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现代大学的治理逻辑及其在中国大学实现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1 10:13

  本文关键词:现代大学的治理逻辑及其在中国大学实现路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学是以各种学科、专业为核心的学术组织,以及层级明晰、隶属明确的行政组织共同耦合构成的复杂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中的教学人员既归属于学科,又隶属于行政组织。虽然同样有着教育性或学术性特征,但高校又不同于一般社会组织而呈现出自身在科研、教学以及智力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高校这一社会非营利性机构在本质属性方面又区别于社会企业或行政机制下的地方组织,其相应的治理结构同样存在较大差异。围绕高校制度展开的相关研究中,基于治理视角的探讨则成为最近一段时期的热点,这也将针对高校治理的研究拉入研究者的视线。 就目前而言,,针对高校治理展开的研究主要指向实现高校发展目标和理念的相应制度。这一主要研究问题首先考虑的是研究问题的重要程度、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机制、高校的管理和运作以及其他相关内容,上述方面集中反映了现阶段针对高校进行研究的综合性价值。其次,由于治理研究的切入点具有独特而新颖的视角,其相应的理性化的研究逻辑能够更好地阐释高校内的组织规范以及制度安排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另外,针对大学治理展开相对深入的研究实际上还存在相当丰富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是在移植国外高校的运行机制、管理架构基础上,并根据我国特点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内许多高校管理机制还或多或少地受到旧有经济体制的影响而难以适应。所以,很有必要针对国内高校的管理和运行进行改革和调整,以大学治理的研究视角深入探讨相关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的策略。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在法律上明确了大学的法人地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也在不断的扩大与落实,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也有了界定,即政府代表国家对大学出资,但不能单独对大学进行垄断控制。而且,大学的筹资渠道日渐多样化,政府财政不再是大学经费的唯一来源。统计表明,虽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政府拨款占普通高校教育经费中的比重却是逐年下降。正是政府不再为大学提供全额经费,促使大学与社会组织、教育市场等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以寻求办学经费的支持。在现代社会,随着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第三部门的壮大,政府对大学一家控制的局面将被打破。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将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互动关系,这都为大学治理的实现奠定了现实基础。 大学是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组织,理应以一种非盈利的形式来进行治理;大学具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构成了大学的外部治理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在外部治理环境中,大学法令、政府、高等教育市场、中介组织对大学制度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内部治理环境中,法人治理结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则为最主要的二元权力核心。本文拟把大学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的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大学治理在结构上的多元渐进式的制度安排。 本研究拟从大学和大学制度的理论演进入手,从治理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在借鉴各国大学的主要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在分析比较了我国现代大学内外部治理结构特质后,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外部治理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的渐进式改革方案。主要分为五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界定了现代大学的治理逻辑。以“大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机构”为出发点,分析大学及其大学制度的生成过程。首先阐明大学的制度与内涵,论证了现代的大学的特性,探讨了大学制度的基本逻辑和现代大学制度逻辑归属等,界定了大学制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从治理理论着手,分析了大学的公共性是大学治理的逻辑前提;大学学术性的特质是大学治理的难点和特殊性,第二部分,研究分析了中国当代大学制度的历史变化与现阶段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清末大学、民国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大学,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制度的历史变迁的科学考量,对我国当前大学外部治理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作出分析和判断。第三部分,比较研究国外大学治理的主要模式及其启示。通过对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四个发达国家大学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得出西方国家现代大学的治理结构主要有:以内部人监督为主的关系型治理结构模式、以国家监督为主的行政型治理模式和以中介机构监督为主的复合型治理结构模式等三种,并提出了对我国大学治理结构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提出了我国大学外部治理环境的路径设计和内部治理结构的路径构建。在大学外部治理环境中,提出了政府、高等教育市场、中介组织(第三部门)与大学的关系和具体建议;在内部治理结构中,提出了加强大学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的领导体制,构建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耦合机制的建议。最后一部分,现代大学的治理路径选择——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渐进式改革。通过前面四部分的论证分析,笔者得出如下结论:大学作为多元利益主体相关的公共性、非营利的社会组织,是典型的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知识组织。欲使大学社会功能和自身目标的实现最大化,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背景下,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渐进式改革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现代大学 治理逻辑 实现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7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3
  • 1 绪论13-33
  • 1.1 问题提出13-16
  • 1.1.1 研究背景13-15
  • 1.1.2 研究意义15-16
  • 1.2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16-29
  • 1.2.1 大学与大学制度16-21
  • 1.2.2 治理理论与大学治理21-27
  • 1.2.3 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27-29
  • 1.3 研究方法29-30
  • 1.3.1 文献研究法29
  • 1.3.2 比较研究法29-30
