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2 21:47
  社会思潮的核心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价值观,而价值观是不会终结的,也不会被某种单一的意识形态所取代。因此,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在本质上是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其实质是宣扬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永恒性和一元性,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批判社会主义政权的合法性。显然,这种思潮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严重背道而驰。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在我国的传播与泛滥,势必会对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分析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具体表现及原因,探讨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批判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对策,对于认清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反动实质,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是西方学者根据特定的历史语境,出于西方资产阶级的利益需要,凭借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化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丑化,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不仅能够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还能够在根本上...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01:当代大学生对意识形态与历史将终结于西方自由民主价值的态度

近代中国革命,中国现代化,态度


图 3-02:当代大学生对近代中国革命史是一部阻碍中国现代化破坏史的态度象人性论:部分大学生对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认识偏离“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抽象人性论”是指西方“意识形态论述人性问题时,往往站在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立场,在脱离人级性的条件下抽象地谈论人性。这种“抽象人性论”最明显的表自然属性出发,把社会看作是单个人的社会,把人的某些既定的人的七情六欲)看作是人的本性,即人性。在这些既定心理特征构出西方所谓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念,而且在考察人的脱离了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纯粹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用系代替客观存在的真实联系,以论证人的追求和向往。这种“抽在西方国家具体表现为“人道主义”、“人权高于主权”等。无现在,这种“抽象人性论”总是被西方尤其是美国作为外交战略

情况,阶级性,大学生,人权


黑人受到不公平对待等问题来阐明了这种思想的欺。但是,也有极少部分大学生容易受到这种思想的误导,认为这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具有积极意义。可见,这部分大学生没有背后所隐藏的实质问题。卷统计与访谈资料可知,多数大学生对西方的“抽象人性论”思定的态度,能够认清其真实企图。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大学生这种思想时,容易被其表面的思想观念,或者说文字理论所蒙蔽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倾向。这由于部分大学生对西方的人权思了解,而他们本身又特别期望获得无限的、至高无上的自由权利他们比较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体系与思考方法,以至于在分析、认思想时,容易抛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因此,对于这些认同西的大学生和选择“说不清楚”的大学生,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识形态终结论”思潮,以便促使他们更好地认清这种思潮背后所机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具体的人权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刍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本质及危害[J]. 伍志燕.  理论导刊. 2016(11)
[2]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J]. 张铤.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09)
[3]当代西方多元主义民主的理论与现实困境[J]. 周军华.  红旗文稿. 2016(15)
[4]强化网络安全观 掌握治理主动权[J]. 肖永平,蔡俊.  红旗文稿. 2016(11)
[5]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网络管理与建设的思考[J]. 李庆华,马妍.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06)
[6]阶级意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精神实质[J]. 张志丹.  社会科学. 2015(11)
[7]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社会思潮失控与苏联剧变[J]. 王立新.  南京社会科学. 2015(02)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内在逻辑[J]. 孟迎辉,邓泉国.  社会主义研究. 2015(01)
[9]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中国话语权”[J]. 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4(05)
[10]试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及教育对策[J]. 朱勤文,杜海坤.  中国高教研究. 2014(08)

博士论文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研究[D]. 胡银银.南开大学 2014
[2]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 董海浪.西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18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318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2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