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的京西传统村落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的京西传统村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传统聚落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但一直处于南热北冷的状况,即与南方相比,北方传统村落社会知名度较低。京西门头沟区地处京畿之地,,山川河流、进山古道、军事防御、寺庙道观、物资供给均促进了这一区域村落的形成和繁荣发展。近代由于交通线路的更改以及京西煤炭业的衰落,村落发展缓慢、趋于衰败,又由于深山作为天然屏障,现代工业文明对其影响较平原地区小,因此,村落的面貌和居民生活方式得以较为完整的保存。历史上的繁荣发展和上世纪的衰败没落以及山地环境共同促使了这些传统村落现今风貌的形成。本文选取34座最晚形成于明代,且具有北方山区传统风貌特点的村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人类聚居学理论对这些传统村落的自然条件、地理分布特征、风水特征、地域文化、历史成因、村落形态、建筑特征、村落街巷空间及精神文化空间进行分析,并提出对京西地区传统村落的适应性保护与发展的观点及建议。 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方法、国内外聚落研究动态及本文创新点,并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将其构成五要素(自然、社会、建筑、网络、人)与京西传统村落聚居构成因素相结合以形成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从“自然”角度分析京西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地形地貌、气候条件、风水特征;第三章从“社会”角度分析与村落形成发展及村落空间形态相关的文化、地理、宗教、政治、经济等因素,并采用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将京西文化生态圈内的诸多文化群落划分入文化生态层级体系;第四章从“建筑”角度,通过建筑结构、材料、装饰、色彩、与山地结合方式等方面分析京西地区建筑与环境相融合这一地域性特征;第五章从“网络”角度对传统村落中街巷及交往空间进行分析;第六章从“人”的角度重点对村落宗教信仰空间、戏台娱乐空间等精神文化空间做出分析,探究居住者的情感心理需求、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第七章通过人类聚居学中的分支研究“聚居病理研究”分析现今京西传统村落的病状特点,并针对京西传统村落中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当前所面临的既要保持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又要适应居民现代使用要求的现实问题,提出在对其保护中融入绿色节能技术的建议,将对村落中既有建筑的保护与居民的生活需求紧密结合,探求传统村落未来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京西传统村落 人类聚居学五要素 文化生态学 保护 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982.29;C912.8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32
- 1.1 研究缘起和目的10-11
- 1.2 研究方法11-15
- 1.2.1 文献文物考证11
- 1.2.2 实地考察11-12
- 1.2.3 图像法12-14
- 1.2.4 比较法与归纳法14
- 1.2.5 典型个案法14-15
- 1.3 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论文创新点15-21
- 1.3.1 国内外聚落研究的多维视野15-19
- 1.3.2 北京地区的传统村落研究19-20
- 1.3.3 研究创新点20-21
- 1.4 理论基础21-32
- 1.4.1 人类聚居学理论21-25
- 1.4.2 文化生态学理论25-32
- 第二章 京西传统村落概述32-56
- 2.1 “京西传统村落”界定32-37
- 2.1.1 “京西”概念界定32
- 2.1.2 “传统村落”范围界定32-36
- 2.1.3 门头沟区传统村落保存数量众多的原因分析36-37
- 2.2 京西自然环境37-39
- 2.2.1 地形地貌37-38
- 2.2.2 水文地质38
- 2.2.3 气候条件38-39
- 2.4 京西传统村落地理分布特征39-44
- 2.4.1 深山区传统村落分布密度大39-41
- 2.4.2 传统村落分布密度与海拔成反比41
- 2.4.3 传统村落沿河流分布41-42
- 2.4.4 传统村落沿古道分布42-44
- 2.5 京西传统村落的风水与选址44-54
- 2.5.1 川底下:蜿蜒磅礴聚福禄45-51
- 2.5.2 灵水:静卧群山立玄武51-54
- 2.6 本章小结54-56
- 第三章 京西文化生态层级体系及传统村落成因分析56-95
- 3.1 京西文化生态圈的层级结构分析56-60
- 3.1.1 文化生态位56-57
- 3.1.2 京西聚落文化的层级划分57-60
- 3.2 京西聚落文化的层级格局60-74
- 3.2.1 京西文化圈与其他文化圈的交错重叠60-61
- 3.2.2 京西原初文化61-62
- 3.2.3 京西文化生态圈内的层级谱系62-74
- 3.3 文化群落在文化生态链上的传播74-79
- 3.3.1 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京西古道75-76
- 3.3.2 孕育文化并促进文化传播的的永定河76-78
- 3.3.3 与政治和经济相关的人口迁移78-79
- 3.4 人地关系论与京西传统村落成因分析79-93
- 3.4.1 人地关系论79-81
