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2 10:00

  本文关键词: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突发事件在带来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的同时,将诱发更大的社会和政治冲突。近年来,高校发生了食物中毒、学生自杀、学术腐败等诸多突发事件,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成了我国高校各类突发事件的“阵地”,积极应对和管理这些突发事件,不仅事关地方高校的稳定运行,更能确保和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和谐和发展。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突发事件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措施和平台建设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与此相应的突发事件管理理论还显得相当粗糙,特别是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管理能力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和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因此,本文围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和应对策略,在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形成机理、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应急管理能力指标评价模型和应急管理对策方面展开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 (1)分析了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类型、特征及成因,揭示了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形成机理,搭建了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理论基础 界定了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内涵;从突发事件性质及诱发原因角度划分了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类型;根据地方高校现状及其相关研究,系统总结、提炼和解析了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分析了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揭示了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形成机理。通过这些内容的研究,,搭建起了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理论基础。 (2)构建了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确立了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流程,在(1)的基础上建立了应急计划能力、应急组织能力、应急指挥能力、应急协调能力、应急控制能力和资源保障能力等6个一级指标;对6个一级指标又细分为37个二级指标,对37个二级指标进行了详细描述;最终形成了地方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实证检验方法对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指标体系通过了验证。 (3)建立了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 首先,在五级评分制的基础上,对(2)确立的37个二级指标建立了具体的评价标准;第二,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两两判断矩阵,利用问卷调查和专家判断数据,计算获得了各指标权重初步值,进一步运用熵值修正技术综合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值;最后建立了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的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 (4)提出了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策 针对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特点及存在问题,分别从地方高校外部相关主体作为和内部措施两个层面,提出了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策略。地方高校外部相关主体作为层面包括政府应“有所作为”、高校间建立联动机制和积极引导媒体控制舆情等应对策略;地方高校内部措施层面包括充分保障各项应急资源和稳步提升地方高校内部各项应急管理能力。 (5)实证分析了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 选取了陕西省三所典型地方高校,实际运用了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模型评价与三所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际成效基本一致。模型运用还进一步发现三所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在风险分析及隐患排查、宣传教育、培训和演习、信息收集传递能力、应急联动能力、预案启动能力、信息系统保障能力等方面还需要改进。 以上研究成果对我国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研究成果的应用将继续为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构建校园和谐环境,乃至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也将为我国其他领域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方高校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能力 指标评价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绪论11-19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1-15
  • 1.1.1 选题背景11-14
  • 1.1.2 研究意义14-15
  • 1.2 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15-19
  • 1.2.1 研究思路15-16
  • 1.2.2 研究方法16-17
  • 1.2.3 章节结构17-19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9-31
  • 2.1 国外研究现状19-21
  • 2.2 国内研究现状21-29
  • 2.2.1 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22-23
  • 2.2.2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23-24
  • 2.2.3 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24-25
  • 2.2.4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25-28
  • 2.2.5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策略28-29
  • 2.3 现有研究总体评述29-31
  • 3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类型、特征与成因分析31-56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31-33
  • 3.1.1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的界定31
  • 3.1.2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界定31-32
  • 3.1.3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界定32-33
  • 3.2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类型33-36
  • 3.3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特征36-37
  • 3.4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成因37-50
  • 3.4.1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原因梳理37-42
  • 3.4.2 外部成因分析42-45
  • 3.4.3 内部成因分析45-50
  • 3.5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策略失当50-54
  • 3.5.1 外部应急策略问题50-52
  • 3.5.2 内部应急策略问题52-54
  • 3.6 本章小结54-56
  • 4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构建56-105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流程56-57
  • 4.1.1 构建原则56
  • 4.1.2 构建流程56-57
  • 4.2 指标选取57-77
  • 4.2.1 一级指标选取57-59
  • 4.2.2 二级指标选取59-65
  • 4.2.3 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指标选取65-77
  • 4.3 指标的界定77-88
  • 4.3.1 应急计划能力77-79
  • 4.3.2 应急组织能力79-81
  • 4.3.3 应急指挥能力81-84
  • 4.3.4 应急协调能力84-85
  • 4.3.5 应急控制能力85-87
  • 4.3.6 物资保障能力87-88
  • 4.4 问卷设计说明88-89
  • 4.4.1 问卷设计过程88-89
  • 4.4.2 问卷的基本情况89
  • 4.5 检验过程89-93
  • 4.5.1 小样本测试及结果89
  • 4.5.2 样本统计特征描述89-90
  • 4.5.3 数据分析方法90-92
  • 4.5.4 信度、效度分析92-93
  • 4.6 检验结果93-104
  • 4.6.1 因子分析结果93-99
  • 4.6.2 相关性分析结果99-104
  • 4.7 本章小结104-105
  • 5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105-120
  • 5.1 评价方法105
  • 5.2 指标评价标准105-115
  • 5.2.1 应急计划能力指标评价标准105-106
  • 5.2.2 应急组织能力指标评价标准106-107
  • 5.2.3 应急指挥能力指标评价标准107-110
  • 5.2.4 应急协调能力指标评价标准110-111
  • 5.2.5 应急控制能力指标评价标准111-112
  • 5.2.6 物资保障能力指标评价标准112-115
  • 5.3 权重的确定115-118
  • 5.3.1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115-116
  • 5.3.2 熵值修正一级指标权重116-117
  • 5.3.3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117-118
  • 5.4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118-119
  • 5.5 本章小结119-120
  • 6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策略120-132
  • 6.1 地方高校与外部相关体的关系以及外部相关体的作为120-124
  • 6.1.1 政府应“有所作为”120-121
  • 6.1.2 高校间联动机制的建立121-123
  • 6.1.3 引导媒体控制舆情123-124
  • 6.2 地方高校内部应急策略124-131
  • 6.2.1 应充分提供应急资源保障124-125
  • 6.2.2 应建立全过程突发事件应对机制125-127
  • 6.2.3 地方高校内部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127-131
  • 6.3 本章小结131-132
  • 7 典型案例分析132-139
  • 7.1 案例描述132-133
  • 7.2 案例分析与主要启示133-138
  • 7.3 本章小结138-139
  • 8 结论与展望139-141
  • 8.1 主要结论139-140
  • 8.2 有待研究问题140-141
  • 参考文献141-151
  • 致谢151-153
  • 附录153-166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齐琪;煤矿应急管理能力评价及提升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9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509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6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