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3 21:53
为科学应对、有效防范我国学校体育中的雾霾风险,研究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应对行为问题,引入了风险沟通和风险认知变量,探讨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风险认知概念维度及其测量,调查了学校和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风险认知、风险沟通和应对行为现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现象理论,揭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机制,提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措施,以期为学校和体育活动参与者积极应对雾霾提供依据和指导。为提高研究效度,研究采用了探索性序列混合研究设计、聚敛混合研究设计和嵌套混合研究设计,具体采用了知识图谱方法、访谈法、描述性质性研究、扎根理论、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得出如下结论:(1)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概念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概念包括信息告知、宣传平台、信息反馈三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认知概念包括主观感受、主观评价、理性判断三个维度。(2)研究编制的《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量表》是单维度,即积极应对;《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量表》包含主动获取知识和被动接收信息两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认...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21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感觉寻求的生物行为模型(Zuckerman,2007)①(注:E=外倾型;P=精神质;冲动性感觉寻求=ImpUSS;
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8TTM),这些模型认为,健康行为的改变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认知在每个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跨理论模型有五个连续的阶段,即预期前、预期、准备、行动和保持,它们性质不同,相互排斥,循环往复,并呈现出螺旋上升式的行为趋势。连续型模型缺少对意图之后心理过程的解释,没有考虑到行为变化的时间进程和循环过程性,阶段模型把阶段视为不可逆的过程,忽视了外界环境对行为的影响。Schwarzer(1992,2008)提出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HealthActionProcessApproach,HAPA),增加了与行为改变有关的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变量,自我效能感反映出个体对行动或环境的控制感以及赢得挑战的信念。该模型认为,健康行为是行为产生、保持、中断后可恢复的连续过程,包括动机阶段和意志阶段,结果预期、危险感知和自我效能感(行动自我效能感、保持自我效能感、恢复自我效能感)解释意图的产生,计划(行动计划、应对计划)是意图和行动之间的中介变量(图1-2)①。图1-2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图(Schwarzer,2008a)健康行为理论解释了个体对疾并吸烟、缺乏锻炼等不健康行为和客体环境的认知而做出的行为改变或采取的健康促进行为,然而,健康行为理论仍存在不足:其一,这些理论中的行为均是一种行为倾向,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衡量行为的有效指标,并非实际行为,事实上,行为倾向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别不可忽视;其二,这些理论中提及的风险认知多指健康风险、不健康行为,较少提及对体育活动中的风①高雯,杨丽珠,李晓溪.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的发展与前景[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651-1662.
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10图1-3风险认知维度理论模型(引自孟博等)①心理测量范式在研究风险性质、风险认知结构、因果关联以及人口因素对风险认知的影响等方面具有优势,但目前研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集中在三个方面:(1)心理测量范式假设人们的风险认知依赖于风险特征,所以不少风险认知测量采取自愿性、灾难性、新奇性、可控制性、恐慌性等指标,但这种题项设计的定势问题容易诱变人们的初始观点,导致研究结果的失真;(2)采用数据均值分析风险认知结果存在缺陷,公众风险认知和专家风险认知以及个体风险认知存在较大差异,而心理测量无法体现个体的风险认知,需要纳入能反映个人风险认知差异的变量②;(3)样本选取难以做到随机抽样,出现偏倚以及样本量较大造成的假阳性结果(p<.05)。心理测量范式存在的固有缺陷也提示,若不考虑具体风险性质、研究群体所处的语境,采用惯常的风险认知特征研究人们的具体风险认知与行为,可能是一种研究方法上的冒险。1.2.1.4国内外相关研究1.2.1.4.1国外研究采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软件梳理文献。关键词是文章研究主题的浓缩,高①孟博,刘茂,李清水.风险感知理论模型及影响因子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0):59-66.②张海燕,葛怡,李凤英,等.环境风险感知的心理测量范式研究述评[J].自然灾害学报,2010,19(1):78-8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传播与认知风险:社交媒体环境下的风险信息搜索行为研究(英文)[J]. 李祎惟,郭羽. 国际新闻界. 2020(04)
[2]空气污染暴露与体育活动:如何保障健康[J]. 覃飞,徐旻霄,瞿超艺,王中玮,范峥峥,董亚南,赵杰修. 体育科学. 2020(02)
[3]公众对人类基因编辑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高芳芳,胡佳凤. 全球传媒学刊. 2019(04)
[4]网购情境下用户隐私威胁应对悖论研究——基于应对行为理论视角[J]. 张海汝,全冬梅,栾贞增. 情报杂志. 2019(12)
[5]“多元协同”如何实现有效的风险沟通?——态度、能力和关系质量的影响[J]. 刘波,杨芮,王彬. 公共行政评论. 2019(05)
[6]基于文献计量视角的国外学校体育风险研究[J]. 丁梓焰.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9(05)
[7]药品安全事件中公众应对行为的形成机制[J]. 李华强,龚乐,范春梅. 公共管理学报. 2019(03)
[8]基于扩展计划行为理论的国际游客在雾霾威胁下的行为意向研究——以北京国际游客为例[J]. 阮文佳,虞虎,宋学俊.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07)
[9]基于扎根理论的公务员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保障对策研究[J]. 霍明奎,竺佳琪,谭景平. 情报科学. 2019(03)
[10]空气污染与健康效应研究热点与前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分析[J]. 黄柯云,林奕蝶,汪池洁,许彬,郑萌,张韬. 现代预防医学. 2018(23)
博士论文
[1]中学生体育竞赛状态愤怒研究[D]. 王冰.山西大学 2017
[2]社交媒体环境下消费者食品风险认知与风险传播行为研究[D]. 赖泽栋.福建农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河南省雾霾污染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梦.重庆大学 2017
