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自伤两样人:自伤青少年的分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5 06:00
本文关键词:一样自伤两样人:自伤青少年的分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病理心理学领域中的自我伤害行为(下文简称自伤)是指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这种行为不被社会所认可,且不具致死性或致死性较低。自伤行为的本质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核心问题是情绪管理障碍。早期创伤经验、情绪管理障碍、冲动性和某些生物学因素被认为是影响自伤的重要因素。自伤行为与很多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相关,并且自伤者的自杀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66倍)。自伤在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等领域已经引起相当程度的关注,也存在非常激烈的争议。2013年出版的DSM-V将自伤作为一种未确定诊断的障碍列入,正反映这种受关注又不确定的状况。青少年是自伤的高发群体,国内流行学调查发现普通初高中生的自伤率超过40%,因此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尤其需要被关注。 此前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研究一再发现以下现象:(1)自伤在普通青少年中有超出预期的高发生率(14-56%);(2)不同青少年的自伤有着非常不同的行为学表现;(3)任何单一因素对自伤的解释力均十分有限;(4)自伤的发生率在青少年、青年、成年普通人群中依次递减。对于这些令人费解的现象,本文研究者(作者及其导师)猜测,目前研究者所定义并依据定义选择的自伤群体样本可能是异质的;其内部可能存在不同的亚类,不同亚类自伤的行为学表现、心理学意义,以及影响因素不尽相同;而在自伤的亚类中,可能有一个是非病理性自伤,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类自伤者将逐渐转向健康的应对方式,适应不良的自伤行为将自行停止。 以此认识为基础,本文研究者提出一个自伤青少年的分类假说,包括两个核心假设:(1)全体自伤青少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可称为病理性自伤,其身心基础、发展历史,以及现时的个体-环境关系存在真正的“病理性”原因;另一类可称之为发展性自伤,其身心基础和发展历史可能基本正常,只是现时个体-环境关系存在不适应情况。(2)两类自伤有着不同的发生机制:病理性自伤是一种病理性行为,自伤行为的发生因个体对某些社会性刺激有高反应敏感性的病理特征,表现为只需要微弱的刺激就会引起个体的高情绪反应;发展性自伤是一种情境性行为,自伤行为的发生主要由外部压力环境导致。 本论文工作的基本目的,即是对此理论假说进行探索和检验。作者共做了5项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该分类假设进行检验。 研究一,目的是检验自伤青少年是否包含一个异质(病理性)的类别。研究方法采用Taxometric分析法的MAXEIG、MAMBAC和L-Model三种程序。分析指标为《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得分。由于判断群体异质性的参照对象是普通青少年,因此分析样本为包含有自伤和无自伤行为青少年的混合样本,共1343人。分别来自某市一所普通初中(N=450),一所普通高中(N=518),市工读学校(N=43)和未成年犯管教所(N=332),平均年龄15.77岁(SD=5.40)。其中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582人。L-Mode程序由于指标效度过低而导致结果无效。MAXEIG、MAMBAC程序均显示样本包含一个异质的类别。由于分类指标是症状水平(自伤水平),故该异质类别可视为病理性自伤者,其余为非病理性自伤者。 研究二的目的是采用另一种分类研究方法——潜在剖面图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LPA),检验自伤青少年可能存在的潜在类别数目,以使之与研究一进行对照,同时也检验所选择的若干分类变量是否可以作为区分不同类别自伤青少年的区分特征。研究对象来自研究一,以有自伤行为的574名青少年为样本。研究方法为潜在剖面图分析(LPA)。分别进行两个LPA分析:第一个以测量自伤的17个条目为指标,检验自伤青少年样本中可能包含的类别数;第二个以自伤、早期创伤经验、父母教养态度、父母管教方式、情绪反应性和情绪调节困难等6个变量为分类指标,检验自伤青少年的类别数和和上述变量作为区分特征的有效性。结果显示两个LPA分析均能且仅能分出两个类别。