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4 21:07

  本文关键词: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学体育课堂 有效互动 评价指标体系 影响因素 提升策略


【摘要】: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是指在中学体育课堂特定情境下,师生、生生之间为了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遵循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规律,以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为媒介,产生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积极性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能实现预期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其有效性主要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发展度来表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德尔非法、问卷调查法、教育观察法与录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对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一、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涵义:从情境看,发生在开放式的中学体育课堂特定情境中;从主体看,包括师生、生生间的人际互动,而且关系是平等、融洽的主体间性;第三,从目标看,包括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等4个目标;第四,从过程看,既体现出互动形式多样性、互动内容科学性、互动技巧的合理性和互动过程生成性,也体现出互动主体的参与的态度、广度和深度;第五,从结果看,包括了促进学生在4个目标领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 二、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多学科理论基础包括:哲学的主体间理论论;社会学的符号互动理论和群体动力性理论;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理论;教育学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 三、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的特征包括:互为主体性与公平性共融;交互性与连续性共融;建构性与指导性共融;非言语行为作用显著性与情感突出性;组织化与非组织化共融;多样性、合理性与高效性共融;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性共融;互动效果多元性与信息及时反馈性共融。 四、向全国学校体育学专家、部分一线中学体育骨干教师等进行了前后三轮调研,制订了包括四项一级、十五项二级、六十项三级指标的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指标体系。 五、通过对60节中学体育课的互动有效性进行现场观察和评价,结果发现,总体情况不太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互动主体地位失衡,多单向型主客互动,少双向型主体间互动;互动深度不够,多形式化的浅层互动,少实质性的深层互动;互动广度不够,互动参与者范围过窄,互动不平等现象严重;互动内容的单一化,对学生缺少吸引力;互动过程程序化,缺乏应对生成性事件的能力,缺少对有价值生成资源的发现和利用。进一步深入对开选项与非选项课中学、城市与农村中学、新手与熟手教师之间在60项三级评价指标的差异性进行了统计分析。 六、影响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因素包括体育教师、学生、互动内容和互动环境4个维度30个的影响因素。 七、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包括保障策略、设计策略、实施策略、反思策略。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堂 有效互动 评价指标体系 影响因素 提升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33.96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7
  • 中文文摘7-10
  • 目录10-15
  • Contents15-22
  • 绪论22-60
  • 一、选题依据22-24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4-26
  • 三、文献综述26-56
  •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56-59
  • 五、研究的技术路线59-60
  • 第一章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涵义、理念及原则60-82
  • 第一节 相关概念及涵义60-69
  • 一、互动60-61
  • 二、课堂互动61-64
  • 三、课堂有效互动64-65
  • 四、体育课堂有效互动65-69
  • 第二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理念69-73
  • 一、体育课堂有效互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69-70
  • 二、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要求从形式互动走向实质互动70-71
  • 三、体育课堂有效互动强调互动的效益71
  • 四、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反思意识71-72
  • 五、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套策略72-73
  • 第三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原则73-80
  • 一、主体性原则73-74
  • 二、民主平等性原则74-75
  • 三、有效性原则75
  • 四、尊重差异性原则75-76
  • 五、思维性原则76-77
  • 六、情感性原则77-78
  • 七、生成性原则78-80
  • 八、发展性原则80
  • 第四节 本章小结80-82
  • 第二章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多学科理论基础82-100
  • 第一节 哲学基础82-84
  • 一、主体间性理论82-84
  • 第二节 社会学基础84-89
  • 一、符号互动理论84-86
  • 二、群体动力理论86-89
  • 第三节 心理学基础89-92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89-92
  • 第四节 教育学理论92-97
  • 第六节 本章小结97-100
  • 第三章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特征、模式及价值100-126
  • 第一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特征100-111
  • 一、互为主体性与公平性共融100-101
  • 二、交互性与连续性共融101-102
  • 三、建构性与指导性共融102-104
  • 四、非言语行为作用显著性与情感突出性104-105
  • 五、组织化与非组织化共融105-106
  • 六、多样性、合理性与高效性共融106-108
  • 七、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性共融108-110
  • 八、互动效果多元性与信息及时反馈性共融110-111
  • 第二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模式111-119
  • 一、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模式的指导思想112-113
  • 二、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模式的过程结构113-116
  • 三、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模型的基本方式116-119
  • 第三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价值119-123
  • 一、自然属性层119-120
  • 二、社会功能层120-122
  • 三、文化意蕴层122-123
  • 第四节 本章小结123-126
  • 第四章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26-178
  • 第一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126-129
  • 一、全面性原则126-127
  • 二、科学性原则127
  • 三、独立性原则127
  • 四、代表性原则127
  • 五、可操作性原则127-128
  • 六、体现体育学科特点原则128
