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农村义务教育三级课程实施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南农村义务教育三级课程实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01年秋季正式开始实验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给义务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使学校教育焕发了新的生机。十年过去了,新课改实施之初所倡导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实施得如何?尤其是在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等方面都较为落后的西南农村地区实施得如何?多年来一直被忽视,这需要全面的实证研究,国家也亟需这方面翔实的研究报告。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选取了新课程实施中的亮点和难点环节——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作为关注的焦点,并以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等五省份农村地区作为样本。 三级课程作为核心概念,从字面理解即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三级课程有着不同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即三级课程作为课程体系,三级课程作为课程管理体制,三级课程作为课程政策。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作为课程管理体制的三级课程,本研究则主要从课程体系和课程政策的角度关照三级课程。重点研究西南农村义务教育三级课程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主要影响因素作用情况,以及促进三级课程有效实施策略三个问题。以期真实客观地反映西南农村义务教育三级课程实施状况,科学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改进策略,为深化西南农村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国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通过国内外文献梳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设计了三级课程实施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调研框架和工具。三级课程实施现状主要立足教师视角,从三级课程文本的理解与认识、三级课程实施主体素质、三级课程实施资源与环境三个维度进行了解;影响因素分析则主要借助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两个维度的七个二级指标进行描述。调研共发放教师问卷1109份,回收有效问卷1029份,有效率92.8%。数据和图表等主要通过Spss18.0和Excel2003进行处理。 研究发现,总体上西南农村义务教育三级课程实施是平稳的,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在西南农村受到了较高的认同;三级课程得到贯彻落实:国家课程基本开齐开足,地方课程开发受到重视,类型多样,校本课程开发丰富多彩。但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只重视国家课程部分科目的实施,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被忽视,地方、校本课程实施被轻视;课程管理底层组织和机构执行不力,教材多样化落实差;课程资源严重匮乏,教师资源严重不足;教与学方式没能得到根本转变;评价成为了三级课程实施的瓶颈。 与此同时,从制度和非制度的因素分析入手发现:影响三级课程实施最主要的因素是保障机制,包括师资、经费、资源等多个方面;同时发现对三级课程实施影响较大的是非制度因素,包括教师人际关系、教育信念、非权力影响力等方面;此外,课程实施相关的组织和运行机制等因素也不容忽视。 针对西南农村义务教育三级课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最后提出推进三级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建立健全相关的课程实施组织机构,并有效运行;精简国家课程科目,为学生发展提供核心知识,有效推进三级课程整合;建设和开发独具特色的农村课程资源;努力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发展性评价体系。 研究力图进行创新:在研究内容的选取上,首次整体关照西南农村义务教育三级课程实施;在研究的视角上,从政策实施的角度,分析影响三级课程实施的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发现相比制度因素,教师人际关系、教育信念、非权力影响力等非制度因素对三级课程实施影响更大;在研究方法的应用上,改变以往有关三级课程研究多以理论思辨为主的倾向,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用大量数据说话,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诚然,由于研究者本身的学识,资料收集的有限性,以及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等,本研究可能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西南地区 农村义务教育 三级课程 课程实施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522.3;G42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1章 导论11-17
- 1.1 问题提出11-15
- 1.1.1 农村教育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和薄弱环节13-14
- 1.1.2 三级课程实施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14
- 1.1.3 西南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三级课程实施多年来关注不够14-15
- 1.2 研究问题、目的与意义15-17
- 1.2.1 研究问题15-16
- 1.2.2 研究目的16
- 1.2.3 研究意义16-17
- 第2章 文献综述17-51
- 2.1 国内外有关农村义务教育的研究17-30
- 2.1.1 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研究18-21
- 2.1.2 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研究21-25
- 2.1.3 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25-30
- 2.2 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研究30-41
- 2.2.1 义务教育新课程的认同研究30-35
- 2.2.2 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现状与问题研究35-40
- 2.2.3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对策研究40-41
- 2.3 国内外有关三级课程及其实施的研究41-51
- 2.3.1 有关国家课程及其实施的研究41-43
- 2.3.2 有关地方课程及其实施的研究43-45
- 2.3.3 有关校本课程及其实施的研究45-48
- 2.3.4 有关三级课程整体及其实旋的研究48-51
- 第3章 研究设计51-67
- 3.1 研究的相关理论51-57
- 3.1.1 三级课程实施的有关政策51-53
- 3.1.2 课程实施理论53-55
- 3.1.3 课程政策理论55-57
- 3.2 核心概念界定——三级课程57-59
- 3.2.1 作为课程政策的三级课程57-58
- 3.2.2 作为课程管理体制的三级课程58-59
- 3.2.3 作为课程体系的三级课程59
- 3.3 研究对象、方法与创新59-62
- 3.3.1 研究的对象59-61
- 3.3.2 研究的方法61-62
- 3.3.3 研究拟创新62
- 3.4 研究架构与调查设计62-64
- 3.4.1 研究架构62-63
- 3.4.2 调查设计63-64
- 3.5 研究信度、效度与伦理64-67
- 3.5.1 研究信度64-65
- 3.5.2 研究效度65
- 3.5.3 研究伦理65-67
- 第4章 义务教育三级课程实施状况与主要问题67-114
- 4.1 调查概况67-69
- 4.1.1 调研时间进度67
- 4.1.2 调研样本容量67-68
- 4.1.3 接受调研教师基本信息68-69
- 4.2 义务教育三级课程实施现状69-99
- 4.2.1 半数以上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等的理解与认同程度较高70-77
- 4.2.2 各省三级课程体系基本建立77-81
- 4.2.3 国家课程基本开齐开足81-90
- 4.2.4 多数省份重视地方课程,开发了类型多样的地方课程90-94
- 4.2.5 教师对校本课程价值认识充分,部分学校开发了较为多样的校本课程94-99
- 4.3 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有效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99-114
- 4.3.1 多数省份三级课程结构比例不达标,轻地方、校本课程实施99-102
- 4.3.2 课程管理问题不少,教材选用多样化参差不齐102-105
- 4.3.3 课程资源匮乏,尤其是教师资源不足105-108
- 4.3.4 多数教与学的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108-111
- 4.3.5 评价成为农村义务教育三级课程实施的瓶颈111-114
- 第5章 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有效实施影响因素分析114-129
- 5.1 影响义务教育三级课程实施的制度因素114-123
- 5.1.1 教育法规制度114-117
- 5.1.2 教育组织制度117-118
- 5.1.3 教育运行机制118-121
- 5.1.4 保障机制121-123
- 5.2 影响义务教育三级课程实施的非制度因素123-127
- 5.2.1 教育信念123-125
- 5.2.2 非权力影响力125-126
- 5.2.3 人际关系126-127
- 5.3 小结127-129
- 5.3.1 三级课程有效实施最重要的因素为保障机制128
