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探析
本文关键词: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1世纪是跨学科研究的蓬勃发展期,在这个时期,跨学科研究在知识生产、社会进步、学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过程中扮演了举重轻重的角色,在激发新思想、新发现和新技术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并让人类对其生存的空间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高校作为知识中枢,在人类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如何有效促进高校跨学科研究的开展,成为了一个亟待学界探讨和解决的复杂问题。当前学界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多是针对一些具体的策略和问题。本文以管理体制为切入点,系统地论述如何促进高校跨学科研究的开展,其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本文运用教育学、管理学、科学哲学、组织行为学、系统科学和跨学科学的知识以及变化的三角理论、竞争价值框架理论和系统理论,使用跨学科方法探究跨学科研究问题,通过文献梳理、理论演绎、内容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就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这一命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探讨。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围绕三大问题开展研究:(1)高校跨学科研究的管理体制及其构成要素分析;(2)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的模型构建;(3)有效促进高校跨学科研究开展的管理体制变革策略。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较有新意的研究结论:(1)本文提出了关于高校跨学科研究的管理体制概念:是高校促进跨学科研究开展秉持的管理理念、采取的管理方式以及实施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的总称,具体而言包括高校保障跨学科研究有效开展的制度设计、高校对跨学科研究的战略定位、高校跨学科研究的组织形式、高校支撑跨学科研究开展的基础条件、高校管理跨学科研究的机构设置及其权责配置以及高校跨学科研究与学科的关系界定等要素。在这些要素中,保障跨学科研究有效开展的制度设计是最为关键的要素,高校对跨学科研究的战略定位、跨学科研究的组织形式和支撑跨学科研究开展的基础条件三个要素的影响力次之,高校跨学科研究的机构设置及其权责配置和跨学科研究组织与学科组织的关系界定两个要素的影响作用是最小的。(2)本文结合美国两所著名研究型大学促进跨学科研究开展的成功实践,以221份问卷为样本对建构的促进高校跨学科研究的管理体制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建立教师双聘制、建立跨学科研究机构的设立和退出制度、建立适用跨学科研究的评价制度、建立信息开放和资源共享的制度、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将发展跨学科研究列入学校战略规划、为跨学科研究制定专门的规划、建立鼓励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文化、以问题为导向确定参与跨学科研究的学科与专家、以任务为导向确定跨学科研究的组织形态(虚体或实体)、以目标为导向确定跨学科研究的组织建设周期(短期或长期)、以需求为导向确定跨学科组织的研究人员性质(专职或兼职)及规模、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交流场所、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平台、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专项经费支持、为跨学科研究成果向产业界转化提供支撑、成立学校跨学科领导小组、成立学校跨学科学术委员会、调整现有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能使之符合鼓励和支撑跨学科研究发展的要求、增加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部门关于开设跨学科课程的部门职能和要求、明确学科和跨学科的关系、承认跨学科研究是学科研究的必要补充和明确跨学科研究是知识生产的新方式等因子均对高校跨学科研究的绩效有极其显著地正向影响。(3)基于对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的模型,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本文系统地提出了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变革的策略。本文的主要贡献还包括以下几点:提出了高校跨学科研究的动力机制,为进一步探索高校促进跨学科研究的激励机制提供了基础;归纳总结了跨学科研究者的特征和能力,为跨学科研究团队的组建和研究者的识别提供了依据;识别了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的构成要素及其相对重要性,为促进高校跨学科研究开展提供了参考;建构了高校跨学科研究的管理体制模型并提出了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变革的策略,为高校跨学科研究的管理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高校 跨学科研究 管理体制 变革 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7
【目录】:
- 致谢5-7
- 摘要7-9
- ABSTRACT9-20
- 1. 绪论20-31
- 1.1 研究背景20-25
- 1.1.1 跨学科活动的兴起20-21
- 1.1.2 跨学科研究的发展21-23
- 1.1.3 高校跨学科研究发展面临的问题23-24
- 1.1.4 问题的提出24-25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5-26
- 1.2.1 研究的目的25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25-26
- 1.2.3 研究的现实意义26
- 1.3 研究方法26-28
- 1.4 论文技术路线和结构28-30
- 1.4.1 论文技术路线28-29
- 1.4.2 论文结构29-30
- 1.5 预期创新点30-31
- 2. 跨学科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及有关概念31-59
- 2.1 跨学科研究的可视化分析31-39
- 2.1.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31-32
- 2.1.2 跨学科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32-38
- 2.1.3 结论38-39
- 2.2 跨学科的概念39-48
- 2.2.1 大学和学科的起源39-41
- 2.2.2 跨学科的概念和特征41-47
- 2.2.3 学科与跨学科的关系47-48
- 2.3 跨学科研究的概念48-53
- 2.3.1 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假设48-50
- 2.3.2 跨学科研究的概念50-51
- 2.3.3 跨学科研究的过程51-53
- 2.4 高校跨学科研究的组织形式53-57
- 2.4.1 高校跨学科组织的主要形式综述54-56
- 2.4.2 高校跨学科组织形式的新分类56-57
- 2.5 本章小结57-59
- 3. 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59-77
- 3.1 变化的三角理论59-65
- 3.1.1 理论概述59-60
- 3.1.2 变化的节奏60
- 3.1.3 跨学科研究的“变化的三角理论”60-64
- 3.1.4 评述:对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建构的理论贡献64-65
- 3.2 竞争价值框架理论65-71
- 3.2.1 理论概述65-67
- 3.2.2 竞值框架与领导角色研究67-68
- 3.2.3 跨学科研究的管理框架模型68-70
- 3.2.4 评述:对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构建的理论贡献70-71
- 3.3 系统理论71-76
