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中的“容器插花”图像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2 17:18
   文章以宋画中的“容器插花”图像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入画原因、基本样貌与类型及其图像意义展开讨论。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标与方法及对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章,对“容器插花”图像在宋代以前的文本与图像渊源进行了整理与总结,主要从外来佛教因素、本土的思维与插花的艺术化等三个角度展开分析,并从社会环境、理学思想与文人化的审美理念角度,对“容器插花”在宋代大量入画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第三章,结合宋人诗词、笔记小说及出土文物资料,对宋代“容器插花”现象的基本样貌进行梳理与论述。第四章,根据插花图像在宋画中所处位置、画作题材等,将其分为家具式插花图像、仪式化插花图像及写生插花画三种类型,对其进行了图像志归类,并对其中出现的花卉与花器类型予以统计与分析。第五章,则在前三章内容基础上,探析宋代语境下花卉与花器的文化意涵及不同种类的插花图像的意义。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J212;K244
【部分图文】:

莲花,石窟,龙门,石窟寺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图1甘肃河西地区宝瓶莲花图2北魏石窟寺和画像砖上的宝瓶莲花a.龙门石窟莲花洞南壁41龛佛传故事b.龙门石窟北魏孝昌三年(527)皇甫公窟北壁释迦多宝像龛右侧c.山东临朐北朝墓画像砖而南方经海路传播佛教“宝瓶莲花”图像则受南海诸国影响,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宝瓶生莲花化生成佛的主题,无论是瓶莲造型还是图像构成样式,都带有明显的印度笈多风格。但“化生”主题的瓶花图像,多作为佛造像中的莲座出现,对笔者后文中想研究的作为手持法器或居所装饰的“容器插花”图像影响不大,故不对其进行展开论述。总之,宝瓶莲花与盘堆花的图式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的宗教图像中不断延续,并与本土的造像与绘画习惯相融合,形成了新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图式。第二节本土思想与习惯的影响宝瓶莲花图像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之所以能在中国落地生根,衍生出本土图像形式,并最终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和艺术,与中国本土的自然哲学,咏花文学传统等思想习俗是分不开的。从广义的插花角度来讲,中国的插花艺术的历史或许能追溯到更远的时期。中国民间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对花草植物有了针对性的关注,出现了早期的折枝插戴行为。中国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中均有大量对植物的描写,以及对人们赏花、赠花、戴花场面的描写。人们对自然中的花草产生了关注,并出现了最早的“折枝”行为,但彼时的人们似乎并不考究折枝的方法、花木插置的形态等,而更多关注于折枝的目的,即花木的实用属性,如赠予或对主体的装饰,花木也基本都是自然中野生的植物,未经过人类的种植和培育,因此插花也未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但花木在赠予或装饰行为中已经开始

晋南,佛教,博物馆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物为火焰,用意为警戒火灾①。另一种观点以陈直先生为代表,认为所绘器皿为瓦盆,盆中插的是红花,“戒火”这是这种红花的名字②。实际上中药景天就别名戒火,其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之功效。如果后一种观点成立的话,该图像或许可作为中国最早的非宗教性质的盆插花图像。图3汉代花树陶盆大英博物馆藏图4河北省望都县1号汉墓一壁画局部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动乱,除佛教传入中土外,本土的道教思想与玄学之风也日渐盛行,风流名士多浮心物外,寄情于山水花木,从当时的诗文来看,对花草的感受已从实用属性转为审美属性,也因此带动了豪强阶级的造园风气,此时见于文献记载的园林多达四十余个。而名士如陶渊明、竹林七贤等人因政治上不得志寄情山水留下的诗文及掌故,在后世的理解与阐释中,多将人物与菊、竹等植物绑定在一起,这些植物也因此获取了名士身上的高洁特质。除造园外,当时的赏花还有聚芳、图花、以花木为友、为花木疗伤等风雅之举。其中为花图绘形状,《酉阳杂俎》曾载北朝妇人在五月初五时,图五时花施于帐上,似乎已初现一定的节令画功能,虽未见画迹流传,但为后世端午插花的风气提供了一个文献渊源。晋僧法潜以松为“胜友”,实开后代“花十友”“花十客”之风,拓展了花木在文学语境中的内涵。另据庾信《杏花诗》:“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村红琼。”其中红琼为杏花别称,可知当时已出现了用于装点宴席的盘花,这一习俗也流传后世,在很多文人雅集的绘画作品中都能看到类似场景。魏晋时期还出现了以仿真花代替鲜花进行插置的现象出现。前文提及齐武帝以铜为花插于御床四角,另有晋人制作通草花、绢花等,并以此为业的景象。宋高丞《事物纪原?