两类自伤的区分特征与分类假说对“病理性自伤”和“发展性自伤”的描述基本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来自研究一的MAXEIG、MAMBAC结果和来自研究二的两个LPA结果相关程度在0.68-0.87之间,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82,表明这四种分类方法的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全部结果都支持自伤青少年中存在病理性自伤和发展性自伤两个异质类别的假设。 研究三至研究五的目的是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对发展性自伤和病理性自伤的理论分析,对两类自伤人群的区分特征进行进一步探索和检验。 研究三,采用问卷法检验病理性自伤组、发展性自伤组和无自伤组在自伤的影响因素(早期创伤经验、父母关爱、父母控制、情绪调节困难和情绪反应性)和临床症状(焦虑、抑郁、BPD)上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对象同研究一。结果表明,除父母控制外,三组被试在上述变量(除父母控制外)上存在差异。病理性自伤组在早期创伤经验、情绪调节困难和情绪反应性上的得分最高,在父母关爱上得分最低。 研究四和研究五采用实验法分别检验病理性自伤的核心区分特征——高情绪反应性和对社会性线索刺激的高反应敏感性。研究对象来自研究一,随机抽取病理性自伤青少年24人,发展性自伤和无自伤青少年各28人参加实验。两个研究采用同一批研究对象。研究四通过正负性视频诱发实验室情绪,采用自我报告和心率变异为情绪反应性的测量指标。实验假设是:病理性自伤组在观看正/负性视频后报告的正/负性情绪状态水平更高,观看两段视频过程中心率变异的一致性程度更低。结果显示,三组在两段视频观后的自我报告和心率变异指标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研究五采用面孔表情识别范式,以反应时、准确率和反应偏向为测量指标检验三组被试对三种面孔表情(正性、负性和中性)的识别能力。假设认为,病理性自伤青少年对情绪性表情(正性和负性)更敏感,表现为对高认同度正负情绪表情的识别反应时更短;对低认同度负性表情的识别更困难,表现为准确率更低;对低认同度中性表情有负性反应偏向,表现为以负性表情进行按键反应。结果显示三组被试在实验任务中的表现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研究四和研究五两个实验结果均不支持研究假设。在讨论中对出现所得结果的几种可能原因分别做出了分析。倾向性的看法是,可能在实验方法方面存在问题。 结论:(1)目前学界所研究的自伤青少年,可分为病理性和发展性两个异质的亚类,两个类别分别占全体自伤的10%左右和80%以上。两类自伤可以通过伤害频率与伤害程度的综合指标进行区分。未来对自伤的研究与治疗,应重新精炼自伤的入组标准,或区分两类不同的自伤。(2)两类自伤的核心区分特征需要改进研究设计和方法,再做检验。
【关键词】:青少年 自伤行为 病理性自伤 分类 Taxometric分析 潜在类别分析 反应敏感性 情绪反应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6
- 1 研究背景16-18
- 2 文献综述18-42
- 2.1 自伤的诊断18-19
- 2.1.1 自伤与自杀18
- 2.1.2 自伤与BPD18-19
- 2.2 自伤的功能19-21
- 2.3 自伤的理论模型21-27
- 2.3.1 生物社会模型21-23
- 2.3.2 二维模型23
- 2.3.3 体验回避模型23-24
- 2.3.4 发展心理病理模型24-25
- 2.3.5 整合模型25-27
- 2.4 自伤的影响因素27-33
- 2.4.1 个体易感性28-32
- 2.4.2 早期创伤性经验32-33
- 2.5 自伤的分类33-38
- 2.6 小结与评论38-42
- 2.6.1 当前研究的贡献38-39
- 2.6.2 存在的局限39-40
- 2.6.3 方法论的问题40-42
- 3 问题与假设42-60
- 3.1 为什么要分类42-43
- 3.2 以往分类研究的不足43-44
- 3.3 自伤青少年的分类假说及理论依据44-60
- 3.3.1 两类自伤青少年的分类假说44-45
- 3.3.2 论依据45-50
- 3.3.3 两类自伤及其发生与发展50-55
- 3.3.4 小结:两类自伤的区分特征55-60
- 4 总体研究设计与思路60-63
- 4.1 研究目的与内容60-61
- 4.2 总体研究设计与思路61-63
- 5 研究一 自伤青少年类别假设的统计检验63-75
- 5.1 研究思路63-64
- 5.2 Taxometric分析法简介64-65
- 5.3 研究对象65-67
- 5.4 研究工具67
- 5.5 研究方法67-68
- 5.6 研究结果68-73
- 5.6.1 自伤的发生率68
- 5.6.2 指标分析68-69
- 5.6.3 MAMBAC分析69-70
- 5.6.4 MAXEIG分析70-72
- 5.6.5 L-Mode分析72-73
- 5.7 讨论73-75
- 6 研究二 自伤青少年的潜在类别分析75-84
- 6.1 研究思路75-77
- 6.2 研究对象77
- 6.3 研究工具77-78
- 6.4 研究方法78-79
- 6.5 结果79-83
- 6.5.1 自伤及其相关特征的描述性结果79-80