[2]突发事件下公众风险应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 孙明亮.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
[3]雾霾天气下公众风险认知与应对行为研究[D]. 代豪.华东师范大学 2014
[4]大学生对气候变化/热浪与健康的认知及应对行为现况调查[D]. 王金娜.山东大学 2013
[5]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西安居民的应对行为及变化趋势[D]. 姜伟.华中科技大学 2012
[6]上海市霾的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D]. 谭冶冰.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87205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21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感觉寻求的生物行为模型(Zuckerman,2007)①(注:E=外倾型;P=精神质;冲动性感觉寻求=ImpUSS
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8TTM),这些模型认为,健康行为的改变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认知在每个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跨理论模型有五个连续的阶段,即预期前、预期、准备、行动和保持,它们性质不同,相互排斥,循环往复,并呈现出螺旋上升式的行为趋势。连续型模型缺少对意图之后心理过程的解释,没有考虑到行为变化的时间进程和循环过程性,阶段模型把阶段视为不可逆的过程,忽视了外界环境对行为的影响。Schwarzer(1992,2008)提出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HealthActionProcessApproach,HAPA),增加了与行为改变有关的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变量,自我效能感反映出个体对行动或环境的控制感以及赢得挑战的信念。该模型认为,健康行为是行为产生、保持、中断后可恢复的连续过程,包括动机阶段和意志阶段,结果预期、危险感知和自我效能感(行动自我效能感、保持自我效能感、恢复自我效能感)解释意图的产生,计划(行动计划、应对计划)是意图和行动之间的中介变量(图1-2)①。图1-2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图(Schwarzer,2008a)健康行为理论解释了个体对疾并吸烟、缺乏锻炼等不健康行为和客体环境的认知而做出的行为改变或采取的健康促进行为,然而,健康行为理论仍存在不足:其一,这些理论中的行为均是一种行为倾向,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衡量行为的有效指标,并非实际行为,事实上,行为倾向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别不可忽视;其二,这些理论中提及的风险认知多指健康风险、不健康行为,较少提及对体育活动中的风①高雯,杨丽珠,李晓溪.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型的发展与前景[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651-1662.
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10图1-3风险认知维度理论模型(引自孟博等)①心理测量范式在研究风险性质、风险认知结构、因果关联以及人口因素对风险认知的影响等方面具有优势,但目前研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集中在三个方面:(1)心理测量范式假设人们的风险认知依赖于风险特征,所以不少风险认知测量采取自愿性、灾难性、新奇性、可控制性、恐慌性等指标,但这种题项设计的定势问题容易诱变人们的初始观点,导致研究结果的失真;(2)采用数据均值分析风险认知结果存在缺陷,公众风险认知和专家风险认知以及个体风险认知存在较大差异,而心理测量无法体现个体的风险认知,需要纳入能反映个人风险认知差异的变量②;(3)样本选取难以做到随机抽样,出现偏倚以及样本量较大造成的假阳性结果(p<.05)。心理测量范式存在的固有缺陷也提示,若不考虑具体风险性质、研究群体所处的语境,采用惯常的风险认知特征研究人们的具体风险认知与行为,可能是一种研究方法上的冒险。1.2.1.4国内外相关研究1.2.1.4.1国外研究采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软件梳理文献。关键词是文章研究主题的浓缩,高①孟博,刘茂,李清水.风险感知理论模型及影响因子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0):59-66.②张海燕,葛怡,李凤英,等.环境风险感知的心理测量范式研究述评[J].自然灾害学报,2010,19(1):78-8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传播与认知风险:社交媒体环境下的风险信息搜索行为研究(英文)[J]. 李祎惟,郭羽. 国际新闻界. 2020(04)
[2]空气污染暴露与体育活动:如何保障健康[J]. 覃飞,徐旻霄,瞿超艺,王中玮,范峥峥,董亚南,赵杰修. 体育科学. 2020(02)
[3]公众对人类基因编辑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高芳芳,胡佳凤. 全球传媒学刊. 2019(04)
[4]网购情境下用户隐私威胁应对悖论研究——基于应对行为理论视角[J]. 张海汝,全冬梅,栾贞增. 情报杂志. 2019(12)
[5]“多元协同”如何实现有效的风险沟通?——态度、能力和关系质量的影响[J]. 刘波,杨芮,王彬. 公共行政评论. 2019(05)
[6]基于文献计量视角的国外学校体育风险研究[J]. 丁梓焰.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9(05)
[7]药品安全事件中公众应对行为的形成机制[J]. 李华强,龚乐,范春梅. 公共管理学报. 2019(03)
[8]基于扩展计划行为理论的国际游客在雾霾威胁下的行为意向研究——以北京国际游客为例[J]. 阮文佳,虞虎,宋学俊.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07)
[9]基于扎根理论的公务员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保障对策研究[J]. 霍明奎,竺佳琪,谭景平. 情报科学. 2019(03)
[10]空气污染与健康效应研究热点与前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分析[J]. 黄柯云,林奕蝶,汪池洁,许彬,郑萌,张韬. 现代预防医学. 2018(23)
博士论文
[1]中学生体育竞赛状态愤怒研究[D]. 王冰.山西大学 2017
[2]社交媒体环境下消费者食品风险认知与风险传播行为研究[D]. 赖泽栋.福建农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河南省雾霾污染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梦.重庆大学 2017
[2]突发事件下公众风险应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 孙明亮.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
[3]雾霾天气下公众风险认知与应对行为研究[D]. 代豪.华东师范大学 2014
[4]大学生对气候变化/热浪与健康的认知及应对行为现况调查[D]. 王金娜.山东大学 2013
[5]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西安居民的应对行为及变化趋势[D]. 姜伟.华中科技大学 2012
[6]上海市霾的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D]. 谭冶冰.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87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587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