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感”:当代文化冲突中的空间

发布时间:2018-01-04 22:30

  本文关键词:“失地感”:当代文化冲突中的空间 出处:《南京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空间美学 认同 记忆和想象 失地感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各个地区在政治或经济上的联系和结合更加密切,一致地遵循着资本运作的逻辑,维持着一种统一的秩序,但是与此同时,区域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严重的甚至上升为恐怖袭击,隔离和分裂成为全球化现实下不可否认的另一种现实面貌。人在现代社会所感到的沮丧、失落和漂泊感,在全球化时代更加浓重,坚守和恢复地方特性的呼吁声也日渐高涨。"全球"、"区域"和"地方"分属于三个不同的空间尺度,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空间尺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探索和分析现实中的种种状况,在理论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文主义地理学家们在以测量土地、查看植被、矿物分布、分析地质结构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实证主义地理学之外,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即探究地方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日常生活的意义,研究的视角从自然环境转向人类实践活动。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地理学家中的一部分从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汲取理论资源,转向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研究。他们把地方和空间纳入权力和资本运作的体系,重新阐释了空间在社会组织结构和生产实践中的价值,以此来批判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争夺、压迫和霸权现象。经过两次转向,空间研究已经不局限于某一单一学科,它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国内研究者们沿着空间理论发展的路径,结合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译介和阐释了诸多有代表性的空间理论成果,并且就具体社会现象和地方建设进行了不少针对性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延批判性的思路,分析和揭露隐含在空间中的权力结构和资本支配方式,在地方和全球的对抗性关系中呼吁对地方的特色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相应地,"失地感"一词也频繁地出现在各类叙事和讨论中,这里的地方是乡土意义上的地方,是一个人成长记忆所在的地方,与生命的源起大地紧密相连。但是,它并不是稳定而封闭、排除了一切矛盾纷争的乌托邦。所谓的地方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并非单一的和本质性的概念,地方本身也是一个含混多元的空间。"失地感"是一种复杂情绪的表达,意味着人与地方之间原本自然和谐的情感联系出现了问题。如此,目前在空间批判立场上侧重分析抽象的空间生产和再生产机制的研究,在面临人与空间之间情感关系问题时就有了局限。人与空间之间的情感联系是复杂的。首先,它既包含伦理、身份、阶级等等可加以概念化结构化分析的复杂关系,也意味着在漫长的时间之流中绵延着并持续发生着的语言、心理和文化建构,因此,空间理论应该是人性化的,关注人的空间经验,把人的生命、情感和活动纳入空间思考中。空间维系着人群之间的认同感,带给人们归属感,空间也凝聚着文化记忆和想象。其次,网络互联的电子信息时代,人们的空间经验中同时包括了物质化的空间经验与网络上的虚拟空间经验,两者叠合在一起,有时互相平行,有时又有交叉。全球化时代的"失地感"表达了人们对空间的情感需求和期待。漂泊的心灵努力寻找的正是有着人情味,给人带来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空间。文化冲突中的空间美学展现出空间的复杂性,它是包容了情感经验的审美空间,是根植于历史的开放空间,也是正在实践着的共享空间。同时,它关注不同的空间经验如何在平等的对话中获得自身的价值并被认可。
[Abstract]: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 the political or economic link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various regions are more closely and more closely followed by the logic of capital operation , which maintains a unified order . The term " lost ground " also appears frequently in all kinds of narrative and discussion , where the place is the place where people grow and remember , and it is a kind of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urce of life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伟萍;把握空间尺度──探索居室环境设计中尺度感的把握与记忆[J];中国美术教育;2000年01期

2 保雷;;展示的空间尺度[J];流行色;2009年12期

3 张小艳;;论空间的情感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2期

4 徐风雨;怎样控制摄影的空间与深度[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7年06期

5 包耕莘;;水 城市 生活[J];建筑与文化;2007年09期

6 杨坤;李小云;;村镇广场人性化空间的营造[J];农业考古;2007年06期

7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文敏;;植物与艺术[A];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朱文丽;陈长久;;浅谈建筑的内部空间[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8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喻朝庆;李长生;张峰;梁凤国;吕娟;郁凌峰;;大尺度农业因旱减产动态预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灾情重现期变化评估:以辽宁省为例[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C];2014年

4 陈思;周洪建;;不同空间尺度农业旱灾恢复力评估研究——基于中国北方2009年特大春旱案例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香港大学教授 王缉宪;空间尺度对城市生活质量影响很大[N];科技日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李颖;混合风格下的空间尺度之美[N];中国花卉报;2013年

3 记者 马朝丽;中心区要营造舒适空间尺度[N];河北日报;2010年

4 文风;不规则家具的空间规则[N];长江日报;2005年

5 ;公众参与增强景观归属感[N];中国花卉报;2011年

6 董国艮;城市的空间尺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命[N];联合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彦;不同生育期小麦叶面积指数遥感反演对光谱和空间尺度的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2 毛兵;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修辞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3 宋立民;春秋战国时期室内空间形态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4 魏泽崧;人类居住空间中的人体象征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纪超;基于寻路体验的医院门诊空间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徐晓伟;磁县北贾壁村空间形态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3 孟庆忠;解析城市空间尺度与传统建造特征[D];南京大学;2014年

4 张兆宇;国内高校教学楼灰空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5 高丹;空间视角下的CVM评价方法及实证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程星红;对都市中宠物诊所空间设计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罗仁明;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城市滨水区植物空间尺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8 杨之成;售楼中心空间尺度与消费心理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6年

9 赵倩倩;中国传统建筑檐廊空间及其应用的分析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10 李妮娜;我国降水空间尺度特征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本文编号:1380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380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f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