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音罗马字韵府》语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8 15:23
本文以《官音罗马字韵府》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古音系分析联合拼音系统的语音性质,比较北京、南京、汉口、九江、山东东部、山东中部、四川、陕西、山西九地方言的音系,探究晚清时期官话方言的语音特点;与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罗马字拼写系统进行对比,深入分析《官音罗马字韵府》的特征和价值。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和意义、研究概况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记述了中国教育会和官音罗马字委员会的成立及工作,着重介绍《官音罗马字韵府》的成书背景和编排体例,详细描述了引言、语音表、音节表、汉字检索表四个部分。第三章以《官音罗马字韵府》的声母系统为研究对象,与中古音系相比,其声母趋向于同音化和简洁化,而九地方言音系的塞擦音和擦音差别极大。第四章以《官音罗马字韵府》的韵母系统为研究对象,与中古音系相比,分化与合流并存;对九地方言音系进行共时比较,探究其韵母合流、混并现象。第五章以《官音罗马字韵府》的声调系统为研究对象,与中古音系和现代普通话的声调进行历时比较,探究入声分化的特殊现象。第六章将联合拼音系统与其他传教士所著的代表性罗马字系统从声、韵、调三方面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官音罗马字韵府》的特征和价值。第七章结...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官音罗马字韵府》1904:扉页
第二章中国教育会和《官音罗马字韵府》11图2《官音罗马字韵府》1904:语音表17页委员会对语音表说明如下:①(1)在标准系统中,每一类音具有一种拼写形式;如果在某些方言中被分为两类,则在拼写后插入代表这两类的例字。(2)在四川一列中,如果出现两个拼写,那么第一个代表成都发音,第二个代表重庆发音。(3)山东东部和中部的方言差异很大,因此这两个地方的发音需要单独列出,分成两栏;山东西部与北京音差异很小,因此不单独列出。(4)字母“h”仅作为音调标记放入标准拼写一栏中,方言栏不使用入声标记,因为在包含入声的方言中,读者都可以在心理上提供缺失的字母标记。①官音罗马字韵府,语音表第16页.
《官音罗马字韵府》语音研究122.2.3音节表音节表共有77页,按照英文字母顺序排列,每页分两栏。表中列出了声母、韵母、声调可以拼合的有对应汉字的所有音节组合(包括入声),共1458个音节。每个音节后列出一个或几个常用的同音汉字,部分汉字后在圆括号内附有异体字,如“唉”后注“欸”,“壩”后注“坝”。部分汉字后附有英文释义,表示这个汉字是多义词,只有当它具有所赋予的意义(即英文所注含义)时,才处于这个语音位置。这些汉字会以不同的意义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如“阿”:若处于句末做语气助词(英:finalparticle),发音为阴平a;若处于词首做前缀(英:initialparticle),发音为去声à。又如“差”:若表示区别(英:differ),发音为cha;若表示派遣(英:send),发音为chai。图3《官音罗马字韵府》1904:音节表1页2.2.4汉字检索表《官音罗马字韵府》第二卷的最后部分是汉字罗马字母拼音检索表,共69页,每页分四栏,每一栏左边为汉字,右边为标准拼写,部分汉字列出两个或三个读音。按照传统的214个部首和笔画顺序排列,每个部首下列若干汉字,全表从“一”到“龤”共有7202个常用汉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晚清时期中国教育会的教育活动[J]. 吴擎华. 中华文化论坛. 2018(12)
[2]明清以降“影喻疑微”四母在山东方音中的演变轨迹寻绎[J]. 于融,李子君. 语文研究. 2018(01)
[3]晚清的官话音系及其性质[J]. 戴黎刚. 古汉语研究. 2017(04)
[4]晚清时期汉语注音罗马化系统的演进——从“北京大学”的英译谈起[J]. 岳岚. 贵州社会科学. 2017(04)
[5]国语罗马字的回顾与反思——《官话新约全书》拼写法与国语罗马字之比较[J]. 叶荧光.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6(03)
[6]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发展与对外汉语教学[J]. 李亚楠,周小兵.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5(06)
[7]19世纪东西洋士人所记录的汉语官话[J]. 陈辉.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6)
[8]清代罗马字官话著作古入声字-h尾的标记意义[J]. 黄灵燕. 语言科学. 2009(05)
[9]米道斯拼音方案对威妥玛拼音方案的影响[J]. 王为民.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02)
[10]罗马字官话圣经译本的拼写系统:《新约全书》和《约翰福音书》拼写比较[J]. 黄灵燕. 语言研究. 2007(02)
博士论文
[1]《汉英韵府》官话音系研究[D]. 林琳.福建师范大学 2016
[2]晚清时期西方人所编汉语教材研究[D]. 岳岚.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
[3]晚清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与研究[D]. 卞浩宇.苏州大学 2010
[4]社会变迁中的中国近代教育会研究[D]. 孙广勇.华中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十九世纪英国汉学中的汉语语音特征研究[D]. 王心琰.厦门大学 2018
[2]《英华韵府历阶》音系研究[D]. 薛素萍.南京师范大学 2016
[3]中古知庄章声母在潍坊方言中的读音研究[D]. 朱慧娟.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狄考文《官话类编》语音研究[D]. 李婧超.辽宁师范大学 2014
[5]南京方言语音研究[D]. 汪莹.南京大学 2014
[6]狄考文《官话类编》研究[D]. 李蕊.上海师范大学 2010
[7]“威妥玛式”拼音研究[D]. 孙伟杰.吉林大学 2009
[8]山东方言语音研究[D]. 王晓军.上海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08161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官音罗马字韵府》1904:扉页
第二章中国教育会和《官音罗马字韵府》11图2《官音罗马字韵府》1904:语音表17页委员会对语音表说明如下:①(1)在标准系统中,每一类音具有一种拼写形式;如果在某些方言中被分为两类,则在拼写后插入代表这两类的例字。(2)在四川一列中,如果出现两个拼写,那么第一个代表成都发音,第二个代表重庆发音。(3)山东东部和中部的方言差异很大,因此这两个地方的发音需要单独列出,分成两栏;山东西部与北京音差异很小,因此不单独列出。(4)字母“h”仅作为音调标记放入标准拼写一栏中,方言栏不使用入声标记,因为在包含入声的方言中,读者都可以在心理上提供缺失的字母标记。①官音罗马字韵府,语音表第16页.