- 3.4.2 京西传统村落成因81-93
- 3.5 本章小结93-95
- 第四章 京西传统村落建筑地域特征95-123
- 4.1 传统村落建筑实例测绘分析95-99
- 4.1.1 宗教建筑测绘分析95-98
- 4.1.2 戏台建筑测绘分析98-99
- 4.2 京西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地域特征分析99-111
- 4.2.1 建筑结构体系100-102
- 4.2.2 建筑与山地的结合方式102-103
- 4.2.3 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103-106
- 4.2.4 建筑装饰的运用106-111
- 4.3 京西传统村落典型民居形式——山地合院111-122
- 4.3.1 山地合院类型划分111-115
- 4.3.2 因地制宜的合院空间布局115-117
- 4.3.3 山地合院的空间组成117-122
- 4.4 本章小结122-123
- 第五章 京西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特征123-147
- 5.1 京西传统村落街巷界面分析124-132
- 5.1.1 侧界面125-129
- 5.1.2 底界面129-130
- 5.1.3 顶界面130-132
- 5.2 京西传统村落街巷空间构成132-142
- 5.2.1 主街133-134
- 5.2.2 支线巷道134-136
- 5.2.3 街巷节点136-142
- 5.3 京西传统村落街巷平面形态142-146
- 5.3.1 鱼骨型街巷144-145
- 5.3.2 棋盘型街巷145
- 5.3.3 核心型街巷145
- 5.3.4 放射型街巷145-146
- 5.4 本章小结146-147
- 第六章 京西传统村落精神文化空间特征147-162
- 6.1 宗教信仰空间147-154
- 6.1.1 三家店:免受自然灾害的保护神148-150
- 6.1.2 圈门:与经济生活相关的保护神150-152
- 6.1.3 琉璃渠:由古道交通形成的宗教建筑特殊功能152-153
- 6.1.4 灵水:保佑登科及第的儒家思想153
- 6.1.5 桑峪:多元信仰的和谐共存153-154
- 6.2 戏台娱乐空间154-156
- 6.3 京西民间戏曲与民俗156-161
- 6.3.1 京西民间戏曲157-158
- 6.3.2 京西民俗158-161
- 6.4 本章小结161-162
- 第七章 京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162-199
- 7.1 聚居病理研究与京西传统村落162-165
- 7.1.1 聚居病理研究162
- 7.1.2 当前京西传统村落的“聚居病状”特征与成因162-165
- 7.2 京西传统村落的保护165-183
- 7.2.1 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及与村落保护相关的国际宪章、建议165-167
- 7.2.2 传统村落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67-178
- 7.2.3 京西传统村落保护中绿色节能技术的融入178-183
- 7.3 京西传统村落的发展183-198
- 7.3.1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183-191
- 7.3.2 传统村落影视基地发展191-194
- 7.3.3 传统村落主题产业园发展194-198
- 7.4 本章小结198-199
- 结语199-200
- 参考文献200-208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出版物208-209
- 致谢20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怡,郑先友;徽州古村落的空间环境意象[J];安徽建筑;2003年02期
2 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3 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建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4 阮仪三,邵甬,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1期
5 王建波;阮仪三;;作为遗产类型的文化线路——《文化线路宪章》解读[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4期
6 仇保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利用策略[J];城乡建设;2004年01期
7 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申秀英;李伯华;胡最;;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10年12期
8 申秀英;刘沛林;邓运员;王良健;;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其利用价值[J];地理研究;2006年03期
9 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年01期
10 戢斗勇;文化生态学论纲[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2 赵逵;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的京西传统村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3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63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