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分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4 04:36
权利变动问题是民法体系中的根本问题,大陆法系民法中权利变动规范模式主要分为意思对抗主义与形式要件主义,我国学者在形式要件主义之下又区分了债权形式主义与物权形式主义,并认为我国民法的权利变动主要采债权形式主义模式。该模式以物债一体把握且不承认存在独立的处分行为为出发点,其逻辑结构为,债权合同中包含负担合意与处分合意加之登记或交付的事实行为以发生权利的变动,只有债权合同不能发生权利的变动,其仅为权利发生变动的原因,权利变动的节点为事实行为发生(动产交付或不动产登记)之时,无事实行为即无权利变动。这种物债一体把握的权利变动模式一直占据我国现行法中权利变动规范的主导地位。但不承认存在独立处分行为的债权形式主义不仅在理论上有着无法克服的缺陷而且也使司法适用处于模糊的境地,甚至出现了不准确的司法裁判。首先,在理论逻辑体系上,该理论违反了物权、债权概念的二分体系导致逻辑上的错位:既然债权契约中既包含债权合意又包含物权合意,且物权合意直接指向权利的变动,那么为何还必须在事实行为满足时才能移转物权?交付和登记的行为中是否完全没有内含权利变动的意思而仅是一种事实行为?在种类物买卖或者未来物买卖中,合同订立...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8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of doctor's thesis
导论
一、本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对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概念的澄清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物债一体下权利变动模式的法律困境
第二节 物债一体下权利变动的我国司法实践困惑
第二章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分离渊源
第一节 罗马法延至中世纪时所有权变动之路径
一、所有权变动的罗马法溯源
二、原因与所有权移转的中世纪发展
第二节 日耳曼法的物权变动及登记制度和titulus-modus理论
一、日耳曼法中的物权变动流变
二、日耳曼法的登记制度
三、titulus-modus理论及立法化
第三节 萨维尼对titulus-modus理论的批判和处分行为的发现及立法化
一、处分行为发现的素材准备
二、萨维尼对titulus-modus理论的批判与分离理论的形成
三、分离理论的立法确认:以《德国民法典》为例
第三章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分离结构与合理性
第一节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概念界定与分离基础
一、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概念界定
二、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分离基础
第二节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具体结构及分离概念的导出
一、负担行为:债务合意+原因
二、处分行为与表现形式
第三节 分离理论的合理性与否定回应
一、分离理论的合理性
二、对否定分离理论观点的批驳
第四章 中国法中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之分离
第一节 “清末改制”以来中国民法对分离理论的态度
一、《大清民律草案》对分离理论的移植
二、《中华民国民法》对分离理论的接纳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次民法典草案对分离理论的忽视
第二节 我国现行法对分离理论的态度及司法趋向
一、我国现行法对分离理论的否认
二、《买卖合同司法解释》及司法实践对分离理论的承认
第三节 民法典编纂中体现分离理论的规范设计
一、分离理论的《民法总则》解释
二、民法典合同编(草案)与物权编(草案)体现分离理论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454586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8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of doctor's thesis
导论
一、本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对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概念的澄清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物债一体下权利变动模式的法律困境
第二节 物债一体下权利变动的我国司法实践困惑
第二章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分离渊源
第一节 罗马法延至中世纪时所有权变动之路径
一、所有权变动的罗马法溯源
二、原因与所有权移转的中世纪发展
第二节 日耳曼法的物权变动及登记制度和titulus-modus理论
一、日耳曼法中的物权变动流变
二、日耳曼法的登记制度
三、titulus-modus理论及立法化
第三节 萨维尼对titulus-modus理论的批判和处分行为的发现及立法化
一、处分行为发现的素材准备
二、萨维尼对titulus-modus理论的批判与分离理论的形成
三、分离理论的立法确认:以《德国民法典》为例
第三章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分离结构与合理性
第一节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概念界定与分离基础
一、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概念界定
二、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分离基础
第二节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具体结构及分离概念的导出
一、负担行为:债务合意+原因
二、处分行为与表现形式
第三节 分离理论的合理性与否定回应
一、分离理论的合理性
二、对否定分离理论观点的批驳
第四章 中国法中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之分离
第一节 “清末改制”以来中国民法对分离理论的态度
一、《大清民律草案》对分离理论的移植
二、《中华民国民法》对分离理论的接纳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次民法典草案对分离理论的忽视
第二节 我国现行法对分离理论的态度及司法趋向
一、我国现行法对分离理论的否认
二、《买卖合同司法解释》及司法实践对分离理论的承认
第三节 民法典编纂中体现分离理论的规范设计
一、分离理论的《民法总则》解释
二、民法典合同编(草案)与物权编(草案)体现分离理论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454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454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