《官音罗马字韵府》语音研究122.2.3音节表音节表共有77页,按照英文字母顺序排列,每页分两栏。表中列出了声母、韵母、声调可以拼合的有对应汉字的所有音节组合(包括入声),共1458个音节。每个音节后列出一个或几个常用的同音汉字,部分汉字后在圆括号内附有异体字,如“唉”后注“欸”,“壩”后注“坝”。部分汉字后附有英文释义,表示这个汉字是多义词,只有当它具有所赋予的意义(即英文所注含义)时,才处于这个语音位置。这些汉字会以不同的意义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如“阿”:若处于句末做语气助词(英:finalparticle),发音为阴平a;若处于词首做前缀(英:initialparticle),发音为去声à。又如“差”:若表示区别(英:differ),发音为cha;若表示派遣(英:send),发音为chai。图3《官音罗马字韵府》1904:音节表1页2.2.4汉字检索表《官音罗马字韵府》第二卷的最后部分是汉字罗马字母拼音检索表,共69页,每页分四栏,每一栏左边为汉字,右边为标准拼写,部分汉字列出两个或三个读音。按照传统的214个部首和笔画顺序排列,每个部首下列若干汉字,全表从“一”到“龤”共有7202个常用汉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晚清时期中国教育会的教育活动[J]. 吴擎华. 中华文化论坛. 2018(12)
[2]明清以降“影喻疑微”四母在山东方音中的演变轨迹寻绎[J]. 于融,李子君. 语文研究. 2018(01)
[3]晚清的官话音系及其性质[J]. 戴黎刚. 古汉语研究. 2017(04)
[4]晚清时期汉语注音罗马化系统的演进——从“北京大学”的英译谈起[J]. 岳岚. 贵州社会科学. 2017(04)
[5]国语罗马字的回顾与反思——《官话新约全书》拼写法与国语罗马字之比较[J]. 叶荧光.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6(03)
[6]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发展与对外汉语教学[J]. 李亚楠,周小兵.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5(06)
[7]19世纪东西洋士人所记录的汉语官话[J]. 陈辉.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6)
[8]清代罗马字官话著作古入声字-h尾的标记意义[J]. 黄灵燕. 语言科学. 2009(05)
[9]米道斯拼音方案对威妥玛拼音方案的影响[J]. 王为民.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02)
[10]罗马字官话圣经译本的拼写系统:《新约全书》和《约翰福音书》拼写比较[J]. 黄灵燕. 语言研究. 2007(02)
博士论文
[1]《汉英韵府》官话音系研究[D]. 林琳.福建师范大学 2016
[2]晚清时期西方人所编汉语教材研究[D]. 岳岚.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
[3]晚清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与研究[D]. 卞浩宇.苏州大学 2010
[4]社会变迁中的中国近代教育会研究[D]. 孙广勇.华中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十九世纪英国汉学中的汉语语音特征研究[D]. 王心琰.厦门大学 2018
[2]《英华韵府历阶》音系研究[D]. 薛素萍.南京师范大学 2016
[3]中古知庄章声母在潍坊方言中的读音研究[D]. 朱慧娟.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狄考文《官话类编》语音研究[D]. 李婧超.辽宁师范大学 2014
[5]南京方言语音研究[D]. 汪莹.南京大学 2014
[6]狄考文《官话类编》研究[D]. 李蕊.上海师范大学 2010
[7]“威妥玛式”拼音研究[D]. 孙伟杰.吉林大学 2009
[8]山东方言语音研究[D]. 王晓军.上海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08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308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