- 3.3.1 理论概述71-72
- 3.3.2 系统论的一般解析72-74
- 3.3.3 跨学科研究的系统观74-75
- 3.3.4 评述:对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构建的理论贡献75-76
- 3.4 本章小结76-77
- 4. 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的问题解析及要素识别77-90
- 4.1 跨学科研究者的解析77-80
- 4.1.1 跨学科研究者的特征77-78
- 4.1.2 跨学科研究者的能力78-80
- 4.2 高校跨学科研究动力机制的解析80-82
- 4.2.1 使命驱动81
- 4.2.2 利益驱动81-82
- 4.2.3 兴趣驱动82
- 4.3 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要素的解析82-88
- 4.3.1 识别方法82-83
- 4.3.2 识别过程83-87
- 4.3.3 识别结果及分析87-88
- 4.4 本章小结88-90
- 5. 美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的案例研究90-104
- 5.1 案例的选取90
- 5.2 麻省理工学院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的案例研究90-98
- 5.2.1 以问题为导向,发展跨学科是MIT人的基本价值观91-92
- 5.2.2 以内部整合为基础,向外延伸的跨学科研究管理构架92-93
- 5.2.3 以需求为标准,多样化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形式93-95
- 5.2.4 以开放为原则,相得益彰的政策安排95-96
- 5.2.5 以多渠道为特征,可观的外部经费支持96-97
- 5.2.6 以理念为前提,良好的硬件支撑97-98
- 5.3 斯坦福大学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的案例研究98-103
- 5.3.1 把跨学科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98-99
- 5.3.2 独立的跨学科研究机构和教研结合的跨学科计划99-100
- 5.3.3 专门的独立研究机构管理部门和管理办法100-101
- 5.3.4 个性化的跨学科研究人员聘用政策101-102
- 5.3.5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研究支撑102-103
- 5.4 本章小节103-104
- 6. 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的模型建构104-149
- 6.1 变量的定义与测量104-115
- 6.1.1 高校跨学科研究的战略定位104-106
- 6.1.2 高校对于学科和跨学科关系的界定106-108
- 6.1.3 高校管理跨学科研究的机构设置及权责配置108-109
- 6.1.4 高校跨学科研究的组织形式109-111
- 6.1.5 高校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制度设计111-113
- 6.1.6 高校对于开展跨学科研究的支撑条件113-115
- 6.2 初始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115-118
- 6.2.1 初始概念模型115-116
- 6.2.2 研究假设116-118
- 6.3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118-121
- 6.3.1 问卷设计118-119
- 6.3.2 数据收集119-120
- 6.3.3 分析方法120-121
- 6.4 描述性统计121-127
- 6.4.1 样本基本信息121-124
- 6.4.2 高校开展跨学科研究主要障碍的描述性统计124-127
- 6.4.3 高校跨学科研究绩效的描述性统计127
- 6.5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127-135
- 6.5.1 变量的信度分析127-131
- 6.5.2 变量的效度检验-因子分析131-135
- 6.6 模型构建的回归分析135-144
- 6.6.1 多元线性回归基本问题检验136-138
- 6.6.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38-141
- 6.6.3 实证结果与讨论141-144
- 6.7 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的建构逻辑144-147
- 6.7.1 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的界定144
- 6.7.2 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的建构逻辑144-147
- 6.8 本章小结147-149
- 7. 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变革的策略建议149-154
- 7.1 将发展跨学科纳入学校战略,让领导重视制度化149
- 7.2 系统安排跨学科研究的制度设计,使制度合力最大化149-150
- 7.3 灵活选择跨学科研究的组织形式,允许平台多样化150-151
- 7.4 转变思路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支持,使支撑服务个性化151-152
- 7.5 逐步调整现有管理框架和权利配置,让职能建制合理化152
- 7.6 推进学科和跨学科的相互认知,使跨学科研究常态化152-153
- 7.7 本章小结153-154
- 8. 结论与展望154-158
- 8.1 主要研究结论154-156
-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156-158
- 参考文献158-187
- 附录Ⅰ:访谈提纲187-188
- 附录Ⅱ:调查问卷188-192
- 作者简介19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燕婷;;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以杜克大学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2 周朝成;;大学跨学科研究的组织结构与管理——兼析加州大学跨学科研究的个案[J];法学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3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刘献君;彭安臣;;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的有效管理——多案例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4 邸鸿勋;制度创新: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呼唤——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分会2003年学术年会综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杨英杰;黄超;;大学跨学科研究合作的动力机制与政策影响[J];高教探索;2013年02期
6 文娟;;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的新路径[J];沧桑;2008年02期
7 龙献忠;王静;;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运行的保障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8 程新奎;;大学跨学科组织的主要运行模式及其特征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9期
9 王中奎;;美国研究型大学促进跨学科研究:障碍与举措[J];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01期
10 顾虹,赵敏;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改革及其合理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婵;高等学校跨学科组织的系统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陈丽t
本文编号:2669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66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