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测用激光光源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 激光探测 单纵模激光器 热效应 自注入锁定 相干发射 出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光源是激光探测系统的核心器件,本文研究探测用单纵模二极管抽运固体激光器(DPL)中的相关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分析振荡光场的频谱特性;研究粗糙面传导散热下激光器热效应对激光器性能的影响;系统研究声光调制自注入锁定单纵模激光方法并实验获得自注入锁定输出;提出用单纵模多子光束阵列相干发射方案提高激光探测性能。第一部分:基于多纵模振荡模型,讨论DPL中的纵模振荡。结果表明:驻波腔中,激光介质中空间烧孔分布形成于弛豫振荡过程中光子数第一次大规模增长的阶段;弛豫振荡稳定后,各纵模共存输出,各纵模共同产生的空间烧孔使上能级粒子数密度沿轴向呈现出幅度调制的高频起伏分布;行波腔中,只有发射截面最大的纵模能形成稳定的激光输出;腔长变化时,失谐损耗使振荡波长发生漂移,腔长变化较小时,振荡波长平滑转换;而腔长变化较大时,波长的转换伴随着弛豫振荡。第二部分:针对激光介质金属热沉散热的粗糙面接触传热问题,提出了一种计算温度场的面热源自适应调整算法,研究单纵模激光器中基横模光场的热效应。通过在研究对象的封闭边界上引入虚拟面热源,通过自适应调整算法,获得满足边界条件的面热源分布,然后用自由空间的格林函数快速计算对象内的温度场。建立了导热联结的两种介质的表面接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随机分布的表面散热边界条件,并利用面热源自适应调整算法计算了介质内的温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由于介质散热表面不能完全紧密接触,其温度场呈现一定程度的随机起伏,越靠近边界,随机起伏越明显,介质中心区域随机起伏则不明显;有效热接触面积越小,这种随机起伏越强烈。由于该温度场的影响,激光介质表面附近的相位差存在起伏并深入一定深度。随抽运功率的增大,相位差的起伏增强;接触面积增大时,相位差起伏减小,起伏的深度也有所减小。热致衍射损耗随抽运功率近似线性增加,基模光半径越大,增加的斜率越大;当基模光半径较大时,接触面积越小热致衍射损耗越大。第三部分:理论研究环形腔声光调制自注入锁定过程。通过数值求解声光互作用耦合波方程研究声光调制器对环形腔中两个方向光波的衍射效率,结果表明:在入射角偏离布拉格角一定角度时,两光波有最大衍射效率差,该偏离角随超声波频率的升高而减小;最大衍射效率差随超声波功率的增加而增大,增大的斜率逐渐减小;超声波频率越高,能提供更大的衍射效率差。在此基础上,数值求解速率方程研究环形腔自注入锁定过程,结果表明:高损耗阶段末尾,两方向光子数密度之比随超声波功率增加迅速增加,当超声波功率大于一定值后,该比值趋于稳定;在超声波频率从1MHz增加到约10 MHz时,该比值迅速增大,当超声波频率高于10 MHz后,该比值趋于稳定;该比值随抽运功率的增加而增大,增大趋势逐渐变缓。在通常实验条件可得到的抽运功率、超声波频率和超声波功率下,光子数密度之比可达十几个数量级,能保证成功实现自注入锁定。自注入锁定脉冲的峰值功率随超声波功率的增加近似线性增大;能达到的最高重复频率随抽运功率的增大线性增大,在几十瓦的抽运功率水平下重复频率在千赫兹量级。用光纤耦合输出激光二极管对Nd:YAG进行端面抽运,采用四镜环形腔实现了声光调制自注入锁定激光器。实验中,在平均功率1 W时,获得了重复频率2 kHz,脉冲宽度475 ns的自注入锁定脉冲,对应的脉冲峰值功率为1.1 kW。光束接近高斯分布,光束质量因子M2为1.3。第四部分:提出一种多子光束相干发射方案提高激光对远距离小目标的探测能力。将光源发出的光束分为若干子光束平行发射,由于子光束来自同一单纵模激光源,具有很好的相干性,因此它们在目标面上产生干涉主峰,用此干涉主峰进行探测。目标越小,此方案相对于直接发射的优势越突出。计算结果表明:子光束在目标面上产生干涉主峰,理想情况下峰值光强为直接发射的subN(subN为子光束数目)倍。给出了系统设计中所允许的光束间距;设计中还应适当压缩发散角,增大目标上的总功率。发射镜位置和角度抖动使得光斑畸变、光强闪烁,为获得稳定的干涉主峰,发射镜的位移控制精度需达到0.1λ(光波长)、角度控制精度需达到0.2θdiv(发散角);目标面上干涉峰可以比直接发射小一个数量级,从而提高探测的空间分辨率。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influence of laser thermal effect on laser performance is studied by means of self - adaptive adjustment algorithm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io of photon number densit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ultrasonic power . In the ideal case , the peak light intensity is the subN which is directly emitted ( subN is the number of sub - beams ) . The beam spacing allowed in the design of the system is given . In the design , the divergence angle should be properly compressed