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士族择婿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4 10:33
  士族是唐代社会的精英阶层,在室女性作为士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她们配偶的选择,往往代表着择婿者及其背后的家族对于婚姻问题的价值取向。唐代士族在择婿时往往会对对方的家世门第、个人良好特质以及对方能带给自己的政治与经济利益进行考量。唐前期,魏晋以来重阀阅的社会风气还在延续,婚姻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因此重家世门第是这一时期士族的主流择婿观。唐中期,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与发展,旧士族开始衰落,门第观念对士族择婿观的影响也开始减弱,重才华科名以及政治与经济利益的择婿观逐渐兴起,因此这一时期士族的择婿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唐后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旧士族衰落,新士族势力逐渐强大,婚姻中的门第观念虽然还残存,但重才华科名以及政治与经济利益的择婿观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择婿观。尽管整个士族阶层择婿观的内容与演变相同,但新、旧士族的择婿观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整体来看,旧士族择婿时更注重门第,新士族择婿时更注重学识品行、才华科名等个人良好特质;新、旧士族均持有重利益的择婿观,但旧士族主要看重经济利益,而新士族主要重视政治利益;唐中后期士族的择婿观开始由前期的重门第向重才华科名转变,但新士族的这种...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重要概念与研究内容、资料及方法
    四、创新点与重点、难点
第一章 重家世门第的择婿观
    第一节 旧士族重家世门第的择婿观
        一、旧士族择婿重家世门第的表现
        二、旧士族重家世门第择婿观的特点及演变
    第二节 新士族重家世门第的择婿观
        一、唐代不同时期新士族择婿重家世门第的表现
        二、新士族重家世门第择婿观的特点及演变
第二章 重个人良好特质的择婿观
    第一节 旧士族重个人良好特质的择婿观
        一、旧士族择婿重个人良好特质的表现
        二、旧士族重个人良好特质择婿观的特点及演变
    第二节 新士族重个人良好特质的择婿观
        一、新士族择婿重个人良好特质的表现
        二、新士族重个人良好特质择婿观的特点及演变
第三章 重利益的择婿观
    第一节 旧士族重利益的择婿观
        一、旧士族择婿重利益的表现
        二、唐代旧士族择婿重利益的原因及演变
    第二节 新士族重利益的择婿观
        一、新士族择婿重利益的表现
        二、新士族重利益择婿观的原因及演变
第四章 唐代士族择婿观的特点、演变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唐代士族择婿观的特点
        一、士族择婿观多元化
        二、士族之间的关系对其择婿观的影响
        三、士族的择婿观与其他阶层的择婿观之比较
    第二节 唐代士族择婿观的演变及影响因素
        一、士族择婿观的演变
        二、士族择婿观变化的影响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唐女子择偶观看女性思维变革[J]. 刘兰.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5)
[2]唐代妇女婚姻观念的转变及其原因探析[J]. 安北江.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5(04)
[3]从墓志看唐中后期士族的门第婚姻观念——以山东五姓婚姻为视角[J]. 张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4]从公主婚嫁视角看唐代皇室与士族的博弈[J]. 么振华.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14 (00)
[5]盛唐时期贵族群体的择婿风俗——以唐玄宗时期驸马为中心[J]. 张珊.  江汉论坛. 2014(07)
[6]再论唐代“贫女难嫁”现象的成因[J]. 孙玉荣.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1)
[7]论唐代社会变革期的聘财和嫁妆[J]. 孙玉荣.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4(01)
[8]论唐代选官制度变革对士族女性婚姻价值取向的影响[J]. 孙玉荣,胡辉.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01)
[9]论“贫女诗”与唐代社会变革[J]. 孙玉荣,胡辉.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10]唐人的择偶观念与方式[J]. 刘玉堂.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博士论文
[1]唐代和亲研究[D]. 范香立.安徽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唐代女性择偶观研究[D]. 刘兰.辽宁师范大学 2018
[2]唐代宗室女研究[D]. 孙华.陕西师范大学 2017
[3]唐代庶民地主家庭研究[D]. 唐安志.曲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572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1572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b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