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国现代性建构
发布时间:2021-10-26 00:3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性建构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历史。二者的实践主题吻合、发展道路吻合、发展方向基本一致。离开了现代性建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就丧失了对最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沦为纯粹的思辨活动;离开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的现代性建构就会迷失方向。现代性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资本主义而言,现代性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运动、是一场科学化和机器化的工业化运动、是一场商品化的市场化运动、是一场市民化的城市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政治运动。现代性与现代化密不可分,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展开和实现,现代性是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理论指向。马克思生活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现代性便成了马克思批判、检讨的“此岸世界”,他的思想经历从现代性的追随者到批判者再到重建者的转变。从“资本”来透视现代性、从“异化”来诊断现代性是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重要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技术理性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大众文化批判、异化消费批判和生态危机批判等角度对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后现代主义则对现代性进行了极端的解构性批判。当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对西方现代...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现代性的丰富内涵及其辩证批判
第一节 现代性的涵义
一 现代性的涵义
二 现代性的内容
三 现代性和现代化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辩证批判
一 从现代性的追随者到批判者和重建者
二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两个基本维度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辩证批判
一 技术理性批判
二 意识形态批判
三 大众文化批判
四 异化消费和生态危机批判
五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基本特点:辩证性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解构批判
一 对现代性合法性基础的颠覆
二 对现代性基础主义思维方式的批判
三 对启蒙理念的批判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现代性诉求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契合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现代性历史境遇
一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二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初期传播与中国现代性启蒙
一 弘扬理性精神
二 追求思想解放
三 突显爱国主义
四 宣扬进步观念
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启蒙运动”
一 20世纪3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意义
二 20世纪30年代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历史探索
第一节 “四个现代化”:现代性建构的目标
一 “工业化”道路的确立
二 “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确立
第二节 “一大二公”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现代性构建的模式
一 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确立
二 “一大二公”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现实原因和不足
第三节 “以阶级斗争为纲”:现代性建构的手段
一 八届十中全会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
二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确立
第四节 探索时期党的现代性构建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一 毛泽东现代性建构思想的两个重要特点
二 毛泽东现代性建构思想的积极意义
第五节 探索时期现代性建构严重“左”倾错误的原因
一 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
二 国际紧张环境的影响
三 党和国家体制存在弊病
第六节 探索时期现代性建构的深刻经验教训
一 必须正确认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
二 必须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则
三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四 必须制定正确的党的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不断加强执政党党的建设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现代性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中国化现代性的五个维度
一 改革开放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基本动力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基本国情
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重要特征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必要手段
五 党的领导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关键力量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内在关系
一 中国政治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 中国经济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 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 中国社会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五 中国生态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五章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与中国现代性构建新篇章的开启
第一节 民族复兴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宏伟蓝图
一 中国梦为中国现代性建构夯实群众基础
二 中国梦为中国现代性建构激发持续动力
三 中国梦为中国现代性建构提供凝聚力
四 中国梦为中国现代性建构提升主体素质
第二节 “四个自信”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根本前提
一 道路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
二 理论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力量
三 制度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力量
四 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第三节 “四个全面”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重要抓手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现代化是基础
二 全面深化改革:制度现代化是核心
三 全面依法治国:法治现代化是基础
四 全面从严治党:领导力量现代化是关键
第四节 全球治理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国际视野
一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我国现代化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
二 提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新理念
三 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力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基本问题[J]. 尚庆飞. 江海学刊. 2016(06)
[2]把握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J]. 姚润皋. 群众. 2016(08)
[3]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刘怀玉.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4(06)
[4]“中国梦”:从毛泽东到当代中国[J]. 尚庆飞. 学海. 2013(05)
[5]空间转向与激进社会理论的复兴[J]. 邹诗鹏. 天津社会科学. 2013(03)
[6]科学理解科学发展观[J]. 姚润皋. 唯实. 2013(03)
[7]十八大报告的理论创新及其特点[J]. 姚润皋. 群众. 2013(02)
[8]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生机制与发展逻辑[J]. 刘林元. 江海学刊. 2011(05)
[9]再论唯物史观与启蒙[J]. 邹诗鹏. 哲学研究. 2011(03)
[10]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辩证特性及其当代启示[J]. 唐正东. 哲学研究. 2010(07)
本文编号:3458475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现代性的丰富内涵及其辩证批判
第一节 现代性的涵义
一 现代性的涵义
二 现代性的内容
三 现代性和现代化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辩证批判
一 从现代性的追随者到批判者和重建者
二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两个基本维度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辩证批判
一 技术理性批判
二 意识形态批判
三 大众文化批判
四 异化消费和生态危机批判
五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基本特点:辩证性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解构批判
一 对现代性合法性基础的颠覆
二 对现代性基础主义思维方式的批判
三 对启蒙理念的批判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现代性诉求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契合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现代性历史境遇
一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二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初期传播与中国现代性启蒙
一 弘扬理性精神
二 追求思想解放
三 突显爱国主义
四 宣扬进步观念
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启蒙运动”
一 20世纪3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意义
二 20世纪30年代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历史探索
第一节 “四个现代化”:现代性建构的目标
一 “工业化”道路的确立
二 “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确立
第二节 “一大二公”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现代性构建的模式
一 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确立
二 “一大二公”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现实原因和不足
第三节 “以阶级斗争为纲”:现代性建构的手段
一 八届十中全会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
二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确立
第四节 探索时期党的现代性构建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一 毛泽东现代性建构思想的两个重要特点
二 毛泽东现代性建构思想的积极意义
第五节 探索时期现代性建构严重“左”倾错误的原因
一 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
二 国际紧张环境的影响
三 党和国家体制存在弊病
第六节 探索时期现代性建构的深刻经验教训
一 必须正确认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
二 必须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则
三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四 必须制定正确的党的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不断加强执政党党的建设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现代性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中国化现代性的五个维度
一 改革开放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基本动力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基本国情
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重要特征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必要手段
五 党的领导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关键力量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内在关系
一 中国政治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 中国经济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 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 中国社会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五 中国生态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五章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与中国现代性构建新篇章的开启
第一节 民族复兴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宏伟蓝图
一 中国梦为中国现代性建构夯实群众基础
二 中国梦为中国现代性建构激发持续动力
三 中国梦为中国现代性建构提供凝聚力
四 中国梦为中国现代性建构提升主体素质
第二节 “四个自信”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根本前提
一 道路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
二 理论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力量
三 制度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力量
四 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第三节 “四个全面”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重要抓手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现代化是基础
二 全面深化改革:制度现代化是核心
三 全面依法治国:法治现代化是基础
四 全面从严治党:领导力量现代化是关键
第四节 全球治理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国际视野
一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我国现代化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
二 提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新理念
三 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力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基本问题[J]. 尚庆飞. 江海学刊. 2016(06)
[2]把握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J]. 姚润皋. 群众. 2016(08)
[3]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刘怀玉.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4(06)
[4]“中国梦”:从毛泽东到当代中国[J]. 尚庆飞. 学海. 2013(05)
[5]空间转向与激进社会理论的复兴[J]. 邹诗鹏. 天津社会科学. 2013(03)
[6]科学理解科学发展观[J]. 姚润皋. 唯实. 2013(03)
[7]十八大报告的理论创新及其特点[J]. 姚润皋. 群众. 2013(02)
[8]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生机制与发展逻辑[J]. 刘林元. 江海学刊. 2011(05)
[9]再论唯物史观与启蒙[J]. 邹诗鹏. 哲学研究. 2011(03)
[10]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辩证特性及其当代启示[J]. 唐正东. 哲学研究. 2010(07)
本文编号:3458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458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