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生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08 22:44
  道德自觉是主体将内在对道德的理解、认同转化为外在主动、自愿的行为实践,并在生活中持续、自主提升道德水平的素质。就大学生而言,道德自觉是指他们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对自身道德的认知与觉解,并主动反思、践行道德,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人格,从而具备发展、优化道德的素质,在其道德品质的形成、提升中发挥着根本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能否形成自觉坚守、自主发展道德的素质,对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自身的成长都具有重要影响。探索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的过程及其内在机制是深入大学生道德发展的本质性规律研究,不仅具有理论创新价值,也是将理论联系实际,探索解决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及其教育等现实问题的途径,兼具实践指导意义。生成机制是指与大学生道德自觉相关的内外部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并在此基础上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道德自觉水平提升的运行机理,它主要包括构成、功能以及运行。通过对古今中外道德自觉生成理论的追溯与梳理,建构出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机制的基本构成为:大学生的自我养成机制、高校的教育引导机制和社会的文化陶冶机制。自我养成机制具有自主调节性、结构稳定性和持续超越性,在生成机制中发挥着动力功...

【文章页数】:22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1.4 基本概念释析
        1.4.1 道德自觉
        1.4.2 生成机制
        1.4.3 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生成机制
第2章 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的思想渊源
    2.1 我国传统文化关于道德自觉生成的思想
        2.1.1 儒家道德自觉思想
        2.1.2 道家道德自觉思想
        2.1.3 佛家道德自觉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自觉生成的思想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自觉思想
        2.2.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道德自觉思想
        2.2.3 习近平的道德自觉思想
    2.3 现代西方关于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的阐释
        2.3.1 道德发展的阶段及规律理论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3 自组织理论
第3章 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机制的理论建构
    3.1 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机制的要素划分
        3.1.1 主体素质
        3.1.2 教育因素
        3.1.3 社会环境
    3.2 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机制的基本构成
        3.2.1 自我养成机制的内涵及特点
        3.2.2 教育引导机制的内涵及特点
        3.2.3 文化陶冶机制的内涵及特点
    3.3 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机制的功能
        3.3.1 自我养成机制的动力功能
        3.3.2 教育引导机制的调节功能
        3.3.3 文化陶冶机制的导向功能
第4章 自我养成机制的运行
    4.1 道德自我的觉醒:自我养成的主观前提
        4.1.1 关注生活
        4.1.2 省察道德
        4.1.3 自我建构
    4.2 道德关系的圆融:自我养成的社会支持
        4.2.1 与自我:内洽
        4.2.2 与他人:理解
        4.2.3 与社会:密切
        4.2.4 与自然:和谐
    4.3 道德人格的完善:自我养成的理想目标
        4.3.1 道德自我的超越
        4.3.2 道德境界的升华
第5章 教育引导机制的运行
    5.1 主体性教育理念:教育引导的思想前提
        5.1.1 培养道德自立意识
        5.1.2 培育道德自主意识
        5.1.3 培植道德自律意识
    5.2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教育引导的具体过程
        5.2.1 激发道德需要
        5.2.2 创设道德体验
        5.2.3 唤起道德情感
        5.2.4 稳固道德意志
    5.3 道德共同体:教育引导的价值追求
        5.3.1 确立道德发展愿景
        5.3.2 构建道德自觉情境
        5.3.3 强化共同体身份认同
第6章 文化陶冶机制的运行
    6.1 文化积淀:文化陶冶的社会条件
        6.1.1 物质文化的奠基
        6.1.2 制度文化的支撑
        6.1.3 精神文化的熏陶
    6.2 文化自觉:文化陶冶的理性逻辑
        6.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性自觉
        6.2.2 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自觉
        6.2.3 西方多元文化的兼容性自觉
    6.3 真善美:文化陶冶的理想方向
        6.3.1 求真
        6.3.2 向善
        6.3.3 趋美
第7章 三大机制的交互作用与耦合优化
    7.1 交互作用
        7.1.1 自我养成机制与教育引导机制的交互作用
        7.1.2 自我养成机制与文化陶冶机制的交互作用
        7.1.3 文化陶冶机制与教育引导机制的交互作用
    7.2 耦合优化
        7.2.1 以自我养成机制为前提条件
        7.2.2 以教育引导机制为关键环节
        7.2.3 以文化陶冶机制为基础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40567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4056730.html

上一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治问题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f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