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纳进取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悦纳进取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接纳研究和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成果,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提出“悦纳进取”理论。通过文献法和质化研究确定悦纳进取的定义和内在结构,编制悦纳进取问卷,考察大学生悦纳进取的特征与影响因素,探讨悦纳进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揭示悦纳进取影响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研究一。研究目的:提出悦纳进取概念。方法:采用文献法对国内外心理学相关研究,如接纳、心理健康标准、自我实现理论、积极心理学、心理弹性、个人奋斗、工作投入、入世出世心理等研究进行分析,对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等历史文化典籍和民间俗语进行解读,提出了“悦纳进取”概念,并通过质化研究确定悦纳进取的内在结构。结果:悦纳进取界定为“个体在接纳客观事件和个人经验的基础上,设定目标、行动并投入”。中国文化下的悦纳进取本质内涵是指向个人的核心品质或精神,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接纳自我、外界以及遭遇的失败挫折,而不采取回避、否定或对抗等方式。二是接纳后主动设定目标并积极投入。 研究二。研究目的:编制悦纳进取问卷,进一步验证了悦纳进取的理论构想。方法:以文献法、焦点组访谈和开放式问卷为依据设计问卷条目,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量表结构并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悦纳进取量表由25道题目组成,包括悦纳和进取两个维度。悦纳维度由自我接纳、社会接纳和挫折接纳因子组成,进取维度由主动规划、注重过程和行动活力因子组成。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结论:悦纳进取量表可作为心理健康评估和进一步研究的工具。 研究三。研究目的:考察大学生悦纳进取的特征与影响因素。方法:使用悦纳进取问卷对2226名大学生开展问卷测量。结果:悦纳进取总体水平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学校类型、年级、专业、生源地、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在家庭教养方式、学业水平、对专业喜欢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变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家庭教养方式、学业水平、对专业喜欢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是悦纳进取的影响因素。 研究四。研究目的:探索悦纳进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使用悦纳进取问卷、总体幸福感量表和流调用抑郁量表对222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测量,按照统计学的分组方法,分为高悦纳高进取、低悦纳低进取、高悦纳低进取和低悦纳高进取四组,采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悦纳进取起到了提高总体幸福感、阻抗抑郁的作用。②悦纳与进取作为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两者缺一不可。结论:悦纳进取能有效预测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五。研究目的:探索悦纳进取影响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方法:以2226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悦纳进取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流调用抑郁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问卷测量,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Amos结构方程进行分析。结果:①应激事件、悦纳进取和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地预测心理健康。②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有正向预测作用,但通过悦纳进取对心理健康起间接作用的效应值大于对心理健康的直接效应值。③悦纳进取处于模型的中心,效应值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最大。结论:悦纳进取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 悦纳进取 心理健康 作用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48;G645.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录9-12
- 符号说明12-13
- 1 前言13-24
- 1.1 引言13-14
- 1.2 接纳研究综述14-21
- 1.2.1 自我接纳14-16
- 1.2.2 心理接纳16-19
- 1.2.3 他人接纳与社会接纳19-20
- 1.2.4 对接纳研究的讨论20-21
- 1.3 问题的提出21
- 1.4 研究内容21-22
- 1.5 研究方法与路径22-23
- 1.6 研究意义23-24
- 2 研究一 悦纳进取概念的提出24-41
- 2.1 引言24
- 2.2 研究方法24
- 2.3 文献法研究24-36
- 2.3.1 语言学的定义24-25
- 2.3.2 生物学的观点25
- 2.3.3 中国文化中的悦纳进取理念25-30
- 2.3.4 国内外研究中的悦纳进取理念30-36
- 2.4 质化研究36-39
- 2.4.1 被试36
- 2.4.2 研究过程36-37
- 2.4.3 结果与讨论37-39
- 2.5 结论与讨论39-41
- 3 研究二 悦纳进取问卷的编制41-57
- 3.1 研究目的41
- 3.2 研究方法41
- 3.3 研究过程41-54
- 3.3.1 悦纳进取问卷条目编写41-42
- 3.3.2 悦纳进取预测问卷的测查与分析42
- 3.3.3 悦纳进取初测问卷的测查与分析42-44
- 3.3.4 悦纳进取再测问卷的测查与分析44-47
- 3.3.5 悦纳进取问卷信效度检验47-50
- 3.3.6 悦纳进取问卷的各种测量学指标分析50-54
- 3.4 讨论54-56
- 3.4.1 问卷条目的讨论54
- 3.4.2 量表内容的文化差异讨论54-55
- 3.4.3 问卷信效度的讨论55-56
- 3.5 小结56-57
- 4 悦纳进取问卷的应用研究57-90
- 4.1 研究三 大学生悦纳进取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57-70
- 4.1.1 研究目的57
- 4.1.2 研究方法57-58
- 4.1.3 结果58-67
- 4.1.4 讨论67-69
- 4.1.5 结论69-70
- 4.2 研究四 悦纳进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70-82
- 4.2.1 研究目的70
- 4.2.2 研究方法70-71
- 4.2.3 结果71-80
- 4.2.4 讨论80-82
- 4.2.5 结论82
- 4.3 研究五 悦纳进取的作用机制82-90
- 4.3.1 研究目的83
- 4.3.2 研究方法83-84
- 4.3.3 结果84-88
- 4.3.4 讨论88-89
- 4.3.5 结论89-90
- 5 总的讨论90-99
- 5.1 对研究方法的讨论90
- 5.2 对悦纳进取理论构想的讨论90-91
- 5.3 对悦纳进取问卷编制的讨论91-92
- 5.4 对悦纳进取问卷应用研究的讨论92-96
- 5.4.1 研究三的讨论92-93
- 5.4.2 研究四的讨论93-94
- 5.4.3 研究五的讨论94-96