and the total power on the target is increased . In order to obtain stable interference principal peak , the displacement control accuracy of the emission mirror is 0.1 位 ( light wavelength ) , and the angle control accuracy needs to reach 0.2 . theta div ( divergence angle ) ; the interference peak on the target surface can be smaller by order of magnitude than the direct emission , so that the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detection can be improved .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2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勇,梁培辉,沈琪敏,任虹,雷建求;铜蒸气激光注入锁定的数值模拟[J];中国激光;1997年07期
2 马德荣,马琳,高艳萍;异步抑制差分型注入锁定[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3 张勇,梁培辉,雷建求,任虹,沈琪敏;注入锁定铜蒸气激光器中自发辐射的影响[J];中国激光;1997年09期
4 王晓辉,陈徐宗,侯继东,杨东海,王义遒;用于激光冷却的半导体激光器大频差边模注入锁定的理论及实验研究[J];物理学报;2000年01期
5 卢勃;宋昕;;基于注入锁定的全光逻辑非门研究[J];铁道通信信号;2009年08期
6 周会娟;陈默;姚琼;孟洲;;分布反馈半导体激光注入锁定及其光纤传感应用[J];中国激光;2011年07期
7 王玲;姚战伟;熊宗元;李润兵;王谨;詹明生;;用于冷原子干涉仪的拉曼激光的注入锁定[J];量子电子学报;2012年01期
8 梁培辉,任虹,沈琪敏,沃敏政;注入锁定铜蒸气激光器的实验研究[J];光学学报;1987年09期
9 张铁军;无纵模匹配注入锁定短脉冲染料激光器[J];中国激光;1989年03期
10 方晓惠,王东宁,陈吉武,张敏,李世忱,靳伟;互注入锁定产生双波长可调谐光脉冲的实验研究[J];光学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游建良;唐小宏;吴涛;;毫米波段环路注入锁定电路[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2 周永佳;冯焱颖;薛洪波;朱常兴;叶雄英;周兆英;闫树斌;王晓佳;;半导体激光器注入锁定及其稳定性的实验研究[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Ⅰ)[C];2008年
3 刁文婷;何军;杨保东;张天才;王军民;;通过激光注入锁定实现频差为9.19GHz的Raman激光系统[A];第十四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0年
4 陈河;陈胜平;侯静;杨丽佳;;超短脉冲增益开关半导体激光系统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连天虹;探测用激光光源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陈吉武;生成波长可调谐超短光脉冲的自注入锁定实验系统的建立及其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周庆红;注入锁定钛宝石激光器的研制及其在光晶格钟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焕烛;注入锁定在多频振荡器中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冯振中;注入锁定理论的延拓及其动态行为分析[D];四川大学;2006年
3 石玉华;脉冲气体激光器的注入锁定及功率振荡器环形腔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刘帮安;基于注入锁定的高频倍频器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5 陈林芳;注入锁定钛宝石激光器的理论分析与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姚景芹;半导体激光器注入锁定系统的研制[D];山西大学;2004年
7 朱剑平;TEA-CO_2激光注入锁定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葛丽娜;TEA CO_2激光器连续信号注入锁定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祖松;基于FP-LD的WDM-PON无色化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王磊;基于频谱分割ASE注入锁定FP-LD的WPON光源的研究[D];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011年
,本文编号:14670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467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