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高校毕业生初职获取:影响因素和获得路径

发布时间:2017-09-12 16:06

  本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初职获取:影响因素和获得路径


  更多相关文章: 高校毕业生 初职 地位获得 代际社会流动 社会关系


【摘要】:地位获得的开放性与社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为承载着“读书改变命运”的梦想,高校毕业生初职获得的公平性及其变化成为公众与学界的关注热点。论文通过研究高校毕业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程,来探讨中国人地位获得的机制。 论文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在湖北省武汉市内进行的问卷调查,收集到1992年至2011年间、初职在湖北省范围内的611个高校毕业生样本。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高校毕业生初职获得状况及其变化。研究发现包括: 高校毕业生初职获得是以开放性为特征的。虽然家庭背景因素——主要是居住地类型和父亲的单位地位——会对毕业生初职地位产生显著且并不微弱的影响,但人力资本因素——包括高等教育学历、学校类型和政治面貌——对初职地位的影响更为广泛、强劲。从发展趋势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毕业生初职获得呈开放性主导下的、自致性因素影响和先赋性因素影响共同增长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家庭背景对通用指标获得的影响得到强化。 家庭背景对毕业生初职获得的路径具有显著影响。具有家庭背景优势的毕业生,主要是居住在大中城市、拥有城市户口和父亲的教育年数较高的毕业生,更倾向使用非市场途径的初职信息和与社会关系相关的初职获得方式。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规范化建设,使这一特征尚无显著增强的趋势。 非市场途径的信息和与关系相关的初职获得方式与体制性地位指标的关系密切。通过社会关系方式获得信息、通过复合社会关系方式获得初职的毕业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国有单位、获得体制内身份。且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两者之间的关联得到了强化。 基于上述发现,论文认为,过程开放性和结果开放性是理解高校毕业生初职获得的两个维度。前者主要是指通用指标的获得越来越依赖市场,但其结果却越来越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后者是指体制性职业地位获得越来越偏离市场,但其获得结果却较少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而劳动力市场的体制分割是两个维度特征的重要解释。基于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应该注重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的推进。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初职 地位获得 代际社会流动 社会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3.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5
  • 1 地位获得研究综述15-30
  • 1.1 地位获得研究的历史脉络15-18
  • 1.2 中国人的地位获得研究18-27
  • 1.3 对现有研究的评论27-30
  • 2 理论回顾与制度背景30-47
  • 2.1 理论回顾30-36
  • 2.2 制度背景36-42
  • 2.3 高校毕业生的初职获得方式42-47
  • 3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47-68
  • 3.1 研究的理论框架47-52
  • 3.2 研究假设52-57
  • 3.3 概念的操作化57-63
  • 3.4 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63-68
  • 4 高校毕业生初职的基本情况68-82
  • 4.1 初职获得路径68-71
  • 4.2 初职获得路径的变化71-73
  • 4.3 初职社会地位73-76
  • 4.4 初职社会地位的变化76-82
  • 5 高校毕业生的初职获得:影响因素82-98
  • 5.1 变量转换82-84
  • 5.2 通用指标的获得84-89
  • 5.3 体制性指标的获得89-94
  • 5.4 高校毕业生初职获得的结论基本94-98
  • 6 高校毕业生的初职获得:影响因素的变化98-112
  • 6.1 通用指标获得的变化98-104
  • 6.2 体制性指标获得的变化104-109
  • 6.3 初职获得的变化109-112
  • 7 高校毕业生初职获得路径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112-121
  • 7.1 初职获得路径的影响因素112-116
  • 7.2 初职获得路径影响因素的变化116-120
  • 7.3 家庭背景对初职获得路径的影响120-121
  • 8 高校毕业生初职获得路径对初职地位的影响及其变化121-133
  • 8.1 初职获得路径对初职地位的影响121-125
  • 8.2 初职获得路径对初职地位影响的变化125-130
  • 8.3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特征130-133
  • 9 本研究的结论与讨论133-142
  • 9.1 研究的发现133-137
  • 9.2 结论的讨论137-140
  • 9.3 局限与缺陷140
  • 9.4 进一步的研究期待140-142
  • 致谢142-143
  • 参考文献143-149
  • 附录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149-150
  • 附录二:调查问卷150-1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浩明;;明确任务 抓住重点 努力做好新一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10期

2 刘铸;;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关问题研究[J];理论界;2006年08期

3 刘大为;;对“十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Z1期

4 周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年24期

5 张浩明;;在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年16期

6 朱春玲;;为高校毕业生应对就业“寒流”支招[J];新闻世界;2009年01期

7 张扬舟;郑婷;;新形势下中美两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评估体系的比较和新认识[J];科技信息;2009年23期

8 余嘉强;;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于法鸣;;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J];北京观察;2010年04期

10 孙玉贤;朱廷s,

本文编号:8381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8381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2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