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化审美与表达形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1 23:07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化审美与表达形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互联网革命以来,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媒介和交互方式,一个普遍的例子就是互联网,更新的就是现在的云技术。现代科技不仅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的思维、改变人类的时空观念,更与艺术发展息息相关。随着艺术与科技的相辅相成,让人的感官能力、创造力、想象力不断扩张,也让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充满着艺术创作的灵感与素材。艺术家对新技术、新媒介的应用为新媒体艺术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媒体交互艺术作为新媒体艺术的一个分支,是以“互动”为核心审美的新媒体艺术。探究美的产生,可发现其审美溯源可追溯到庄子的“天人合一”说、超现实主义视觉艺术的审美革命、“公众参与”的接受美学和后工业时代的技术美学。无论是交互产品还是交互艺术作品,都越来越注重人机沟通,把“人”作为设计的中心。本文创新性地从情感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应把人的情感作为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审美要素,并设计评价问卷采用量化研究人的情感化审美体验,据此提出新媒体交互艺术的情感化审美有互动性、多元性、虚拟性、非线性、沉浸性五大特征;提出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化审美的四个美学观:游戏体验的美学观、情境传播的美学观、跨域创作的美学观、去中心化的美学观。创作者通过作品构成的创作意涵、观者与作品的互动方式、作品所建构的形式当中,呈现着其对某种情感的描绘。在本文最后一章,提出了新媒体交互艺术基于“七情六欲”的情感化审美表达形式划分,并研究建构了情感化表达的模式,为进一步说明模式的可行性,结合公司项目创作了实例加以验证。
【关键词】:新媒体 新媒体交互艺术 情感与审美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01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6
  • 第一章 绪论16-20
  • 1.1 研究的背景16-17
  • 1.1.1 课题来源16
  • 1.1.2 研究背景16-17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7-18
  • 1.2.1 研究目的17-18
  • 1.2.2 研究意义18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8-20
  •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8-19
  • 1.3.2 研究方法19-20
  • 第二章 媒介视角下艺术表达的发展20-27
  • 2.1 媒介20-21
  • 2.2 媒介与艺术21-22
  • 2.3 新媒体与新媒体艺术22-27
  • 2.3.1 新媒体传播特性22-23
  • 2.3.2 新媒体带来的影响23-24
  • 2.3.3 新媒体艺术24-27
  • 第三章 新媒体交互艺术27-33
  • 3.1 概念界定27-28
  • 3.2 新媒体交互艺术与视觉和游戏文化的关系28-33
  • 3.2.1 新媒体交互艺术与视觉文化28-31
  • 3.2.2 新媒体交互艺术与游戏文化31-33
  • 第四章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情感化审美溯源33-44
  • 4.1 美的产生33-36
  • 4.2 艺术审美中的情感语义36-39
  • 4.2.1 情感美学下的艺术36-37
  • 4.2.2 审美的情感移情作用37
  • 4.2.3 审美与理解、情感的融合关系37-39
  • 4.3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情感化审美溯源39-44
  • 4.3.1 庄子“天人合一”说39
  • 4.3.2 超现实主义视觉艺术的审美革命39-41
  • 4.3.3 “公众参与”的接受美学41-42
  • 4.3.4 后工业时代的技术美学42-44
  • 第五章 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化审美内涵44-63
  • 5.1 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化审美体验评价44-51
  • 5.1.1 审美体验中的情绪因素44
  • 5.1.2 研究方法44-45
  • 5.1.3 问卷设计45-46
  • 5.1.4 实验过程46
  • 5.1.5 实验结果及分析46-51
  • 5.2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审美特征51-57
  • 5.2.1 互动性51-52
  • 5.2.2 多元性52-53
  • 5.2.3 虚拟性53-55
  • 5.2.4 非线性55-56
  • 5.2.5 沉浸性56-57
  • 5.3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情感化美学观57-63
  • 5.3.1 游戏体验的美学观57-58
  • 5.3.2 情境传播的美学观58-59
  • 5.3.3 跨域创作的美学观59-61
  • 5.3.4 去中心化的美学观61-63
  • 第六章 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化审美的表达形式63-82
  • 6.1 基于“七情六欲”的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化审美表达形式划分63-69
  • 6.1.1 视63-64
  • 6.1.2 听64-65
  • 6.1.3 嗅65-66
  • 6.1.4 味66-67
  • 6.1.5 感67-68
  • 6.1.6 意68-69
  • 6.2 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化审美表达模式建构69-72
  • 6.3 实作创作:《恐龙立体魔方》72-82
  • 6.3.1 项目背景72
  • 6.3.2 应用模式于创作的流程72-79
  • 6.3.3 作品展示阶段与总结79-82
  • 结论82-83
  • 参考文献83-85
  • 附录1 观众对新媒体交互艺术审美评价问卷85-8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佩佩;;设计中的情感化表达[J];大众文艺;2014年01期

2 许勃;王俊民;;情感化的产品设计方法[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11期

3 曹茜;;感性经济下的情感化关怀设计[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2年03期

4 王晓瑜;;展示设计中情感化因素的体验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02期

5 贺茂红;;情感化体验在《材料与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探讨与实践[J];美术大观;2013年11期

6 许懋琦;唐蓉;;基于交互设计的情感化产品设计[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年11期

7 张琳;;从色彩因素探讨设计的情感化[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6期

8 盛伯骥;思想化、多元华、情感化的艺术释放——专题特别节目《可爱的中国》启示[J];中国电视;2001年03期

9 王红;;产品设计的情感化[J];台声.新视角;2005年07期

10 林伟;;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表现[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彭宅广;;评语的个性化、情感化[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2 巫杨成;;用自己的真情感化后进生[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七卷)[C];2014年

3 郑显文;;用自己的真情感化后进生[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三卷)[C];2012年

4 刘建成;;用心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建国;生活与情感化成的“彩石”[N];辽宁日报;2003年

2 镇江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赵以诚;以提升服务撬动药监文化建设[N];江苏经济报;2003年

3 张东利;情感化——工业品品牌价值塑造的下一个趋势[N];企业家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佳;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服装情绪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煜可;玩着吃的休闲食品[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卉萌;新媒体互动艺术下产品交互方式的情感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夏季;网络界面设计的情感化应用[D];湖北美术学院;2015年

4 朱辰;通过毕业创作对色与形的规律性论述[D];湖北美术学院;2015年

5 穆冬梅;基于情感化的家用医疗产品体验设计研究与应用[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6 杨瑞;基于情感化的手绘插画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7 曹中陆;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化审美与表达形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8 王一岚;初探现代服装设计语言中的情感化体现[D];北京服装学院;2015年

9 辛勤颖;通用性设计的情感化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10 徐萃;城市综合性公园中植物情感化造景设计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5年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化审美与表达形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60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1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