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3 07:29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快速发展,嵌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高等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应当借助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睿智和深邃,对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价值观及方法论的指导和统摄,在“理念”上进行转型和澄明,这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启转型发展之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论文研究得以开展的理论先导,一方面从史论论证维度阐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演进及创新,另一方面运用这一方法论探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对策思路。其要义:一是追本溯源。首先对马克思发展观的历史生成、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贡献进行了简要阐述,接着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主要历程,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初步探索、邓小平的开拓创新到江泽民的推进拓展、胡锦涛的深化突破直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超越与升华,为研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敞开了宽广的理论视野。二是理论论证。论证了事实求是的理论基点、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反思批判的理...
【文章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1.1.1 在梳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演进中彰显理论体系的价值指向
1.1.2 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解答时代问题的研究视角
1.1.3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高等教育热点问题的积极尝试
1.1.4 为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发展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科学有效的理性引航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有关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问题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有关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1.4 相关概念说明
1.4.1 发展
1.4.2 发展观
1.4.3 应用型本科院校
1.4.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1.4.5 应用科技大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溯源与当代解析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发展观
2.1.1 马克思、恩格斯发展观的历史生成
2.1.2 列宁对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贡献
2.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2.2.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初步探索
2.2.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开拓与创新
2.2.3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推进与拓展
2.2.4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化与突破
2.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超越与升华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内蕴与时代价值
3.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品质
3.1.1 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点
3.1.2 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3.1.3 反思批判的理性追求
3.1.4 改变世界的致思路向
3.1.5 以人为本的价值旨趣
3.1.6 交往实践的基本视界
3.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鲜明特征
3.2.1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3.2.2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结合
3.2.3 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协调
3.2.4 发展的连续性与超越性的同一
3.2.5 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一致
3.2.6 发展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叠合
3.3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3.3.1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中国传统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升华来看待其时代价值
3.3.2 从与不同发展理论的殊异甄析中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3.3.3 从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经验教训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3.3.4 从当下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问题出发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第四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要求及境遇
4.1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召唤
4.1.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遵循了大学功能历史演进的必然逻辑
4.1.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顺应了当下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的主要趋势
4.1.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4.1.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和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应势之举
4.1.5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之后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理性诉求
4.2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时代要意
4.2.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内涵
4.2.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方向性目标——应用科技大学
4.3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困境
4.3.1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外部困境
4.3.2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部困境
4.4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困境的归因分析
4.4.1 转型发展中价值诉求的迷失
4.4.2 转型发展中教育价值诉求的解读:缺乏科学正确发展观的指导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建构
5.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引航
5.1.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基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1.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与逻辑起点:物质生产实践
5.1.3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刻动因:矛盾运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
5.1.4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路径指向: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5.1.5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根本要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物质财富增加
5.1.6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社会发展的整体性
5.1.7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终极关怀: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5.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运用
5.2.1 转型目标指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制定学校战略规划
5.2.2 转型实践先导:运用社会有机体理论找准自身“生态位”
5.2.3 转型动力机制:以基本矛盾为动力统筹推进学校全方位转型
5.2.4 转型根本之道:遵从内外部关系规律形成校地互动的良好机制
5.2.5 转型精神引领:利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创建高品位的大学文化
5.2.6 转型实践准则:应用普遍联系原理创设有利于转型的内外部环境
5.2.7 转型价值旨归:践行“以人为中心”理念力促高级应用型人才全面自由发展
5.3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教育价值重建
5.3.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理念的重建
5.3.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实践的重建
5.3.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价值诉求的理性承担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实践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个案呈现
6.1 办学理念的转型:扬长避短,特色发展
6.2 发展战略的转型:顺势而为,跃迁发展
6.3 人才培养的转型:素能本位,持续发展
6.4 课程体系的转型:注重实践,融合发展
6.5 教学方式的转型:协同育人,开放发展
6.6 学科专业的转型:链接产业,定向发展
6.7 师资队伍的转型:双师双能,借力发展
6.8 科研导向的转型:应用转化,主动发展
6.9 服务社会的转型:贴近地方,互动发展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585990
【文章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1.1.1 在梳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演进中彰显理论体系的价值指向
1.1.2 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解答时代问题的研究视角
1.1.3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高等教育热点问题的积极尝试
1.1.4 为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发展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科学有效的理性引航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有关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问题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有关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1.4 相关概念说明
1.4.1 发展
1.4.2 发展观
1.4.3 应用型本科院校
1.4.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1.4.5 应用科技大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溯源与当代解析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发展观
2.1.1 马克思、恩格斯发展观的历史生成
2.1.2 列宁对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贡献
2.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2.2.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初步探索
2.2.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开拓与创新
2.2.3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推进与拓展
2.2.4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化与突破
2.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超越与升华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内蕴与时代价值
3.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品质
3.1.1 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点
3.1.2 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3.1.3 反思批判的理性追求
3.1.4 改变世界的致思路向
3.1.5 以人为本的价值旨趣
3.1.6 交往实践的基本视界
3.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鲜明特征
3.2.1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3.2.2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结合
3.2.3 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协调
3.2.4 发展的连续性与超越性的同一
3.2.5 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一致
3.2.6 发展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叠合
3.3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3.3.1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中国传统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升华来看待其时代价值
3.3.2 从与不同发展理论的殊异甄析中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3.3.3 从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经验教训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3.3.4 从当下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问题出发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第四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要求及境遇
4.1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召唤
4.1.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遵循了大学功能历史演进的必然逻辑
4.1.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顺应了当下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的主要趋势
4.1.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4.1.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和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应势之举
4.1.5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之后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理性诉求
4.2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时代要意
4.2.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内涵
4.2.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方向性目标——应用科技大学
4.3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困境
4.3.1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外部困境
4.3.2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部困境
4.4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困境的归因分析
4.4.1 转型发展中价值诉求的迷失
4.4.2 转型发展中教育价值诉求的解读:缺乏科学正确发展观的指导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建构
5.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引航
5.1.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基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1.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与逻辑起点:物质生产实践
5.1.3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刻动因:矛盾运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
5.1.4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路径指向: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5.1.5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根本要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物质财富增加
5.1.6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社会发展的整体性
5.1.7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终极关怀: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5.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运用
5.2.1 转型目标指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制定学校战略规划
5.2.2 转型实践先导:运用社会有机体理论找准自身“生态位”
5.2.3 转型动力机制:以基本矛盾为动力统筹推进学校全方位转型
5.2.4 转型根本之道:遵从内外部关系规律形成校地互动的良好机制
5.2.5 转型精神引领:利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创建高品位的大学文化
5.2.6 转型实践准则:应用普遍联系原理创设有利于转型的内外部环境
5.2.7 转型价值旨归:践行“以人为中心”理念力促高级应用型人才全面自由发展
5.3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教育价值重建
5.3.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理念的重建
5.3.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实践的重建
5.3.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价值诉求的理性承担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实践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个案呈现
6.1 办学理念的转型:扬长避短,特色发展
6.2 发展战略的转型:顺势而为,跃迁发展
6.3 人才培养的转型:素能本位,持续发展
6.4 课程体系的转型:注重实践,融合发展
6.5 教学方式的转型:协同育人,开放发展
6.6 学科专业的转型:链接产业,定向发展
6.7 师资队伍的转型:双师双能,借力发展
6.8 科研导向的转型:应用转化,主动发展
6.9 服务社会的转型:贴近地方,互动发展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585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585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