- 6.5.2 依据自伤方式的分类结果80-81
- 6.5.3 依据自伤及相关特征的分类结果81-82
- 6.5.4 分类一致性检验82-83
- 6.6 讨论83-84
- 7 研究三 两类自伤的区分特征:影响因素与临床症状84-100
- 7.1 研究思路84-86
- 7.2 研究对象86-87
- 7.3 研究工具87-89
- 7.4 研究方法89
- 7.5 研究结果89-97
- 7.5.1 社会称许性89-90
- 7.5.2 自伤的发生率90-91
- 7.5.3 自伤的影响因素91-94
- 7.5.4 临床症状之焦虑和抑郁94-95
- 7.5.5 临床症状之BPD症状95-97
- 7.6 讨论97-100
- 8 研究四 两类自伤的区分特征:情绪反应性100-115
- 8.1 研究思路100
- 8.2 研究对象100-101
- 8.3 研究材料101-102
- 8.4 研究程序102-105
- 8.5 研究方法105
- 8.6 结果105-113
- 8.6.1 自我报告情绪状态基本信息105-106
- 8.6.2 积极视频前后自我报告情绪状态106-107
- 8.6.3 消极视频前后自我报告情绪状态107-108
- 8.6.4 视频前后HRV的描述性分析108-109
- 8.6.5 积极视频前后HRV109-111
- 8.6.6 消极视频前后HRV111-112
- 8.6.7 自我报告与HRV112-113
- 8.7 讨论113-115
- 9 研究五 两类自伤的区分特征:反应敏感性115-125
- 9.1 研究思路115-116
- 9.2 研究对象116
- 9.3 实验材料与工具116-117
- 9.4 实验程序117
- 9.5 研究方法117
- 9.6 数据处理117-118
- 9.7 结果118-123
- 9.7.1 准确率118-120
- 9.7.2 反应时120-121
- 9.7.3 反应偏向121-123
- 9.8 讨论123-125
- 10 总讨论125-129
- 10.1 两类自伤的分类假说125
- 10.2 分类的理论价值125-126
- 10.3 分类的临床意义126-127
- 10.4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127-129
- 11 结论129-130
- 参考文献130-154
- 附录154-193
- 附录1 MAMBAC分析结果154-180
- 附录2 MAXEIG分析结果180-183
- 附录3 知情同意书183-184
- 附录4 青少年自伤行为问卷(样题)184-185
- 附录5 情绪调节困难问卷(样题)185-186
- 附录6 BPD和社会称许性问卷(样题)186-187
- 附录7 情绪反应性(样题)187-188
- 附录8 童年期创伤经验(样题)188-189
- 附录9 自评焦虑问卷BAI(样题)189-190
- 附录10 流调用抑郁量表(样题)190-191
- 附录11 实验前后情绪报告表191-193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193-195
- 在校参与课题项目195-196
- 致谢196-19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红;;实验研究列联表资料的SPSS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7年10期
2 季芳;万玉玲;徐强;饶军华;刘晓明;;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自伤行为的研究进展[J];实验动物科学;2008年05期
3 李文道,钮丽丽,邹泓;中学生压力生活事件、人格特点对压力应对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4期
4 方晓义,张锦涛,刘钊;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3期
5 聂衍刚;张卫;岳颂华;李智能;邹泓;;青少年压力:两个华人社区之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2期
6 周萍;陈琦鹂;;情绪刺激材料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8年02期
7 黄丽凤;邵志芳;孟徐虹;徐梦楠;张蕾;;诱导情绪影响面部表情识别的反应偏向[J];心理科学;2010年03期
8 张文新;王美萍;Andrew Fuligni;;青少年的自主期望、对父母权威的态度与亲子冲突和亲合[J];心理学报;2006年06期
9 李静;卢家楣;;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年06期
10 黄宇霞;罗跃嘉;;负性情绪刺激是否总是优先得到加工:ERP研究[J];心理学报;2009年09期
本文关键词:一样自伤两样人:自伤青少年的分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6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66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