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5 02:49
  陋俗文化形成于几千年封建历史长河中,是几千年封建制度和封建经济的产物。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陋俗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直接导致农民群众备受陋俗文化束缚和压迫,具有相当浓厚的封建愚昧、保守落后、盲从迷信等色彩和倾向。民主革命时期,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落到中国共产党身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浓重的陋俗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中,思想意识上的最大敌人。如不肃清陋俗文化,党就成为农民的党,革命就不会有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革命就会变为农民革命,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就得不到贯彻落实,革命目标就不能实现,最终也就归于失败。如何才能在陋俗文化遍布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的农村,宣传组织动员农民群众积极参加革命,开展工农武装割据。这一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是必须始终坚持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开展思想文化革命,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肃清农民群众中的陋俗文化,使之认同并接受革命理论、积极参加革命的红线和主线。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认识分析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现实,将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结合,从走俄国式革命之路到...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7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 选题的依据
        (二) 选题的意义
    二、学术梳理和述评
        (一) 中央苏区研究梳理
        (二) 陋俗文化研究梳理
        (三) 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研究梳理
        (四) 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研究不足
第一章 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苏区
        一、苏维埃的含义
        二、苏区的时间和区域
        三、苏区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节 中央苏区
        一、中央苏区的时间跨度
        二、中央苏区的区域范围
        三、中央苏区的地位影响
    第三节 陋俗文化
        一、陋俗文化的涵义
        二、陋俗文化的性质
        三、陋俗文化的危害
第二章 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的背景与原因
    第一节 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与特点的呈现和反映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发展的社会历史环境
        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社会历史环境
        四、工农群众革命动员的社会历史环境
    第二节 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的思想现实动因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反陋俗文化的不彻底和局限性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开展的历史必然
        三、建设先进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需要
        四、培养和造就工农革命主力军和生力军的需要
        五、建设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人民军队的需要
第三章 陋俗文化在中央苏区的现实表现和影响
    第一节 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交织掌控人民群众
        一、革命前“四权”是反动统治最强有力的工具
        二、革命后“四权”为主体的封建文化是革命的大敌
        三、附着的官僚等级特权思想严重影响革命发展
    第二节 宗教迷信和宗族家族陋习是限制革命的重要因素
        一、宗教迷信作为精神寄托严重影响革命热情
        二、宗族家族陋习作为人身依附严重影响革命意识
    第三节 落后愚昧生活和“黄赌毒”陋俗严重制约革命
        一、落后愚昧生活是迟滞革命思想传播的重要原因
        二、“黄赌毒”陋俗是影响革命发展的罪恶毒瘤
    第四节 封建婚姻和限制妇女陋习严重阻碍妇女参加革命
        一、封建婚姻是束缚控制妇女的最大精神枷锁
        二、限制妇女陋习是妇女自由解放革命的主要羁绊
    第五节 封建陋俗陋习在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机关中的表现和影响
        一、出身于旧社会的党员干部小农思想意识强烈
        二、脱胎于旧中国的革命政权未能摆脱封建政权的阴影
        三、家长制和极端民主化成为笼罩革命的“两个错误倾向”
        四、宗族地方保护主义影响革命大公无私无畏精神
        五、陋俗文化是王明“左”倾错误存在的社会文化基础
第四章 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的重大举措
    第一节 立足文化知识教育反陋俗文化
        一、设置教育机构构建教育体系,积淀反陋俗文化的文化因素
        二、编印文化教育书刊教材,拓宽反陋俗文化媒介
        三、掀起识字学习运动,扩大文化知识受众群体
    第二节 狠抓革命理论教育反陋俗文化
        一、着重思想建党,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
        二、开办党校及训练班,开拓反陋俗文化的平台和阵地
        三、开展革命理论教育,启迪阶级意识和革命觉悟
        四、增进革命理想信念认同,奠定反陋俗文化的思想基因
    第三节 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反陋俗文化
        一、以革命政权建设,营造反陋俗文化政治生态
        二、健全监督监察体系,着力反对苏区各种陋俗陋习
        三、以先进模范典型,造就一支作风过硬的革命队伍
        四、打造最廉洁的执政,获取最广泛的革命资源
        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消除“左”倾错误生存的根基
    第四节 围绕妇女革命动员反陋俗文化
        一、以革除陋俗婚姻为突破,打破妇女束缚的封建枷锁
        二、以参加政治生活为重点,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
        三、以革命和生产“双重任务”,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四、以妇女解放与发展,营造反陋俗文化的社会氛围
    第五节 着眼革命宣传教育方式反陋俗文化
        一、通过出版发行革命书刊,宣传革命反陋俗文化
        二、通过革命标语口号,宣传革命反陋俗文化
        三、通过群众性文艺活动,宣传革命新思想新文化
        四、以通俗化大众化教育,为反陋俗文化提供动力保障
    第六节 紧抓公共卫生宣传普及反陋俗文化
        一、宣传普及提高公共卫生知识,改变愚昧落后生活状态
        二、着力于公共卫生建设反陋俗陋习,树立新生活观念
    第七节 毛泽东等杰出共产党人反陋俗文化实践
        一、毛泽东反陋俗文化改造农民成分的党
        二、朱德加强军队建设反陋俗文化
        三、周恩来围绕右倾和“左”倾错误反陋俗文化
        四、张闻天在反王明“左”倾错误中反陋俗文化
        五、刘少奇着力改造工矿企业反陋俗文化
第五章 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的历史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前提
        二、反陋俗文化建成先进无产阶级政党是革命胜利的根本法宝
        三、验证了革命没有农民群众的觉醒和支持是不可能胜利
        四、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胜法宝
        五、建立一支人民军队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
    第二节 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对当前肃清陋俗文化残余的启示
        一、必须以科学理论指导为根本要求
        二、必须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核心和关键
        三、必须以坚定文化自信为着力点和增长点
        四、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五、必须以广泛的社会动员为重要环节
        六、必须以创新宣传教育媒介载体为必然选择
结语 反陋俗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任道重远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央苏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 曾红.  传承. 2016(12)
[2]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党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陈再生.  宜宾学院学报. 2016(05)
[3]浅谈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改革缠足陋俗的道德建设研究[J]. 黄卉.  邢台学院学报. 2015(03)
[4]中央苏区时期的农民宣传动员探析[J]. 刘妍,张祖龑.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5(03)
[5]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启示[J]. 卢忠萍,周珊,曹京燕.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04)
[6]中央苏区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及启示[J]. 李朝阳.  理论探索. 2014(05)
[7]试论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作风建设思想[J]. 牟蕾,黄伟.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8]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改造陋俗文化的路径探析[J]. 杨松菊,刘图其.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10)
[9]中央苏区文化教育的特点[J]. 姚玉珍,曾繁中.  湘潮(下半月). 2013(07)
[10]近代豫西南溺婴陋俗研究[J]. 刘振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本文编号:3322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322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f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