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调适:乡城流动家庭的抗逆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15:00
本文关键词:困境与调适:乡城流动家庭的抗逆力研究
【摘要】: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社会体制转型的伴生物,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乡人口迁移中,举家迁移和长期居留的趋势愈益明显。流动人口举家迁移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心理和文化的变化过程,他们面临着适应城市生活的多重困境与挑战。本文透过生态系统视角,深入剖析乡城流动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状态,尝试从积极的意义上解读其在应对挑战与困境中所做出的调适以及家庭抗逆力的作用过程。 作为一项质性研究,采用了文献法、影像发声法和深度访谈,在流动人口聚居社区T村中,从参与影像发声项目的14户家庭中选取了8户家庭进行深度访谈,访谈资料经主题分类和编码后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以家庭压力与应对理论为基础,从流动家庭所处困境及调适的过程中,来分析家庭抗逆力的核心作用过程。研究发现,乡城流动家庭的抗逆力主要体现在家庭信念、家庭组织方式和家庭沟通三个方面。三者密切关联并相互影响。家庭信念是家庭抗逆力的核心,也是家庭组织方式和家庭沟通的基础。而家庭组织方式则需通过沟通和协调得以实现。家庭抗逆力的核心过程是复杂的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对于流动家庭而言,家庭信念是其经历人生挑战和困境时的支撑,,也是战胜逆境的力量源泉。流动家庭来到陌生的城市,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拼命挣钱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就成为家庭成员的共同目标与信念。他们对逆境的意义有自己的诠释,认为目前的不利境遇是必经过程,也是家庭共同面临的挑战,只有乐观心态面对才能走出逆境。 家庭组织方式在家庭应对困境中提供了相应的结构与功能,以支持整个家庭的运作与调适,对于组织家庭成员有效地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流动家庭在家庭结构上核心家庭类型居多,家庭内部分工仍为“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很多家庭由于“家店合一”的运作方式,夫妻之间形成了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这种家庭权力的平衡,有助于夫妻间的亲密度、稳定性和满意感,有利于夫妻在面对困难时的同心协力,也有助于促进伴侣的共同成长。同时,家庭要应对新环境的各种压力,需要强有力的组织者,才能发挥好稳定军心、把握方向和凝聚众力的作用。通常男主人担当了家庭主心骨的角色,负责做出重大决定,寻求社会资源,从而带领家庭走出困境与危机。从家庭的连结感和凝聚力而言,这些家庭因迁移过程中共同的家庭奋斗目标及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更拉近了彼此的关系,他们能根据家庭成员的优势和能力来分担家庭的职责,允许个体间存在差异,彼此谅解和关怀,共度家庭的难关。同时,他们也需要调动外部社会资源来缓解压力。其最能获取的社会资源和支持,主要来自亲戚朋友的互助网络和社区资源,这也成为他们抵御逆境的重要支持力量。 家庭沟通是家庭抗逆力的基础。流动家庭在沟通方式、情感表达和解决冲突方式上有其独特性。在夫妻沟通中具有务实、内敛、语言交流较少的特点,且为了共同的挣钱目标,他们超乎寻常地容易达成默契。在亲子沟通上,父母较关注孩子的学业与前程,但因忙于生计,亲子沟通的内容和频率有所局限。在多子女家庭存在亲子交流的不平衡情况。而情感表达方面,大多习惯于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把爱和关怀体现在日常行动之中。在解决家庭冲突的方式上,采用的大多是沟通协商的方式,也有在不断争执中达成妥协或变得退缩的。而具有抗逆力的家庭基本是通过沟通协商、分工合作来解决家庭面临的问题或危机。 本文主要贡献在于:以家庭压力与应对及家庭抗逆力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乡城流动家庭的实证研究,深度挖掘流动家庭在逆境中抗争的生命故事,诠释其家庭抗逆力的关键因素及核心过程,探索建构本土化的家庭抗逆力理论。并且以家庭抗逆力视角挑战以往的问题视角,形成了对流动人口家庭的全新认识。 而研究局限在于:家庭抗逆力的要素分析和作用过程分析仍缺乏一定的深度,若能将质性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对家庭抗逆力的研究将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此外,对流动人口家庭分类基础上的特征分析有待加强。
【关键词】:乡城流动家庭 家庭抗逆力 困境 调适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24.2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导论13-17
- 1.1 研究缘起13-14
- 1.2 研究问题14-15
- 1.3 研究意义15-16
- 1.4 结构安排16-17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7-42
- 2.1 乡城流动人口的生存困境研究17-26
- 2.1.1 生存状况17-18
