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中国朝鲜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2 14:27

  本文关键词:中国朝鲜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利用最新人口统计数据和大量问卷调查,深入分析了朝鲜族的国内外流动现状、特点、原因与社会影响,以及朝鲜族在国内外的社会适应现状,归纳出教育、社会关系网络、社会组织、宗教四种社会适应策略,并分析了流动的个体化后果,尤其是朝鲜族女性的个体化。比较分析了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度,得出非留守好于单留守,单留守好于双留守的结论。最后,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凝聚力三个维度总结提升出朝鲜族作为文化边缘群体的存续策略与被"同化"风险。
【作者单位】: 北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朝鲜族 流动人口 社会适应 个体化 策略
【分类号】:C95;C924.2
【正文快照】: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开展深入的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吉林市、苏州市、北京市等地开展深入的田野工作。问卷调查过程前后历时2年,总计问卷回收519份,人口流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朴美兰;;20世纪90年代以来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原因探析[J];东疆学刊;2010年01期

2 罗澳缔;关yN;;中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移民资本流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徐芳;;朝鲜族社会的个体化——兼评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朴光星;;赴韩朝鲜族劳工群体的国家、民族、族群认同[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朴光星;;跨国劳动力流动与中国朝鲜族的全球性社会网络[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梅花;;中国朝鲜族国家认同研究综述[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徐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综述——以2008年以来CNKI数据库分析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3 龙柏林;王艺霖;;个体化的探寻:以保罗·霍普《重建》文本为中心[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4 方宇;黄卫东;;中国网络社会的个体化发展和启示[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5 艾佳慧;;简约规则抑或复杂规则——婚姻法解释三之批评[J];法律和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6 王斌;;女性社会工作者与情感劳动:一个新议题[J];妇女研究论丛;2014年04期

7 洪长晖;;传媒与混合现代性中的个体化[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8 熊万胜;;“系统—生活”视角中的基层自治问题——以上海街镇社区管理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4年05期

9 李影;孙媛媛;;延边地区人口均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01期

10 黄丽;;现代风险社会对教育功能的影响探析——以贝克风险社会理论为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吉俊;吉林省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2 徐芳;中国朝鲜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3 洪长晖;混合现代性:媒介化社会的传播图景[D];浙江大学;2013年

4 杨晓敏;现代蒙古族作家汉语写作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源;辽宁下露河乡朝鲜族身份认同的调查与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邰静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北朝鲜族人口流动及其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郑丽丽;黑龙江省朝鲜族农村人口状况对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徐苗;跨国流动群体的整体性适应[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李银河;基于家族关系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网络空间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6 周瑞娜;图们江地区城市社会网络空间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7 高善姬;和龙市朝鲜族人口迁移特征及农村区域变化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8 康鸿鹏;当代朝鲜族大学生认同意识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9 韩东春;国际移民背景中的族群认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王惠敏;延边地区朝鲜族女性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朴婷姬;;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J];东疆学刊;2008年03期

2 邱安昌;王素洁;;东北人才生态环境及评估研究[J];东疆学刊;2008年03期

3 郑真真;关于人口流动对农村妇女影响的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06期

4 王纪芒;;全球化时代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以中国某边疆的朝鲜族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都永浩;论我国朝鲜族“离乡创业”现象及其影响──兼论我国少数民族未来发展的某些趋势[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03期

6 吴前进;;新华侨华人与民间关系发展——以中国—新加坡民间关系为例[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02期

7 赵爽;;中国农村个体化趋势的特征[J];兰州学刊;2010年02期

8 李华;;农民私人生活变奏曲——《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述评[J];民俗研究;2008年03期

9 李红杰;论民族概念的政治属性——从欧洲委员会的相关文件看“民族”与“族群”[J];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10 郑玉善;论东北朝鲜族的对外交往[J];满族研究;200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超;跨国劳务输出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立场;;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 赵文婧;董浩;;浅析“和谐老龄化”背景下离退休老人的社会适应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0年13期

3 简华;;国外移民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与启示[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05期

4 杨灿君;;在同一片蓝天下——南京市建邺区所街村外来人口适应状况调查[J];青年探索;2006年06期

5 刘成斌;风笑天;;三峡移民迁移满意度的转变及其根源[J];人口研究;2007年01期

6 李晓雨;白友涛;;我国城市流动穆斯林社会适应问题研究——以南京和西安为例[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李飞;钟涨宝;;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研究——基于江苏省扬州市两个失地农民社区的调查[J];青年研究;2010年02期

8 解彩霞;;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适应与回迁愿望分析[J];攀登;2010年06期

9 范晓光;;青年农民工的社会适应[J];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04期

10 孙璐;;失地农民的社区融入和社区支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明;贾林祥;;社会情绪发展及其调控对社会适应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邹泓;张文新;;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的评估[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周晖;邹泓;张冲;许志星;;中国七城市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的综合评估[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春霞;周晖;李峰;苏岚颖;;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友谊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曾荣;邹泓;;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社会适应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刘艳;邹泓;王莉;;中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顼红雨;胡文东;文治洪;;退伍军人社会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探索[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戎梅;王家强;张卫;;澳门青少年社会适应及其相关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李晓巍;邹泓;张文娟;王莉;;家庭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梁宗保;陈会昌;张光珍;;情绪性与努力控制在儿童社会适应中的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德宁;社会适应力: 孩子健康教育的重点[N];新华日报;2005年

2 记者 胡珉琦;34条指引教你做健康北京人[N];北京科技报;2011年

3 本期调查执行:周明宝 指导老师:王小章(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毕业一年,你们还顺吗?[N];浙江日报;2005年

4 程兆盛 陈静;人类健康的四个层次[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书评人 葛勇;没有疾病不能代表孩子健康[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6 舟心;有效引导民工再社会化过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纪菁;影响青年成才的十大心理障碍[N];大众卫生报;2009年

8 郑金波;实施干部健康系统工程促进干部队伍建设[N];黔西南日报;2009年

9 李靖国;退役军人工作的创新思维[N];光明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潘华虹;逾两成流动儿童与父母沟通有困难[N];中国人口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美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聂真新;论身体与体育教育[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3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陆芳;青春期自主性和联结性的发展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丽丽;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6 郑祥荣;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彦平;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宁丽;社会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对不同程度心理应激影响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9 严征;农民工子女健康和行为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吕学玉;基于中医学思维的忆溯性心理发展水平结构及测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亚辉;80后来沪务工青年社会适应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邓玉平;职业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初步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3 卢月娥;听觉障碍中学生社会适应发展特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文广;青少年亲子冲突处理策略与其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6 焦蒲;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方从慧;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李琪;上海市远郊区外来流动人口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彭定萍;关于藏区牧民定居中社会适应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10 余小芳;性别角色的鉴定及其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朝鲜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59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859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1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