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非农产业就业。然而,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制约,这些农村劳动力尽管实现了职业身份转变,却无法实现社会身份的转变,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尽管农民工进城就业为促进工业化发展、繁荣城市经济、缩小城乡差距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民工却没有得到城市社会的认可与接纳,反而遭受了较为严重的就业歧视。尽管当前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有效遏制了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蔓延与恶化,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工就业歧视仍然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并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以及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社会调查、计量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系统阐述了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梳理了国内学术界对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研究成果,并对上述理论成果进行了客观评价,为后文研究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考察了农民工群体的形成及就业概况。二元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但由于我国二元经济转型中制度变迁的非均衡性,受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变革滞后的影响,大批农业劳动力转入城市非农产业就业,却未能在城市定居下来,从而形成了职业身份是工人,社会身份仍是农民的社会群体——农民工。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数约为2.53亿,其中外出农民工总数已近1.6亿。农民工群体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第三,结合劳动经济学的就业歧视理论,提出了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并据此阐述了农民工就业歧视的表现。农民工就业歧视表现为就业机会歧视、就业待遇歧视和就业保障歧视。就业机会歧视主要体现在城市政府对农民工的行业禁入及职业限制;就业待遇歧视体现在工作条件歧视、工资歧视以及职业培训歧视;就业保障歧视体现在劳动合同签约率低以及无社会保障。 第四,分析了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经济社会效应。就业歧视通过影响农民工的市场需求造成社会就业总量的净损失;增加企业成本减少企业利润,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用工需求;降低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与能力,阻碍其工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降低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削弱农民工的城市定居能力,从而造成我国特殊的半城市化格局;违背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所导致的矛盾累积将危害社会稳定。 第五,重点剖析了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制度性根源。就业歧视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的问题,但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就业歧视。西方国家的就业歧视来源于雇主;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属于制度性歧视,歧视来源于政府,政府是歧视的主导者。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不公平的教育制度、反就业歧视法律不完善、农民工政治参与权缺失等是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制度根源。 第六,考察了发达国家的反就业歧视实践,探讨了其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就业歧视有悖于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影响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美国、加拿大和荷兰等发达国家都通过立法、行政命令、设立专门机构、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等手段反对就业歧视,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上述国家的反就业歧视的实践对我国解决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完备的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是解决就业歧视的制度条件;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是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组织保障;政府倡导下的全社会积极参与是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社会条件。 最后,提出了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政策建议。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完善户籍制度立法,实行一元户籍制度,改革户籍迁移制度。第二,实行城乡平等的用工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第三,构建完善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清理存在歧视条款的法律规章,设立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第四,完善农民工政治参与制度。保障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权,扶持农民工工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第五,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加强农民工医疗保健投入;加强对农民工的在职培训,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第六,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主要解决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及社会救助。
【关键词】:农民工 就业歧视 二元经济结构 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49.21;F323.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5
- 第1章 绪论15-23
- 1.1 问题的提出15-16
- 1.2 研究意义16-18
- 1.2.1 理论意义16-17
- 1.2.2 现实意义17-18
- 1.3 研究方法18-19
- 1.3.1 历史分析法18
- 1.3.2 比较分析法18-19
- 1.3.3 社会调查法19
- 1.3.4 计量分析法19
- 1.4 论文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19-21
- 1.5 主要创新及不足21-23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23-34
- 2.1 国外文献综述23-29
- 2.1.1 竞争性歧视理论23-25
- 2.1.2 非竞争性歧视理论25-27
- 2.1.3 统计性歧视理论27-28
- 2.1.4 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28-29
- 2.2 国内文献综述29-32
- 2.2.1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表现29-30
- 2.2.2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成因30-31
- 2.2.3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影响31
- 2.2.4 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对策31-32
- 2.3 国内外文献简要评述32-34
- 2.3.1 国外文献评述32-33
- 2.3.2 国内文献评述33-34
- 第3章 中国农民工的形成与贡献34-50
- 3.1 农民工群体的形成34-40
- 3.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和释放34-35
- 3.1.2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35-39
- 3.1.3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特殊性与农民工形成39-40
- 3.2 农民工就业的基本状况40-43
- 3.2.1 农民工的总体规模40-41
- 3.2.2 农民工的地域分布41-42
- 3.2.3 农民工的行业分布42-43
- 3.3 农民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43-50
- 3.3.1 带动了农业和农村发展43-46
- 3.3.2 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46-48
- 3.3.3 促进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改革48-50
- 第4章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判断及表现50-72
- 4.1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界定及判断50-57
- 4.1.1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界定50-53
- 4.1.2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判断53-57
- 4.2 农民工就业机会歧视57-60
- 4.2.1 农民工的职业限制57-59
- 4.2.2 农民工需要承担较高的就业成本59-60
- 4.3 农民工就业待遇歧视60-69
- 4.3.1 工作条件歧视60-62
- 4.3.2 工资歧视62-68
- 4.3.3 职业培训歧视68-69
- 4.4 农民工就业保障歧视69-72
- 4.4.1 劳动合同签约率低69-70
- 4.4.2 农民工被排除在社会保险体系之外70-72
- 第5章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经济社会效应分析72-84
- 5.1 导致社会就业量净损失72-75
- 5.1.1 非替代关系下的农民工就业歧视效应73-74
- 5.1.2 替代关系下的农民工就业歧视效应74-75
- 5.2 提高企业生产成本75-76
- 5.3 阻碍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76-79
- 5.4 造成我国特殊的半城市化79-81