  • 七、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128
  • 八、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128-129
  • 第二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129-130
  • 一、经验选择法129-130
  • 二、德尔菲法130
  • 第三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指标的确定130-177
  • 一、初步建立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指标体系130-132
  • 二、指标的筛选132-143
  • 三、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指标权重的确立143-158
  • 四、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指标的释义158-177
  • 第四节 本章小结177-178
  • 第五章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的实证研究178-218
  • 第一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观察的理论与方法学基础178-186
  • 一、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观察的理论基础178-180
  • 二、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观察类型的选择180-182
  • 三、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观察记录的方式182-184
  • 四、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观察的效度和信度184-185
  • 五、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观察者的培训与分工185
  • 六、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观察者的伦理185-186
  • 第二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实地观察与问卷调查样本学校的选择186-188
  • 第三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结果分析188-211
  • 第四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存在的问题211-216
  • 第五节 本章小结216-218
  • 第六章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影响因素218-244
  • 第一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影响因素的选取218-226
  • 一、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影响因素问卷编制的过程218-226
  • 第二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影响因素的分析226-243
  • 一、体育教师因素226-232
  • 二、学生因素232-235
  • 三、体育课堂互动内容因素235-239
  • 四、体育课堂互动环境因素239-243
  • 第三节 本章小结243-244
  • 第七章 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244-264
  • 第一节 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保障策略244-247
  • 第二节 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设计策略247-251
  • 一、有的放矢地分析学生,认真研究体育教材248
  • 二、合理地制定体育课堂互动目标248-249
  • 三、有效地选择和优化体育课堂互动内容249-250
  • 四、巧妙地进行体育课堂互动策略的创设250-251
  • 第三节 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实施策略251-258
  •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有效课堂互动氛围251-252
  • 二、创设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情境,激发学生互动的动机252-254
  • 三、巧妙运用互动技巧,确保体育课堂互动的广度与深度254-256
  • 四、充分利用有价值的体育课堂生成资源,追求体育课堂互动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256-258
  • 第四节 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反思策略258-261
  • 一、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反思的内容258-260
  • 二、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反思的方法260-261
  • 第五节 本章小结261-264
  •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不足与展望264-268
  • 第一节 结论264-266
  • 第二节 创新点266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266-268
  • 附录一268-273
  • 附录二273-279
  • 附录三279-291
  • 附录四291-292
  • 附录五292-294
  • 附录六294-296
  • 附录七296-297
  • 附录八297-299
  • 附录九299-302
  • 附录十302-304
  • 附录十一304-306
  • 附录十二306-308
  • 附录十三308-310
  • 参考文献310-322
  • 攻读学位期间课题研究、论文发表与参加学术活动情况322-324
  • 致谢324-326
  • 个人简历326-33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久建;;课堂互动活动有效性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曾永忠;体育教学中课堂互动策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2年01期

3 黄文仁,扬子良;论批判性反思在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柴娇,周登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体育教学中要深思慎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8期

5 陈雁飞;体育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6 李建军;;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体育教学设计——对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马艳红;邢金明;;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几个问题研究——以辽宁省五所学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8 李启迪;邵伟德;胡建华;;体育教学生成性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9 王健;王晓林;;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及课堂互动模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刘丽平;;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可兴;生成性体育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汪君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权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福建省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永红;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卫东;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宋忠良;国际体育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193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5193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5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