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海洋民俗文化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8 08:19
海洋民俗文化是舟山文化中的主要艺术形式,历经千年的兴衰变革成为现在具有舟山特色的民俗文化。但因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产业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即将消亡,舟山民俗文化也同样受到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变革的影响而面临威胁,传统的传播方式不再适合新形态下的语境,要在信息时代和新媒体的夹击中求生存求发展,民俗文化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运用新媒体技术,利用多种传播平台,为民俗文化更好的传播提供更好的建议。因此民俗文化需要改变新的传播模式和渠道,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本文以舟山海洋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内核,结合大众传播学和议程设置理论框架来分析舟山海洋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通过研究民俗文化传播的背景因素来剖析文化传播的内在价值,寻求更优质的传播内容。其中客观分析舟山民俗文化的现状是为了寻求文化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寻找更适合的传播方式。本文分为六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重点分析了民俗文化传播和民俗文化的研究现状,突出研究创新,为全文做统领性概述。第二章,概念阶段和理论阐释,在对海洋民俗文化传播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文章来源】: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11第二章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图2-1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图Fig2-1Schramm"smodelofmasscommunication从图2-1可以看出,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是把传播看作是一种初级形态的传播模式向更高级传播模式融合和进步的趋向。媒介组织位于整个模式环节的中心,它既属于编码者又属于译码者,每天在接收各类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记者或者编辑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最终形成媒介产品并且对外传播。个体是媒介讯息内容的主体,是一个庞大的受众组织,其组织形式和分布也是很有规律的不同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在群体中进行信息再加工和处理之后输出。传播的大众内容也可以在个人和群体影响干预下,得到最大规模的传播效果[23]。以上即对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图的简单分析,而这一学说模型应用在文化的传播上依然同样有效。施拉姆认为个体组成受众,社会群体中又包含着个体,媒介讯息通过人与人、人与群体的传播方式流动给其他个体。这一模式中心的媒介组织:编码、释码和译码,我们把它看作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广大受众就是指主动被动接受文化传播的受众,他们分别属于不同的个体和组织,文化的传播是从高级转向中级最后转向次级,这一环节也就是该模式群体对讯息的在解释的环节[24]。2.2.2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最早由李普曼在《舆论》最早提出。认知、态度和行动是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一个完整的传播效果的不同阶段即在这三个层面上体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是针对于传播效果的第一个阶段:认知层面。“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的内容是
舟山海洋民俗文化传播研究12一个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效果,是大众传播作为一个整体在有一定时间范围内做出的报道活动[25]。图2-2传统议程设置Fig2-2Traditionalagendasettings从以上的图2-2可以清晰的看出传统议程设置的流程,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作为传播媒介的大众传播虽然无法从根本上决定大众对某一舆论话题的看法,但是却可以通过选择需要传播信息的内容和议题来影响人们对于事件的关注程度。也就是说,大众传播不能决定受众的想法,但可以影响受众接受信息的内容从而影响受众的想法。社会公众每天都会主动或被动地接收各类信息,对于这些媒介信息他们会根据自身的需求有选择性地阅读和记忆,每一个受众对同一个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大众传媒虽然无法强制受众在某一议题中形成一致的看法,但是却可以通过议题的设置来引导受众的关注。在民俗文化传播中,大众传媒可以通过相关新闻的数量以及主题和内容等来引导受众对这一领域的关注[26]。2.3海洋民俗文化传播的理论分析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与海洋民俗文化的概念相结合,是本章主要探讨的问题,首先寻求传播学理论中大众传播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与海洋民俗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传播理论对于海洋民俗文化发展的影响。其次阐述海洋民俗文化的传播价值有利于研究民俗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和不足[2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集体记忆重构及价值传承——以妙源村“立春祭”为例[J]. 鲁可荣,曹斐浩. 浙江学刊. 2020(02)
[2]浅谈融合思路下的文化传播[J]. 解莹. 新闻采编. 2020(01)
[3]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播策略研究[J]. 刘艳婧. 新闻论坛. 2020(01)
[4]浅析二次元文化视角下品牌IP设计与跨界融合[J]. 胡舒晗,胡书灵. 艺术工作. 2020(01)
[5]区域文化视角下项王故里品牌IP化设计研究[J]. 范文宁,安晓燕. 西部皮革. 2020(02)
[6]新媒体视阈下客家文化的传播与建构[J]. 谢明香. 四川戏剧. 2019(11)
[7]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J]. 杨文学. 课程教育研究. 2019(50)
[8]文旅融合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研究[J]. 王洪涛. 人文天下. 2019(22)
[9]江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设计——以淮安市为例[J]. 安宇,张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33)
[10]社交媒体受众对传统媒体的反向议程设置研究[J]. 彭步云. 当代传播. 2019(05)
博士论文
[1]文化传播视野下广东文化的传承与嬗变研究[D]. 杨喆.武汉大学 2014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 何华湘.华东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基于传播学理论下的博物馆传播模式研究[D]. 马馨.山东大学 2019
