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适应:云南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1 07:39
   云南作为多民族、多宗教交汇和谐并存发展的边疆省份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汇聚并存发展的地区,其中南传佛教更为全国独有。宗教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宗教教育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佛教在传入云南的过程中根据信仰民族的文化习惯做出不同程度的本土化调整,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对云南南传佛教寺院教育和藏传佛教寺院教育进行专门的比较研究,分析出云南佛教寺院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面向不同少数民族本土化的特殊现象,总结典型民族寺院教育优秀经验。寺院教育在现实发展中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为适应现代社会做出的调整、转型,针对这些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中,佛教寺院在没有学校的过去是唯一的文化信仰机构,扮演着学校的教育机构,同时承担着为本民族培养优秀人才和传承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功能。本文从教育学的视角,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寺院教育,对云南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寺院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典型民族寺院教育的有益经验,推动民族传统优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分析寺院教育的现代适应性,试图找出影响两派寺院教育现象异同产生的深层次因素,充分认识寺院教育在当代社会的积极性。全文共4部分。在绪论中引出了选题的由来、研究意义和价值、相关文献研究综述。第一部分介绍了云南在历史文化上的独特地缘,对云南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教育进行一个历史进程的梳理。第二部分通过对寺院教育进行资料的搜集和调查访谈,对云南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现状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描述和分析,以广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视角,对寺院教育现象进行深层解读,探寻促使寺院教育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因,分析比对了佛教寺院的现代适应性,对其所在的社会进行的教育影响以及带来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第三部分从教育要素的角度系统分析比较了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学制等方面的异同点,总结差异、找寻规律。第四部分对佛学院形式的寺院教育进行举例,介绍了传统寺院教育为适应现代社会所做出的转变,同时对前文的比较总结分析,总结云南佛教寺院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借鉴优秀经验,针对寺院教育在新形势下所显露出来的弊端提出相应的转型路径。最后从整体上实现文化层次的深化,阐释寺院教育的当代适应性和教育价值,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和教育实际的寺院教育。
【学位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B947
【部分图文】:

传承与适应:云南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比较研究


南传佛教僧侣等级图

傣族,南传佛教,氏族,公社


第二章现状分析: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现代适应性45图2.2傣氏族公社制南传佛教的经济支持来源于傣族信众,由上层机构层层向下摊派,如傣族最高一级统治者——“召片领”的所有宗教开支都要由其下一级行政组织“勐”来负责,“勐”的活动花费则要由勐的下一级“陇”来负责,这样层层摊派,最终由每一个信教者共同承担。中国南传佛教寺院至今也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独立的寺院经济,依然要依靠世俗社会供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佛寺日常开销除了傣族社会供养外,也增加了其他收入渠道。例如外界给捐赠的善款等等。笔者与2019年4月去西双版纳佛学院调研时了解到:“关于佛学院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部分是政府的资助,专款专用、另一部分则要依靠小和尚外出化缘,还要一些法事活动中也可以获得一些经济收入,在盛大的节日集会中,佛爷要带着小和尚去做法事,这些法事得到的经济收入会集中在一起然后分给各个学生,每人每年可以收入3000-4000元不等。这些钱先是集中到佛学院中,之后再均分给每个学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使得很多村落中留下的都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而青壮年劳动力则随着人口流动的大潮选择去城里务工或者大城市谋生,也带走了农村发展的新鲜血液,农村在城镇化发展的衬托下不断衰落。很多寺庙都处在一个有寺无僧的状态,寺多僧少,很多父母出门务工的同时也将孩子带到了新的城市,留在村落里供佛的大多没有经济收入,这样的

佛学,西双版纳,分院,云南


第四章结论启示: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现代适应转型及启示81一、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分院现代佛学院作为传统寺院教育的现代转型的重要模式之一,其中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分院在1995年经国家宗教局批准成立是第一所“巴利语系佛学院”,努力培养高级僧才,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己队伍建设。同时考虑到佛学院学生在未来能够积极融入社会,自2005年起,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分院开始与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西双版纳州民族中学开始联合办学,不仅学习佛教教育的内容,同时还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计算机等现代课程,以及傣族传统文化课程,经过考核毕业后可获得由合作院校颁发的毕业证书以及佛学院颁发的结业证书。开创了中国南传佛教教育与当代国民教育并举的历史先河。学院学生来自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普洱市等地州的佛教寺院,秉承包容接纳的佛学思想,学生入学无需缴纳任何费用,教学和食宿费用由学院来承担。优秀毕业生可以选送到云南等地的高等佛学院或者泰国、新加坡等国的佛学院继续深造。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分院中共有两个学段的学生,初中班和中专班。初中班学生三年招收一次,一次60个学生不到。中专班一年招生一次,招生人数在40-60之间。西双版纳分院总人数在130-140左右。(一)课程内容图4.1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分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园慈;;从近现代南传佛教教育改革实践试析汉传佛教教育的动向[J];中国佛学;2015年02期

2 才让道吉;;藏传佛教寺院因明学教育制度述略[J];西藏研究;2015年03期

3 王碧陶;;民国时期的云南藏传佛教[J];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4 常永才;呼和塔拉;;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理论局限及其超越[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6期

5 陈小华;刘华;;当前傣族缅寺教育的困境与保护[J];红河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吴敏;;西双版纳小乘佛教与傣族社会相适应问题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李立;;关于放生的叙事与分析——嘉绒藏族村落宗教生活考察[J];民族研究;2008年06期

8 郑筱筠;;历史上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组织制度与社会组织制度之互动——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为例[J];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04期

9 哈经雄,常永才;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教育革新的基础理念——西部大开发背景的视角[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王哲一;我国南传佛教首次举行升僧阶仪式[J];中国宗教;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靖东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下藏区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互补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2 郑毅;冲突与调谐:佛寺教育与义务教育基本权利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窦文彬;内蒙古五当召寺院教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2 陈麒宇;作为教育记忆的寺院建筑:以藏传佛教寺院为范围的考察[D];河北大学;2018年

3 胡芮;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模式的现代转型[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4 张媛;五台山藏传佛教文化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15年

5 黄熙蓉;清代江西书院与禅宗寺院教学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789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8789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0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