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iO 2 单胶束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5-04-27 02:57
众所周知,在人体内定量检测半胱氨酸(Cys)对于健康监测和疾病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与各种报道的分析方法相比,荧光法因其测试速度快,成本低,灵敏度高和操作简便而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有机荧光探针大多存在荧光量子产率低、耐光漂白能力弱、激发范围窄、在水溶液中溶解性差等缺点。相比较而言,SiO2交联单胶束纳米粒子(SCMNPs)具有优良的介观结构疏水核,可用更多的有机和医学物质进行多功能化,用于体内在线监测和治疗。因此,设计和合成具有超小尺寸的SiO2基纳米传感器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F127三嵌段共聚物为模板,分别采用正硅酸乙酯(TEOS)、仲丁醇铝(ASB)掺杂的TEOS为前体,合成了SCMNPs。考察了荧光SCMNPs在Cys检测方面的应用以及ASB掺杂的SCMNPs本身的优异特性。具体内容如下:1.将三种有机染料(荧光素衍生物(FCD)、香豆素衍生物(HCE)和罗丹明B(RhB))包覆在SCMNPs的疏水核中。设计和合成了多种染料掺杂的SCMNPs(MD-SCMNPs),以实现水介质和活细胞中Cys的荧光传感。在MD-SCMNPs的核心处,FCD...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单胶束结构
1.1.1 两亲性表面活性剂单胶束
1.1.2 ABC型共聚物胶束
1.2 多功能纳米粒子及其稳定性
1.3 超小型介孔纳米粒子-低维介观结构
1.4 核@壳介孔纳米粒子-三维介观结构
1.5 基于非猝灭染料的超亮纳米粒子(NPs)
1.5.1 共轭聚合物基NPs
1.5.2 基于能量转移的NPs
1.6 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
1.7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2章 SiO2荧光纳米粒子合成及半胱氨酸检测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MD-SCMNPs的制备
2.2.4 细胞成像实验
2.3 结果和讨论
2.3.1 MD-SCMNPs和 FCD-SCMNPs的形态
2.3.2 水介质中FCD-SCMNPs的 Cys传感
2.3.3 三种染料在SCMNPs核心处的荧光与吸收
2.3.4 水介质中MD-SCMNPs的 Cys传感
2.3.5 通过MD-SCMNPs的颜色变化实现Cys的可视化检测
2.3.6 活细胞荧光成像
2.3.7 MD-SCMNPs的选择性
2.4 小结
第3章 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
3.2.4 超大比表面积的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
3.3 结果和讨论
3.3.1 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的形貌
3.3.2 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的Zeta电位
3.3.3 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的TGA
3.3.4 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的FT-IR
3.3.5 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的XPS
3.3.6 含TMB的未煅烧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的表征
3.3.7 含TMB的煅烧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的表征
3.3.8 溶剂蒸发时间对煅烧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41772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单胶束结构
1.1.1 两亲性表面活性剂单胶束
1.1.2 ABC型共聚物胶束
1.2 多功能纳米粒子及其稳定性
1.3 超小型介孔纳米粒子-低维介观结构
1.4 核@壳介孔纳米粒子-三维介观结构
1.5 基于非猝灭染料的超亮纳米粒子(NPs)
1.5.1 共轭聚合物基NPs
1.5.2 基于能量转移的NPs
1.6 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
1.7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2章 SiO2荧光纳米粒子合成及半胱氨酸检测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MD-SCMNPs的制备
2.2.4 细胞成像实验
2.3 结果和讨论
2.3.1 MD-SCMNPs和 FCD-SCMNPs的形态
2.3.2 水介质中FCD-SCMNPs的 Cys传感
2.3.3 三种染料在SCMNPs核心处的荧光与吸收
2.3.4 水介质中MD-SCMNPs的 Cys传感
2.3.5 通过MD-SCMNPs的颜色变化实现Cys的可视化检测
2.3.6 活细胞荧光成像
2.3.7 MD-SCMNPs的选择性
2.4 小结
第3章 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
3.2.4 超大比表面积的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
3.3 结果和讨论
3.3.1 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的形貌
3.3.2 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的Zeta电位
3.3.3 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的TGA
3.3.4 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的FT-IR
3.3.5 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的XPS
3.3.6 含TMB的未煅烧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的表征
3.3.7 含TMB的煅烧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的表征
3.3.8 溶剂蒸发时间对煅烧硅铝杂化单胶束纳米粒子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41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4041772.html
上一篇:超宽带FMCW雷达测距系统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