[2]河南新乡马皮舞的文化传播研究[D]. 师婧菲.郑州大学 2019
[3]舟山群岛海洋渔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王樱霏.浙江海洋大学 2018
[4]庆阳民俗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D]. 周雯.兰州大学 2018
[5]海洋强国建设视野下海洋民俗文化的保护研究[D]. 贾春颖.浙江海洋大学 2017
[6]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模式研究[D]. 杨小花.郑州大学 2016
[7]舟山渔民画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D]. 冯晓晨.浙江海洋学院 2014
本文编号:3307563
【文章来源】: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11第二章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图2-1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图Fig2-1Schramm"smodelofmasscommunication从图2-1可以看出,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是把传播看作是一种初级形态的传播模式向更高级传播模式融合和进步的趋向。媒介组织位于整个模式环节的中心,它既属于编码者又属于译码者,每天在接收各类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记者或者编辑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最终形成媒介产品并且对外传播。个体是媒介讯息内容的主体,是一个庞大的受众组织,其组织形式和分布也是很有规律的不同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在群体中进行信息再加工和处理之后输出。传播的大众内容也可以在个人和群体影响干预下,得到最大规模的传播效果[23]。以上即对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图的简单分析,而这一学说模型应用在文化的传播上依然同样有效。施拉姆认为个体组成受众,社会群体中又包含着个体,媒介讯息通过人与人、人与群体的传播方式流动给其他个体。这一模式中心的媒介组织:编码、释码和译码,我们把它看作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广大受众就是指主动被动接受文化传播的受众,他们分别属于不同的个体和组织,文化的传播是从高级转向中级最后转向次级,这一环节也就是该模式群体对讯息的在解释的环节[24]。2.2.2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最早由李普曼在《舆论》最早提出。认知、态度和行动是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一个完整的传播效果的不同阶段即在这三个层面上体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是针对于传播效果的第一个阶段:认知层面。“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的内容是
舟山海洋民俗文化传播研究12一个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效果,是大众传播作为一个整体在有一定时间范围内做出的报道活动[25]。图2-2传统议程设置Fig2-2Traditionalagendasettings从以上的图2-2可以清晰的看出传统议程设置的流程,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作为传播媒介的大众传播虽然无法从根本上决定大众对某一舆论话题的看法,但是却可以通过选择需要传播信息的内容和议题来影响人们对于事件的关注程度。也就是说,大众传播不能决定受众的想法,但可以影响受众接受信息的内容从而影响受众的想法。社会公众每天都会主动或被动地接收各类信息,对于这些媒介信息他们会根据自身的需求有选择性地阅读和记忆,每一个受众对同一个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大众传媒虽然无法强制受众在某一议题中形成一致的看法,但是却可以通过议题的设置来引导受众的关注。在民俗文化传播中,大众传媒可以通过相关新闻的数量以及主题和内容等来引导受众对这一领域的关注[26]。2.3海洋民俗文化传播的理论分析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与海洋民俗文化的概念相结合,是本章主要探讨的问题,首先寻求传播学理论中大众传播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与海洋民俗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传播理论对于海洋民俗文化发展的影响。其次阐述海洋民俗文化的传播价值有利于研究民俗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和不足[2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集体记忆重构及价值传承——以妙源村“立春祭”为例[J]. 鲁可荣,曹斐浩. 浙江学刊. 2020(02)
[2]浅谈融合思路下的文化传播[J]. 解莹. 新闻采编. 2020(01)
[3]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播策略研究[J]. 刘艳婧. 新闻论坛. 2020(01)
[4]浅析二次元文化视角下品牌IP设计与跨界融合[J]. 胡舒晗,胡书灵. 艺术工作. 2020(01)
[5]区域文化视角下项王故里品牌IP化设计研究[J]. 范文宁,安晓燕. 西部皮革. 2020(02)
[6]新媒体视阈下客家文化的传播与建构[J]. 谢明香. 四川戏剧. 2019(11)
[7]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J]. 杨文学. 课程教育研究. 2019(50)
[8]文旅融合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研究[J]. 王洪涛. 人文天下. 2019(22)
[9]江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设计——以淮安市为例[J]. 安宇,张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33)
[10]社交媒体受众对传统媒体的反向议程设置研究[J]. 彭步云. 当代传播. 2019(05)
博士论文
[1]文化传播视野下广东文化的传承与嬗变研究[D]. 杨喆.武汉大学 2014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 何华湘.华东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基于传播学理论下的博物馆传播模式研究[D]. 马馨.山东大学 2019
[2]河南新乡马皮舞的文化传播研究[D]. 师婧菲.郑州大学 2019
[3]舟山群岛海洋渔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王樱霏.浙江海洋大学 2018
[4]庆阳民俗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D]. 周雯.兰州大学 2018
[5]海洋强国建设视野下海洋民俗文化的保护研究[D]. 贾春颖.浙江海洋大学 2017
[6]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模式研究[D]. 杨小花.郑州大学 2016
[7]舟山渔民画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D]. 冯晓晨.浙江海洋学院 2014
本文编号:3307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307563.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