- 5.5 研究结果的启示96-97
- 5.6 研究特色与意义97
- 5.6.1 研究特色97
- 5.6.2 研究意义97
- 5.7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97-98
- 5.7.1 研究不足97-98
- 5.7.2 研究展望98
- 5.8 本研究总的结论98-99
- 参考文献99-109
- 综述109-117
- 参考文献115-117
- 附录117-12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21-122
- 致谢12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随明明;;国内常用网络成瘾量表的回顾与反思[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2 陈耕春,雷福民;我国城市成年人心理健康监测指标优化及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优化量表的平均值与标准差[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张伟伟;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4年04期
4 王长生;关于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5 傅雪林,殷恒婵,郑恒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李可信;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周科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Scl-90量表)及对策分析[J];零陵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曹光海;李建伟;林艳艳;;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2期
9 赵殿军,徐金尧,孙庆祝,张勇,沙继斌;在读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袁存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阳毅;贺莉君;;企业员工复原力量表的初步编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2 刁春婷;谷传华;刘华山;赵海灵;;师范大学生情感温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何昭红;石艳华;;多元社会型态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积极回应[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4 廖明英;;自我图式与心理健康[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王会法;王华;;心理健康是老年人面临的最大问题[A];第二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李春花;谷传华;赵海灵;;中学教师社会创造性、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吴谅谅;;特殊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沙若莲;;老年心理健康[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王文增;魏忠凤;;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的干预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伟;大一新生入学先测心理健康[N];天津日报;2004年
2 缪海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期待更多关注[N];无锡日报;2005年
3 苏福;吉林边防总队医院成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记者 杨济泽 通讯员 秦乐乐;淮工500心理委员解“心结”[N];连云港日报;2010年
5 高虹 季帅;扬州多渠道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N];江苏教育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丹;政协委员呼吁:学校教育莫忘“心理健康”课[N];榆林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方娟 苏玲;关注心理健康 让孩子健康成长[N];巢湖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李艳;关注心理健康:来自心理咨询室的报告[N];岳阳晚报;2010年
9 本报驻京记者 王乐;“成人”比成材更关乎幸福[N];文汇报;2011年
10 义煤集团公司直属幼儿园 曹卫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N];周口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吉;悦纳进取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2 付艳芬;中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杨海;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4 许明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5 李逸龙;乐观人格与心理健康、工作绩效的关系及其中介、调节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剑;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爱莲;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核心胜任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9 田录梅;自尊的认知加工偏好及其对情感反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佳;《中职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的编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晓峰;武警官兵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社会支持、集体效能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魏艳哲;北京中医药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莫夏莉;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5 胡蓉;组织变革中工作应激、自立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周方芳;学优生、学困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蔡先锋;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8 胡佳梅;“甲流”爆发期间医务人员心理状况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9 罗胜华;基层选调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齐原;信阳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关键词:悦纳进取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2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92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