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会评价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5 03:20
法治评价被视为“可量化的正义”。自本世纪以来,为顺应国际潮流,基于“以评促建”的理念思维,我国各地开展法治评价的实践探索。2012年,习近平首次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命题;201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法治社会建设的实施思路。法治社会评价作为全新命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围绕“为什么要评价→谁来评价→评价谁→评价什么→如何评价”的逻辑思路,构建法治社会评价体系是法治社会评价的内在要求。从评价学的角度,法治社会评价涉及法学、管理学、政治学与技术科学,以及理论、技术、实证三个层面,属于跨学科多维度的研究领域。本文研究基于学科融合的理念,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规范与量化研究方法,重点探讨法治社会评价体系构建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评价主体,二是指标体系,因为从某种意义说,评价主体决定评价的公信力,指标体系决定评价的科学性。之后将评价体系运用于广东省的实证中,取得“法治广东”年度指数,旨在评估水平,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首先,法治社会评价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以评促建”符合科学原理。近几年中国内...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法治社会指数:评价主体与指标体系[J]. 谭玮,郑方辉. 理论探索. 2017(05)
[2]和谐共建视角下的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关系[J]. 郑方辉,邱佛梅. 法治社会. 2017(03)
[3]第三方评估运行机制与实践规制的理性建构[J]. 袁强.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1)
[4]加强司法透明度指数研究 助推中国司法公开工作——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任田禾[J]. 吴燕,张慧超. 人民法治. 2016(11)
[5]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模式的实践探索与优化路径——以中国(上海)自贸区为例[J]. 马佳铮.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6(04)
[6]法治中国下的法治社会建设[J]. 解永照,何晓斌.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6(03)
[7]国内法治评价指标体系:现状与评析[J]. 何志强,邱佛梅.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8]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的依法行政考评[J]. 谢能重,周礼仙.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9]“法治评价”量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J]. 刘凯,白立士.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10]法治政府绩效评价:目标定位与指标体系[J]. 郑方辉,邱佛梅. 政治学研究. 2016(02)
博士论文
[1]地方党政组织考评体系及其法制化研究[D]. 廖鹏洲.华南理工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D]. 刘常春.华东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56546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法治社会指数:评价主体与指标体系[J]. 谭玮,郑方辉. 理论探索. 2017(05)
[2]和谐共建视角下的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关系[J]. 郑方辉,邱佛梅. 法治社会. 2017(03)
[3]第三方评估运行机制与实践规制的理性建构[J]. 袁强.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1)
[4]加强司法透明度指数研究 助推中国司法公开工作——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任田禾[J]. 吴燕,张慧超. 人民法治. 2016(11)
[5]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模式的实践探索与优化路径——以中国(上海)自贸区为例[J]. 马佳铮.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6(04)
[6]法治中国下的法治社会建设[J]. 解永照,何晓斌.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6(03)
[7]国内法治评价指标体系:现状与评析[J]. 何志强,邱佛梅.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8]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的依法行政考评[J]. 谢能重,周礼仙.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9]“法治评价”量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J]. 刘凯,白立士.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10]法治政府绩效评价:目标定位与指标体系[J]. 郑方辉,邱佛梅. 政治学研究. 2016(02)
博士论文
[1]地方党政组织考评体系及其法制化研究[D]. 廖鹏洲.华南理工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D]. 刘常春.华东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56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456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