  • 1.3.3 历史分析法30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30-33
  • 1.4.1 论文的逻辑起点与构思30-31
  • 1.4.2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31-32
  • 1.4.3 论文的创新之处32-33
  • 2 现代大学的治理逻辑33-64
  • 2.1 大学组织的特性与内在机制33-39
  • 2.1.1 大学组织的学术性33-35
  • 2.1.2 大学组织的复杂性35
  • 2.1.3 大学组织的公共性35-37
  • 2.1.4 大学组织的内部机制37-39
  • 2.2 现代大学的基本逻辑与价值归属39-48
  • 2.2.1 大学的基本逻辑:政治性、学术性与市场性39-43
  • 2.2.2 现代大学的逻辑归属:从“一元”到“多元”43-46
  • 2.2.3 现代大学的价值取向46-48
  • 2.3 治理理论与大学治理的切适性48-56
  • 2.3.1 治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48-50
  • 2.3.2 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50-51
  • 2.3.3 大学治理的切适性51-56
  • 2.4 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56-64
  • 2.4.1 公共选择理论56-57
  • 2.4.2 委托—代理理论57-60
  • 2.4.3 法人治理理论60-61
  • 2.4.4 组织理论61-64
  • 3 中国大学制度的历史沿革64-75
  • 3.1 中国大学的产生与发展64-67
  • 3.1.1 清末的大学64-65
  • 3.1.2 民国的大学65-67
  • 3.2 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学制度变革67-70
  • 3.2.1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制度的社会主义化过程67-69
  • 3.2.2 改革开放后的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的逐步建立69-70
  • 3.3 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学内部领导体制变迁70-75
  • 3.3.1 校长负责制阶段70-71
  • 3.3.2 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71
  • 3.3.3 “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与“试行校长负责制”两种制度并存71-72
  • 3.3.4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72-75
  • 4 中国大学治理模式的现状与困境75-85
  • 4.1 中国当前大学治理主体的现状分析75-79
  • 4.1.1 外部治理主体75-77
  • 4.1.2 内部治理主体77-79
  • 4.2 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的实践困境79-85
  • 4.2.1 外在困境79-80
  • 4.2.2 内在困境80-85
  • 5 国外大学治理的主要模式及其启示85-112
  • 5.1 共享型治理模式:以美国为代表85-92
  • 5.1.1 政府是公立大学的政策引导者和经费资助者85-87
  • 5.1.2 董事会是大学的最高权力机构87
  • 5.1.3 校长在大学管理中扮演多重角色87-89
  • 5.1.4 教师和学生通过分享治理权参与大学内部事务89-91
  • 5.1.5 共享型大学治理的启示91-92
  • 5.2 专业型大学治理模式:以德国为代表92-98
  • 5.2.1 政府是理所当然的大学举办者92-94
  • 5.2.2 独立性机构(中介组织)对德国大学的影响94-95
  • 5.2.3 强大的内部学术权力形成“教授大学”95-97
  • 5.2.4 专业型大学的治理启示97-98
  • 5.3 复合型大学治理模式:以英国为代表98-103
  • 5.3.1 政府对公立大学采取间接管理99-100
  • 5.3.2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分治制度100-101
  • 5.3.3 大学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的关联协作101-102
  • 5.3.4 复合型大学治理的启示102-103
  • 5.4 科层型治理模式:以法国为代表103-108
  • 5.4.1 国家统一调配资源,凸显行政本位104-105
  • 5.4.2 大学具有教学科研与行政财务的自主权105-106
  • 5.4.3 科层型大学治理的启示106-108
  • 5.5 西方大学治理模式的特点与借鉴108-112
  • 5.5.1 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治理的共性与差异108-111
  • 5.5.2 对构建中国现代大学治理模式的借鉴111-112
  • 6 我国现代大学外部治理环境的路径设计112-123
  • 6.1 政府与大学112-117
  • 6.1.1 健全完善我国大学法律112-114
  • 6.1.2 政府的角色定位:公共性与自治性的制衡114-117
  • 6.2 高等教育市场与大学117-120
  • 6.2.1 高等教育市场与大学协调发展117-119
  • 6.2.2 构建市场多元参与的办学新体制119-120
  • 6.3 社会与大学120-123
  • 6.3.1 实现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120
  • 6.3.2 加强教育中介的发展120-123
  • 7 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路径构建123-138
  • 7.1 加强大学法人治理结构建设123-129
  • 7.1.1 法人治理结构是大学治理的核心问题123-125
  • 7.1.2 大学章程是构建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依据125-127
  • 7.1.3 法人治理结构的理性思考127-129
  • 7.2 当代中国大学的领导体制129-130
  • 7.3 校长负责、教授治学与民主管理的耦合130-138
  • 7.3.1 校长负责、教授治学与民主管理的内在联系130-132
  • 7.3.2 校长负责、教授治学与民主管理的相互作用132-134
  • 7.3.3 构建校长负责、教授治学与民主管理的耦合134-138
  • 8 结语138-139
  • 中文文献139-150
  • 英文文献150-153
  • 致谢153-154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154-1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郎益夫,刘希宋;高等学校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2 张桂春;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走向──德国科学审议会关于高校政策的十个论题[J];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01期

3 郭卉;美国大学评议会制度研究——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4 孙贵聪;;英国大学特许状及其治理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5 孙天华;大学治理结构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当前中国公立大学委托代理关系若干特点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6 李福华;;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概念辨析与边界确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梁淑妍;试析德国高校办学中的困惑[J];德国研究;1998年02期

8 阎光才;大学的自治传统[J];读书;2000年10期

9 汪向阳,胡春阳;治理:当代公共管理理论的新热点[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龙献忠;高等学校组织结构分析及改革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本文关键词:现代大学的治理逻辑及其在中国大学实现路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59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4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