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4 19:22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领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历经十年探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迄今,它需要反思和回答几个问题:其一,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属性应该是什么;其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其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学界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第四个子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研究,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这一本质属性的研究仍显不足,已有的研究或是从德育学科的角度在一般意义上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关系进行分析和罗列;或者站在德育的视域自上而下、由外及里地做出探讨,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应然的要求;或者通过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并列对比来阐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补充地位和可能发挥的作用。这些研究更多将心理健康教育推向功利性和工具性。本文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自下而上、从内到外、从近到远,分析并呈现心理健康教育自身所蕴含的德育功能。通过比较研究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各自功能、各自困境、彼此的重叠和差异及相互作用进行对比,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理性基础;通过系统分析等方法对两者进行分析和研讨,看到两者整合后的两者功能最大化的趋势,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提升与优化进行展望。论文始终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这一主题,具体观点和论述过程如下:首先交代选题缘起和目的。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出发,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身需要发展、其发展首先需要跨越边缘化的瓶颈、德育整体性功能也有待进一步研究等问题,由此推出提炼和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德育功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由之路的观点,印证了本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以文献综述研究为基础,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重点,跨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内在关联性的归纳与描述这一难点,所做研究具有创新性。其次从基本概念出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功能、德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等概念进行界定。本文中的德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即仅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指广义界定的包含心理健康培养和科学客观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理想信念等精神层面全面提升的实践活动。从满足性和基础性、补偿性和提升性、优化和发展性三个方面说明德育功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属性。本文以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和教育思想作为基本理论指导,以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作为学科支持,以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等作为专业依据,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两个学科的双发展要求说明选题研究的必要和必然性,从理论和实践论证了本选题研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论述和阐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发生与体现。重点从对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提升、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导向、对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奠基、对大学生德育个体享用等四个方面,深入剖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其独特优势存在德育功能以及发挥该功能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优化与发展做出进一步论证和展望。提出该功能优化的前提是其自身的优化,包括本质属性、学科及方法,还要充分认识德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具有功能,特别是从政治健康、思想健康、道德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作用进行分析和梳理,通过两者在指导思想、根本目标、教育对象、教育问题、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对比,看到两者具有更多的重叠性,对心育——德育整合的优化模式展开可能性分析,并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等四个交叉地带论述该功能最大化的可行。最后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实现和发挥的的路径选择。主体性实践路径方面提出要重视教育主体的德育资源和观照客体的德育基础以及重视主客体间的转换与互为;载体路径方面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渗透、教育活动的政治人和健康人双重目标的设定、学生社团的互助效应,加强网络平台的引导作用等角度予以分析;合力路径方面就全员通识教育、学生管理体系的纳入以及家庭教育资源的善用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相应措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要发展,必须深度思考自身的价值与功能,与德育逐渐融合和对接,在大德育的场域中发挥其在理念、规律、方法、载体等方面的优势和功能,顺应和契合大德育的发展趋势,审视应然价值和提升实然价值,才能真正走出边缘化的现状,进而推动其自身和大德育的双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功能 功能 心育—德育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4
  • 第1章 绪论14-32
  • 1.1 选题缘起和目的14-16
  • 1.1.1 选题缘起14-15
  •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15-16
  • 1.2 选题价值16-19
  • 1.2.1 理论价值16-18
  • 1.2.2 实践价值18-19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9-26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9-22
  • 1.3.2 国外研究现状22-26
  • 1.4 研究思路与重点难点26-28
  • 1.4.1 研究思路26-27
  • 1.4.2 研究重点27
