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主客体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6 01:12

  本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主客体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主体性哲学在我国随之兴起,主客体问题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一个理论研究热点。这一问题的本质是用哲学上的主客体理论来分析和解释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究新时期二者关系的实质,化解二者的矛盾,提升教育效果。主客体问题本身是一个哲学问题,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后产生了一些问题和争论,甚至是混乱。本文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对三十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间关系的研究,从一个客观研究者的视角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考察,客观地梳理这一理论的发展历程,深入地分析各种典型观点的理论基础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考察哲学中主体和客体的本来意义并加以比对,进而以此来澄清主客体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发生了怎样地转化,并对其中的各种观点加以分析和评判。最终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地指导下,探究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以往旧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性质上的区别,为这一理论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在论文结构上,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 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课题的缘起、研究意义、主要内容、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研究思路等。同时,对三十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研究状况进行全面而系统地综述,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思考,这些探索和梳理为课题研究打下了基础。 正文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从纵向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历史的发展。通过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发展历程全面考察和分析,笔者认为基本上可以把自1987年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客体理论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形成期、发展时期和高潮时期。这种分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和清楚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走向。第二章着重从横向评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代表性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单主体论”、“双主体论”和“主体间性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三种观点的研究热度是不同的,但是在各个时期这些观点都以不同的形式同时存在。三种观点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有的强调教育者的地位和作用,有的强调受教育者的地位和作用,或者二者并重。第三章对主客体理论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背景、路径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产生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认识到其给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的各种影响。第四章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中涉及到的若干概念进行本源意义上的探索和梳理,其目的在于反观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对应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存在哪些问题,从而进行科学合理地界定,避免在借用中出现各种偏差和混乱,也有助于深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本质关系。第五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评判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进而使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地指导下科学发展。 最后是结语部分,旨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发展趋势以及本文未尽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希望同广大研究者一道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客体 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3
  • 导论13-41
  • 一、问题的提出13-16
  • 二、研究意义16-18
  • 三、学术研究综述18-34
  •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框架34-37
  • 五、创新点、难点与对策37-39
  • 六、研究方法39-41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主客体理论发展轨迹41-54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形成时期41-46
  • 1.1.1 形成时期的分期依据(1987-1999)42-44
  • 1.1.2 形成时期的理论特点44-46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发展时期46-49
  • 1.2.1 发展时期的分期依据(2000-2006)46-48
  • 1.2.2 发展时期的理论特点48-49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高潮时期49-53
  • 1.3.1 高潮时期的分期依据(2007-2013)49-51
  • 1.3.2 高潮时期的理论特点51-53
  • 本章小结53-54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主客体理论主要观点述评54-71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单主体论”54-59
  • 2.1.1 “教育者主体论”54-56
  • 2.1.2 “受教育者主体论”56-58
  • 2.1.3 思想政治教育“单主体论”的理论基础58-59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论”59-62
  • 2.2.1 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论”的理论内容与特点59-60
  • 2.2.2 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论”的理论基础60-62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论”62-69
  • 2.3.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论”的理论内容与特点62-64
  • 2.3.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论”的理论基础64-69
  • 本章小结69-71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主客体理论产生发展背景和影响71-100
  • 第一节 主客体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背景71-80
  • 3.1.1 国际背景: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渗透71-73
  • 3.1.2 国内背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73-76
  • 3.1.3 自身困境: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76-79
  • 3.1.4 发展诉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发展的迫切要求79-80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积极影响80-87
  • 3.2.1 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新视角80-81
  • 3.2.2 掀起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两个“人”之间关系的争论81-83
  • 3.2.3 激发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和本质的重新思考83-85
  • 3.2.4 引起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反思和探索85-87
  • 3.2.5 标志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创新和探索87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存在的问题与消极影响87-98
  • 3.3.1 对“灌输”问题的片面理解和“一票否决”式的批判88-90
  • 3.3.2 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交往和平等问题的片面认识90-92
  • 3.3.3 对主客体理论技术化、方法论层面的片面理解92-96
  • 3.3.4 对“主体间性”理论的过度“追捧”96-98
  • 本章小结98-100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及关系100-145
  • 第一节 教育、思想政治教育100-107
  • 4.1.1 教育100-103
  • 4.1.2 思想政治教育103-106
  • 4.1.3 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106-107
  • 第二节 主体、客体及其关系107-120
  • 4.2.1 主体108-112
  • 4.2.2 客体112-115
  • 4.2.3 主客体关系的纷争115-119
  • 4.2.4 主客体概念及其关系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转换119-120
  • 第三节 主体性、客体性以及主体间性120-132
  • 4.3.1 主体性120-125
  • 4.3.2 客体性125-128
  • 4.3.3 主体间性128-132
  • 第四节 教育学中的“主客体”理论132-139
  • 4.4.1 教育学中主客体理论的源起132-133
  • 4.4.2 我国教育学中主客体理论的发展脉络133-136
  • 4.4.3 教育学中主客体与哲学中主客体的比较136-137
  • 4.4.4 教育学主客体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理论的影响137-139
  • 第五节 前主客体理论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应概念分析139-143
  • 4.5.1 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140-141
  • 4.5.2 党政教育宣传机构和人民群众141-142
  • 4.5.3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142-143
  • 4.5.4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143
  • 本章小结143-145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145-179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及其关系的认识145-149
  • 5.1.1 马克思主义对受教育者地位和作用的认识145-146
  • 5.1.2 马克思主义对教育者地位和作用的认识146
  • 5.1.3 马克思主义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的认识146-148
  • 5.1.4 以马克思主义主客体观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的关系148-149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的存在性149-160
  • 5.2.1 前提条件——主客体概念适用的论域:实践论、认识论、价值论149-153
  • 5.2.2 自身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价值引导下的认识实践活动153-160
  • 第三节 三个维度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现状分析160-167
  • 5.3.1 实践论维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160-162
  • 5.3.2 认识论维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162-164
  • 5.3.3 价值论维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164-167
  • 第四节 全面、辩证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167-177
  • 5.4.1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中认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167-169
  • 5.4.2 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实践一认识基础上的价值统一关系169-171
  • 5.4.3 维护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合法性与真理性的统一171-173
  • 5.4.4 全面科学地理解人民主体地位与教育人民群众的关系173-174
  • 5.4.5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化解二者的矛盾关系174-177
  • 本章小结177-179
  • 结语179-188
  • 一、从宏观层面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179-180
  • 二、从微观层面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180-182
  • 三、进一步全面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客体性”182-185
  •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主体人”之间的关系185-188
  • 参考文献188-197
  • 致谢197-199

  本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主客体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5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95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9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