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碰撞中的身份寻求:东纳藏族部落社会历史与文化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08:21

  本文关键词:碰撞中的身份寻求:东纳藏族部落社会历史与文化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东纳藏族部落世居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河西走廊西段的多拉仁姆((?)祁连山)北麓地区,现今的行政区划中属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管辖,是我国境内最北端的藏族人群。这里处于中原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分界处,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和汇聚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民族学研究资源。由于受独特的地缘文化以及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与影响,形成了东纳藏族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的部落传统文化。然而,时至今日,东纳藏族的历史与文化研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我们认为,开展东纳藏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研究,对于拓展和深化河西藏族乃至安多藏族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与特殊性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此外,文章最后在全球化背景对东纳藏人族群认同的情景化选择和衍变的现实进行了尝试性的考察,以期能够为我们理解和反思族群认同理论以及研究“边缘化”群体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田野研究文本。 本文以东纳藏族的部落历史与文化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吸收学术界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文献资料及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运用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东纳藏族部落的历史状况与文化面貌作一全貌式的描写与论述,特别是对东纳藏族的族源历史、社会组织、宗教信仰、语言、服饰等方面的特点和风貌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边缘”群体的族群认同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阐明了本论文研究的选题缘由及意义,对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并对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等作了作简要说明;第二章侧重于介绍东纳藏族部落的历史地理环境和自然人文环境;第三章运用历史资料对东纳藏族族源历史及部落社会沿革等问题进行探索,希望能完整地展演出东纳藏族部落的历史发展图景;第四章分别对东纳三部落的社会组织和历史发展情况展开论述,以展现东纳藏族部落内部的基本情况和文化面貌;第五章聚焦东纳藏族传统文化,重点对其语言、服饰、文学和宗教信仰等作了深人细致的梳理;第六章是对东纳藏族现实处境的初步思考,主要对东纳藏族的“边缘”性和“边缘”文化表征、族群认同及其他方面作一简要的探讨;第七章叙述东纳藏人在不同政治和利益角逐背景下的重构史,说明其地理、政治、文化“边缘”的性质,以及处于“边缘”位置的东纳藏人如何利用不同的资源来建构自身的主体意识和族群身份。余论部分是在田野调查理性与感性认知以及国外理论与案例研究借鉴的基础上对全文的概括和总结,进而对相关理论问题作力所能及的反思和回应。
【关键词】:东纳 藏族部落 历史 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8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藏文摘要8-15
  • 第一章 绪论15-29
  • 第一节 选题缘起15-18
  • 第二节 研究意义18-20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20-25
  • 第四节 研究方法25-26
  • 第五节 创新和难点26-29
  • 第二章 地域与人民:东纳部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生态29-61
  • 第一节 多拉仁姆(mdo-la-ring-mo)北麓的自然环境29-42
  • 一、地理位置及地名29-34
  • 二、地形地貌34-35
  • 三、山脉和水系35-38
  • 四、自然气候和动植物38-40
  • 五、物产资源40-42
  • 第二节 藏、汉传统地理认识中的东纳42-50
  • 一、共和国境内最北端的藏族人群42-45
  • 二、交通要道上的东纳45-50
  • 第三节 “西番”与“黄番”:族群及其分布50-61
  • 第三章 东纳徙边记:部落社会历史概说61-103
  • 第一节 南山羌与lho-bal:古代民族在河西的活动61-72
  • 一、活跃在河西的古代民族61-67
  • 二、吐蕃在河西的开拓67-72
  • 第二节 “噶玛洛”与“黑缨队”:东纳藏族部落的历史记忆72-92
  • 一、东纳部落名称渊源与族源概述72-85
  • 二、分化迁徙及部落最终形成85-92
  • 第三节 东纳部落的历史沿革92-103
  • 一、民国以前的历史沿革93-100
  • 二、民国以后的历史沿革100-103
  • 第四章 边陲上的“兄弟连”:东纳三部的分布及社会组织103-151
  • 第一节 部落的组织形式和结构103-108