- 2.1.2 社会交往18-19
- 2.1.3 婚姻与家庭19-26
- 2.2 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研究26-31
- 2.2.1 国外的研究26-27
- 2.2.2 国内的研究27-31
- 2.3 家庭抗逆力的相关研究31-40
- 2.3.1 个体抗逆力研究31-35
- 2.3.2 家庭抗逆力研究35-40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述评40-42
- 第三章 理论与方法42-57
- 3.1 概念界定42-46
- 3.1.1 流动人口42-43
- 3.1.2 乡城流动家庭43
- 3.1.3 流动人口聚居社区43-44
- 3.1.4 抗逆力44-45
- 3.1.5 家庭抗逆力45-46
- 3.2 理论基础46-50
- 3.2.1 生态系统理论46-48
- 3.2.2 家庭压力与应对理论48-50
- 3.3 研究方法50-57
- 3.3.1 研究总体思路50
- 3.3.2 研究方法的选择50-52
- 3.3.3 研究对象的确定52-55
- 3.3.4 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55-57
- 第四章 都市边缘:流动家庭的生存困境57-75
- 4.1 迈进都市: 遭遇制度屏障57-64
- 4.1.1 户籍屏障与差别待遇58-60
- 4.1.2 社会政策落实的迟滞60-64
- 4.2 游走边缘: 聚居城中之村64-70
- 4.2.1 被遗忘的城市角落65-68
- 4.2.2 陌生与熟识的转换68-70
- 4.3 直面挑战: 艰难中的前行70-75
- 4.3.1 踏入都市的惶恐----S14 的故事70-72
- 4.3.2 坠入债务深渊的无助--- M 的故事72-75
- 第五章 家庭信念:家庭抗逆力之核心75-90
- 5.1 幸福生活的向往75-79
- 5.1.1 美好生活的愿景76
- 5.1.2 共同的信念76-79
- 5.2 逆境意义的诠释79-85
- 5.2.1 逆境:人生必经之路80-82
- 5.2.2 逆境:家庭的共同挑战82-85
- 5.3 乐观进取的态度85-90
- 5.3.1 正面思考的力量85-87
- 5.3.2 勇气与毅力87-90
- 第六章 家庭组织方式:压力缓冲机制90-110
- 6.1 家庭结构与弹性90-97
- 6.1.1 夫妻的信任伙伴关系90-94
- 6.1.2 家庭的主心骨94-96
- 6.1.3 顺应变化的弹性96-97
- 6.2 家庭凝聚力97-103
- 6.2.1 家庭连结感97-100
- 6.2.2 差异与合作100-103
- 6.3 社会资源与支持103-110
- 6.3.1 亲友互助网络103-106
- 6.3.2 社区可用资源106-110
- 第七章 家庭沟通: 家庭抗逆力之基础110-128
- 7.1 沟通模式110-117
- 7.1.1 夫妻沟通111-113
- 7.1.2 亲子沟通113-117
- 7.2 情感分享117-121
- 7.2.1 正面的情感表达117-120
- 7.2.2 负面情绪的处理120-121
- 7.3 冲突解决方式121-128
- 7.3.1 争执与妥协122-124
- 7.3.2 协商与合作124-128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128-131
- 8.1 主要研究结论128-130
- 8.2 不足与讨论130-131
- 参考文献131-143
- 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143-146
- 致谢146-147
- 附录1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慧芳;时立荣;;农村流动家庭的夫妻关系研究——来自太原市城乡接合部H社区的调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张传红;李小云;;流动家庭性别关系满意度变化研究——以北京市农民工流动家庭为例[J];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04期
3 郭健美;刘同芗;;论农民工子女教育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理论界;2007年07期
4 刘玉兰;彭华民;;儿童抗逆力:一项关于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探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王冬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人口学刊;2008年04期
6 潘允康,林南;中国的纵向家庭关系及对社会的影响[J];社会学研究;1992年06期
7 张永健;家庭与社会变迁——当代西方家庭史研究的新动向[J];社会学研究;1993年02期
8 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项飚;“浙江村”: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一种独特方式[J];社会学研究;1997年01期
9 金一虹;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J];社会学研究;1998年05期
10 龚维斌;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与家庭关系变迁[J];社会学研究;1999年01期
本文编号:8443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844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