  • 1.4.3 研究难点27-28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28-32
  • 1.5.1 研究方法28-29
  • 1.5.2 创新之处29-32
  • 第2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相关概念辨析32-40
  •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功能32-35
  • 2.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2-34
  • 2.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34-35
  • 2.2 德育概念界定35-37
  • 2.2.1 德育与道德教育35-36
  • 2.2.2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36
  • 2.2.3 “小德育“与”大德育”36-37
  •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37-40
  • 2.3.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37-38
  • 2.3.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内涵38-40
  • 第3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研究的基本依据40-54
  • 3.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40-43
  • 3.1.1 马克思主义基于需要的心理思想40-41
  • 3.1.2 马克思主义基于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观41-43
  • 3.2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成果43-48
  • 3.2.1 德育理论和实践的新成果43-44
  • 3.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成果44-47
  • 3.2.3 德育关注和化解心理问题的过程与经验47-48
  • 3.3 西方心理学的学科依据48-50
  • 3.3.1 人本主义提供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49
  • 3.3.2 积极心理学提供全新的教育思想49-50
  • 3.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50-54
  • 3.4.1 大学生全面成长和成才的要求50-52
  • 3.4.2 德育和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要求52-53
  • 3.4.3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要求53-54
  • 第4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发生与体现54-73
  • 4.1 对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提升功能54-59
  • 4.1.1 着力发展大学生良好个性54-56
  • 4.1.2 同步发展心理和政治人格56-57
  • 4.1.3 同步发展心理和道德人格57
  • 4.1.4 同步发展心理和法律人格57-59
  • 4.2 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导向功能59-64
  • 4.2.1 自我实现催生理想信念59-61
  • 4.2.2 韧性人格培养提高理性意志61-62
  • 4.2.3 认知领悟重塑核心价值观62-64
  • 4.3 对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奠基功能64-69
  • 4.3.1 尊重理念促进道德认知内化64-65
  • 4.3.2 共情能力培养提升道德情感发展65-67
  • 4.3.3 心理资本建设利于道德意志强化67-68
  • 4.3.4 正向强化方法引导道德行为养成68-69
  • 4.4 促进大学生德育个体享用功能69-73
  • 4.4.1 德的感受力与培养69-70
  • 4.4.2 幸福的个体享用能力与培养70-73
  • 第5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优化与发展73-99
  • 5.1 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优化73-78
  • 5.1.1 本质属性的深入凝练73-74
  • 5.1.2 学科上的系统发展74-77
  • 5.1.3 方法上的多重更新77-78
  • 5.2 认识系统的优化与发展78-89
  • 5.2.1 充分重视思想健康对心理健康的理性作用79-81
  • 5.2.2 深度认识政治健康对心理健康的方向作用81-82
  • 5.2.3 客观理解道德健康对心理健康的秩序意义82-86
  • 5.2.4 理性审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异同性86-89
  • 5.3 实践系统的优化与发展89-99
  • 5.3.1 “心育——德育”模式的实践系统89-90
  • 5.3.2 “心育——德育”模式的实践方向90-99
  • 第6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与发挥99-114
  • 6.1 主体性实践路径99-103
  • 6.1.1 重视教育主体的德育资源99-101
  • 6.1.2 观照教育客体的德育基础101-102
  • 6.1.3 促进主客体转换与互为102-103
  • 6.2 载体路径103-109
  • 6.2.1 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渗透103-104
  • 6.2.2 教育活动的双重目标蕴含104-106
  • 6.2.3 学生社团的朋辈互助效应106-108
  • 6.2.4 网络载体的正向优势引导108-109
  • 6.3 合力路径109-114
  • 6.3.1 全员通识教育109-110
  • 6.3.2 学生管理中渗入110-112
  • 6.3.3 善用家庭教育资源112-114
  • 结束语114-117
  • 参考文献117-127
  • 致谢127-12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12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楚廷;全面发展实质即个性发展——重温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2 崔景贵;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三大问题[J];江苏高教;2004年04期

3 王长乐;;当代教育功能观嬗变:从有用到有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03期

4 牛們;;从分化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28期

5 贺银瑞;关于心理辅导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1995年10期

6 凌总成;;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视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曲建武;;给学生以希望[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年03期

8 张耀灿,徐志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Z1期

9 胡贵勇;;教育功能的再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07期

10 赵士兵;;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大均;[N];中国教育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大光;非理性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1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91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f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