- 5.3.2 三级课程有效实施的非制度因素比制度因素更为重要128
- 5.3.3 三级课程有效实施不能忽视制度的有效运行和监管128-129
- 第6章 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129-145
- 6.1 加强课程管理,保证三级课程有效运行129-132
- 6.1.1 建立健全三级课程实施组织,加强监管129-131
- 6.1.2 树立三级课程实施校长第一责任人意识131-132
- 6.1.3 切实有效地推行课程教材多样化132
- 6.2 精简国家课程科目,有效整合三级课程132-136
- 6.2.1 精简国家课程科目133-134
- 6.2.2 三级课程有效统整,走向学校课程134-136
- 6.3 努力开发和建设配套的课程资源136-138
- 6.3.1 加强农村地区本身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36-137
- 6.3.2 加快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进程,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课程资源137-138
- 6.4 加强师资队伍及其支撑体系建设138-142
- 6.4.1 转变教师课程观念,有针对性提升教师业务水平139-141
- 6.4.2 多渠道解决农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141-142
- 6.5 探索和改革与新课程标准匹配的评价体系142-145
- 6.5.1 摒弃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观念142-143
- 6.5.2 切实建立和完善发展性评价体系143-145
- 第7章 结束语145-147
- 7.1 研究结论145-146
- 7.2 研究不足146
- 7.3 研究展望146-147
- 参考文献147-151
- 附录151-156
- 附录1:义务教育三级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教师)151-153
- 附录2:义务教育三级课程实施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教师)153-155
- 附录3:义务教育三级课程实施状况访谈提纲(教师)155-156
- 后记156-158
-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1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祖雪媛;;在三级课程的整体推进中实现教学领导力[J];中小学管理;2010年10期
2 刘希丙;闫炳兴;;三级课程优化组合的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年07期
3 李健;;新时期我国体育课程管理体制决策权力的整合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4 张兵;;浅谈太原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三级课改的现状与对策[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房林玉;;学校“工厂意象”的批判与超越[J];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01期
6 龙海潮;;课程改革与学校管理者[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7期
7 李蕾;;新课改背景下体育课堂教学的几点探讨[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8 郭晚盛;三级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J];山西教育;2004年20期
9 刘坚;让我们共同迎接新课程[J];河南教育;2001年12期
10 雷顺利;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发展取向与运行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影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三级课程实施再思考——以新疆地区为例分析[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马国贤;;以办学体制创新为中心,搞好农村义务教育资金转移支付制度建设[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3 翟永军;;化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材编写的实践研究[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李祥云;范丽萍;;农村义务教育最低保障财政需求与县财政供给能力分析——以湖北为例[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5 傅光明;李艳明;;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研究[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吴明辉;;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角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7 贾勇宏;;教育腐败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短缺的影响及其治理——寻租理论的视角[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薛竹;;义务教育还需立足长远放眼量[A];价格理论研究优秀论文集[C];2004年
9 孙刚成;;“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和对策探讨[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刘凯;;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审视[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来;推交通安全教育三级课程体系[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建平;三级课程 三级管理[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记者 黄敏;秋季学期起农村学子教材费全免[N];南宁日报;2008年
4 通讯员 陈金花;运河实验中学实施三级课程标准[N];济宁日报;2011年
5 刘俊明;环保·节约[N];贵州日报;2009年
6 项力军 刘家虎 谭显根;镇安多项措施确保学校正常开学[N];商洛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周波;每年60亿 惠及千万农村娃[N];成都日报;2008年
8 镇财;我市完善农村义教经费保障机制[N];镇江日报;2008年
9 潘燕;农家孩子有书读 教育经费有保障[N];郑州日报;2006年
10 记者 张亚德;我市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有关政策[N];保定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标;西南农村义务教育三级课程实施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房林玉;作为场域存在的学校课程规划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龚坚;土家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祝志芬;中国义务教育福利制度的发展及其完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陈维青;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中的转移支付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苏时鹏;转型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7 赵全军;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研究(1978-2005)[D];复旦大学;2006年
8 张盛仁;基于人口流动的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陈静漪;中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宏常;论我国三级课程政策的运行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雷顺利;集权与分权的平衡[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光琳;管理体制视野中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郭晓东;农村义务教育“分级管理”体制问题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肖晖;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共供给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王忠元;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省级统筹”投入政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小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余福贵;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博;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的审视与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立;内蒙古农村税费改革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西南农村义务教育三级课程实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2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72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