- 5.5 损害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81-84
- 第6章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原因分析84-95
- 6.1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84-86
- 6.2 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86-88
- 6.3 反就业歧视法律不完善88-91
- 6.3.1 反就业歧视立法不完善88-90
- 6.3.2 农民工就业权益缺乏法制保障90-91
- 6.4 农民工平等政治参与权缺失91-95
- 第7章 西方主要国家的反就业歧视实践及其启示借鉴95-107
- 7.1 美国的反就业歧视实践95-100
- 7.1.1 反就业歧视历史背景95-96
- 7.1.2 反就业歧视法律框架96-98
- 7.1.3 反就业歧视专门机构98-100
- 7.2 加拿大的反就业歧视实践100-102
- 7.2.1 反就业歧视法律框架100-101
- 7.2.2 反就业歧视专门机构101
- 7.2.3 非政府组织在反就业歧视中的作用101-102
- 7.3 荷兰的反就业歧视实践102-104
- 7.3.1 反就业歧视法律框架102-103
- 7.3.2 反就业歧视专门机构103-104
- 7.4 国际反就业歧视实践对中国的启示104-107
- 7.4.1 完备的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是反就业歧视的制度条件104-105
- 7.4.2 专门的执法机构是反就业歧视的组织保证105-106
- 7.4.3 政府倡导下的全社会积极参与是反就业歧视的社会条件106-107
- 第8章 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政策建议107-122
- 8.1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107-110
- 8.1.1 完善户籍制度立法107-108
- 8.1.2 实行一元户籍制度108-109
- 8.1.3 改革户籍转移制度109-110
- 8.2 建立公平的劳动就业制度110-111
- 8.2.1 建立城乡平等的劳动用工制度110-111
- 8.2.2 建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111
- 8.3 构建完善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111-113
- 8.3.1 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111-113
- 8.3.2 设立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113
- 8.4 完善农民工政治参与制度113-115
- 8.4.1 确保农民工切实享有政治选举权114
- 8.4.2 积极扶持农民工工会组织建设114-115
- 8.4.3 提高农民工的政治素质和参政能力115
- 8.5 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115-118
- 8.5.1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投资116
- 8.5.2 加强农民工医疗保健投入116-117
- 8.5.3 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117
- 8.5.4 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117-118
- 8.6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118-122
- 8.6.1 农民工工伤保险119
- 8.6.2 农民工医疗保险119-120
- 8.6.3 农民工养老保险120
- 8.6.4 农民工社会救助120-122
- 参考文献122-135
- 致谢135-13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136-1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伟,杨风;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障碍分析[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民工“慌”[J];新财经;2009年11期
3 陈文森;;农民工进城改变中国社会[J];企业文化;2009年10期
4 梁勇;;加快建立规范的城镇农民工劳务市场[J];乡音;2004年04期
5 ;吉林省将开展春风行动助农民工进城求职[J];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2006年02期
6 韩瑞英;;影响农民工迁移选择的因素分析[J];发展;2006年08期
7 本刊编辑部;;主动作为 干在实处——访青岛市劳动保障局局长王帆[J];中国劳动保障;2006年09期
8 ;切实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省劳动保障厅、省农劳办负责人就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普法宣传活动答记者问[J];四川劳动保障;2006年11期
9 李艳芳;;行走于城乡边缘的传播者——河南部分地区农民工传播作用解读[J];声屏世界;2008年06期
10 邓小栗;;打破瓶颈 为民谋福[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玉岭;;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实现“三生共赢”的重要内容和使命[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2 钟小浜;郭科;黄海涛;;陕西省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和社会融入现状及对策[A];道路 创新 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暨陕西省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社会保障与就业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孟丽;;农民工就业现状浅析及建议[A];“商业改革与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衡水老白干杯”征文颁奖活动论文集[C];2010年
4 张震宇;;浅析农民工问题[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蒋万胜;张凤珠;;我国农民工收入状况及其成因[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钟小浜;郭科;黄海涛;;陕西省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和社会融入现状及对策[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7 杨庆媛;藏波;张柏林;张蔚;;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民工异质性及政策响应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王毅;;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郑晓茹;;第二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分析——基于贵阳市南明区的调查[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梁丹丹;;公平视野下的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分析[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卜令伟;民盟辽宁省委呼吁:应取消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N];友报;2010年
2 邹民生 乐嘉春;农民工问题:难道是中国经济“短板”吗[N];上海证券报;2007年
3 李燕 罗讯;打造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家园[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4 冯华 邓圩 宁晶;举家已进城 融入仍艰难[N];人民日报;2011年
5 记者 谢兴无;农民工进城的路通畅了[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6 记者 李松;重庆将帮助300万农民工进城变市民[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张绪勇 李宏岳 包艳妮;镇原县“春风行动”送农民工进城创业[N];陇东报;2010年
8 韩长赋;农民工问题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大问题[N];学习时报;2010年
9 耿晓蕾;农民工输出地培训更有可行性[N];农民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杨凌;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受重视[N];河南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杰力;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2 周化明;中国农民工职业发展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3 何晓坚;农民工待遇问题的历史考察[D];苏州大学;2010年
4 周小刚;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朱贵云;中国农民工收入与生活状况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徐彤;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滕姗姗;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于丽敏;农民工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贾楠;农民工与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曾思康;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经济学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思芊;农民工就业培训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悠悠;农民工融入当地社区的社会和制度壁垒[D];浙江大学;2010年
3 王兴梅;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刘杨;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5 徐静;社会空间理论视角下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余幸辉;学校主导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艳;农民工认同问题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光;中国现阶段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9 曹成文;健康被漠视的群体[D];中南大学;2010年
10 霍昊;山西省农民工职业社会化的途径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22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822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