玄学,道教,本土,壁画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物为火焰,用意为警戒火灾①。另一种观点以陈直先生为代表,认为所绘器皿为瓦盆,盆中插的是红花,“戒火”这是这种红花的名字②。实际上中药景天就别名戒火,其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之功效。如果后一种观点成立的话,该图像或许可作为中国最早的非宗教性质的盆插花图像。图3汉代花树陶盆大英博物馆藏图4河北省望都县1号汉墓一壁画局部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动乱,除佛教传入中土外,本土的道教思想与玄学之风也日渐盛行,风流名士多浮心物外,寄情于山水花木,从当时的诗文来看,对花草的感受已从实用属性转为审美属性,也因此带动了豪强阶级的造园风气,此时见于文献记载的园林多达四十余个。而名士如陶渊明、竹林七贤等人因政治上不得志寄情山水留下的诗文及掌故,在后世的理解与阐释中,多将人物与菊、竹等植物绑定在一起,这些植物也因此获取了名士身上的高洁特质。除造园外,当时的赏花还有聚芳、图花、以花木为友、为花木疗伤等风雅之举。其中为花图绘形状,《酉阳杂俎》曾载北朝妇人在五月初五时,图五时花施于帐上,似乎已初现一定的节令画功能,虽未见画迹流传,但为后世端午插花的风气提供了一个文献渊源。晋僧法潜以松为“胜友”,实开后代“花十友”“花十客”之风,拓展了花木在文学语境中的内涵。另据庾信《杏花诗》:“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村红琼。”其中红琼为杏花别称,可知当时已出现了用于装点宴席的盘花,这一习俗也流传后世,在很多文人雅集的绘画作品中都能看到类似场景。魏晋时期还出现了以仿真花代替鲜花进行插置的现象出现。前文提及齐武帝以铜为花插于御床四角,另有晋人制作通草花、绢花等,并以此为业的景象。宋高丞《事物纪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燕;;男子簪花如雨为哪般——观照宋人的审美文化心态[J];新余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2 王志红;;我国宋代插花艺术发展的特点[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3 宋开柏;;杨柳观音造像渊源考[J];雕塑;2014年05期

4 魏秋萍;;“东井戒火”陶井画像补证[J];文博;2013年04期

5 王中旭;;故宫博物院藏《维摩演教图》的图本样式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年01期

6 冯尕才;荣欣;;宋代男子簪花习俗及其社会内涵探析[J];民俗研究;2011年03期

7 梁秀华;;宋《无款人物》画意解读及明清摹本分析[J];东方博物;2009年04期

8 沈鹏飞;;中国古典插花艺术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扬之水;;宋代花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01期

10 王娜;郭风平;;浅论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古代插花艺术的发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佩烔;美国汉学视野中的宋代文人趣味[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2 秦开凤;宋代文化消费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魏华仙;宋代消费经济若干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林林;宋代插花画艺术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

2 叶禎菲;明清插花艺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3 杨帅;宋诗中的“瓶中插花”现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4 王诗菡;宋代“一年景”纹样及当代应用价值的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8年

5 曹可婧;乾隆朝宫廷“岁朝清供图”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7年

6 蔡思羽;《靓妆仕女图》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7年

7 顾欣;论宋代花鸟画中的伦理隐喻[D];浙江师范大学;2017年

8 袁野;浅析静物图像在工笔花鸟画中的现代化转变[D];四川美术学院;2017年

9 杨旭红;宋代男子簪花礼俗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10 左丽笋;宋人花鸟画中的植物图像辨识[D];淮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81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881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e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