°动作成功率的生物力学分析[J];体育科研;2009年06期

5 阳小利;;武术创新动作旋风脚900°接马步的生物力学分析[J];内江科技;2012年02期

6 阳家鹏;向春玉;;影响武术旋风脚720°完成的生物力学探析[J];体育科技;2012年02期

7 巩志囡;汪鹏;;影响旋风脚720°空中转体与落地稳定性因素的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年02期

8 李文明;;旋风脚技术分析与训练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24期

9 温力;;旋风脚的技术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63年01期

10 李树伟;周广发;;武术中旋风脚技术与呼吸配合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新;刘同为;;旋风脚转体720°接马步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2 刘国辉;周继和;吴月;;对南棍旋风脚720°接马步动作的运动学分析对比[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摘要)[C];2006年

3 侯天齐;李玉章;;女子武术旋风脚720°接马步动作的运动学分析[A];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2013年

4 朱东;郭志禹;;武术套路跳跃中旋风脚及连接难度动作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5 杨新;盛燕茶;;旋风脚转体720°接马步动作空中击响阶段的运动学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摘要)[C];2006年

6 陈建民;;武术南拳旋风脚不同类型难度动作技术对比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刘国辉;吴月;王雷;;南拳旋风脚720°接马步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8 高丽;周继和;;优秀男子武术套路运动员旋风脚转体720°起跳技术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A];第12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张红;王乃虎;崔景辉;吕晓梅;;对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旋风脚720°的三维运动学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摘要)[C];2006年

10 杨忠建;;武术套路中旋风脚540°旋转技术分析[A];第十九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魏巍;竞技武术套路中腾空垂转技术特征及相关运动素质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勇;竞技长拳类项目难度动作旋风脚落地平衡稳定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袁学彬;竞技武术套路旋风脚720°接马步的个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韩涛;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旋风脚720度接马步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4 张红;武术套路中C级跳跃难度动作旋风脚720°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袁媛;竞技太极拳原地旋风脚360度接提膝独立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6 邢聪;竞技武术高水平运动员旋风脚720°接马步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7 郭孝君;太极拳旋风脚360°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晁燕丽;竞技太极拳旋风脚360°接提膝独立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刘震;南拳B级难度旋风脚540°接单碟步对运动员损伤的影响及防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竞技武术套路中腾空垂转技术特征及相关运动素质训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83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583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7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