  • 第二节 “甘坝隆森(gan-pa-lung-gsum)”部落108-120
  • 一、地理位置108
  • 二、社会组织及氏族人口108-116
  • 三、经济生产116-118
  • 四、山神与拉卜则118-120
  • 第三节“措周(tsho-drug)”部落120-131
  • 一、地理位置120
  • 二、社会组织及氏族人口120-126
  • 三、经济生产126-127
  • 四、山神与拉则127-131
  • 第四节 “依如(gyas-ru)”部落131-139
  • 一、地理位置131-132
  • 二 社会组织及氏族人口132-136
  • 三、经济生产136-137
  • 四、山神与拉卜则137-139
  • 第五节 关于“东纳卡森”部落相关问题的再讨论139-151
  • 一、“三山口”:不断扩大的地域概念139-143
  • 二、弟兄祖先:无法割裂的部落整体143-145
  • 三、寺院和番僧:因信仰再聚的东纳三部145-147
  • 四、荣辱与共:东纳部落的多元民族构成147-148
  • 五、对于“甘坝隆森”部落的再思考148-151
  • 第五章 行走藏乡——东纳部落的传统文化151-205
  • 第一节 东纳部落语言152-159
  • 一、东纳藏语方言中c、ch、j、zh、sh的读音特点153-157
  • 二、其他古音遗存157-159
  • 第二节 宗教信仰159-173
  • 一、部落原始宗教信仰遗存160-163
  • 二、藏传佛教信仰163-173
  • 三、道教信仰173
  • 第三节 传统服饰173-178
  • 第四节 民间文学艺术178-196
  • 一、英雄史诗178-179
  • 二、口传文学179-192
  • 三、歌曲192-196
  • 第五节 婚丧习俗196-200
  • 一、婚姻196-199
  • 二、丧葬199-200
  • 第六节 饮食和禁忌200-205
  • 一、饮食200-202
  • 二、禁忌202-205
  • 第六章 夹缝与孤岛:东纳藏族部落的边缘化现实205-244
  • 第一节 边缘形成:东纳藏族部落的边缘处境206-216
  • 一、地域边缘206-207
  • 二、藏区“孤儿”:被遗忘的东纳藏族部落207-214
  • 三、多元文化“夹缝”中的族群“孤岛”214-216
  • 第二节 肃南设县之争: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边缘化216-225
  • 一、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建置情况概述216-217
  • 二、利益博弈:一场有关肃南县名的争论217-222
  • 三、东纳藏族的政治边缘化现实222-225
  • 第三节 地理与族群文化边缘化225-238
  • 一、“光棍村”的故事225-229
  • 二、周边族群眼中的“黑番”229-235
  • 三、“像又不像”的藏族部落235-238
  • 第四节 语言的使用语失落238-244
  • 一、教育239-240
  • 二、社会政治运动240-241
  • 三、居住格局241
  • 四、人口流动241
  • 五、族际通婚241-244
  • 第七章 寻找身份:回归路上的东纳藏人244-278
  • 第一节 东纳藏人的文化复兴运动的缘起244-248
  • 一、关键词:身份与认同244-246
  • 二、东纳藏人的文化复兴运动246-248
  • 第二节 西北的康巴人:地方精英“缔造”的集体记忆248-253
  • 一、康巴人:地方话语中的集体符号248-250
  • 二、逆袭:一个区域文化中心的再造250-253
  • 第三节 “嘉央贡巴”来了新喇嘛253-264
  • 一、喇嘛索拉丹贝尼玛253-255
  • 二.祁连山·格萨尔·东纳拉卜则:一个文化象征符号的建立255-264
  • 第四节 自我调适:回归路上的生存策略264-278
  • 一、社交情景中的身份选择和构建264-268
  • 二、“被安排”的藏文课268-272
  • 三、复活的藏历年272-278
  • 余论与反思278-284
  • 一、“根基”与“建构”:双向作用下的族群身份认同278-280
  • 二、逾越之地:关于“边缘”的再认识280-282
  • 三、关于族群及文化建构合理性的思考282-284
  • 附录:藏文拉丁转写对照表284-285
  • 参考文献285-293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293-294
  • 后记294-29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党项名义及族源考证[J];中国藏学;1996年01期

2 杨际平;吐蕃子年左二将户状与所谓“擘三部落”[J];敦煌学辑刊;1986年02期

3 荣新江;归义军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初探[J];敦煌学辑刊;1986年02期

4 杨富学;近年国内河西回鹘研究综述[J];敦煌研究;1992年02期

5 暨远志;酒泉地区早期石窟分期试论[J];敦煌研究;1996年01期

6 尹伟先;藏文史料中的“维吾尔”[J];敦煌研究;1996年04期

7 赵维俊;刘贤德;金铭;车宗玺;敬文茂;马钰;;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群落结构特征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2年04期

8 陈国誉;刘建宏;;对甘肃祁连山西段矿产调查工作的建议[J];甘肃科技;2009年02期

9 梁茂春;论族群内部的异质性:以广西大瑶山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弗里德里克·巴斯,高崇,周大鸣,李远龙;族群与边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本文关键词:碰撞中的身份寻求:东纳藏族部落社会历史与文化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3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63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a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