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诚”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6 04:00
  “诚”作为孟子建构其道德心性学的核心概念在孟子的思想脉络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其思想发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孟子的“诚”论是孟子对肇端于孔子的“仁”的必然性问题的回答,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儒家的道德奠基问题。孔子之后,《大学》和《中庸》分别提出了“诚意”和“诚”的概念来为儒家的德性价值奠基,郭店简《五行》篇则开辟了“天人两维”的言说进路,以上种种构成了孟子“诚”论的思想背景和历史先声。其次,如果将子思和孟子置于一历时性的“思孟学派”的视野中进行考察,则孟子实质上借助“诚”的概念抛弃了子思在《性自命出》和《中庸》中所坚持的以“天命”论性的传统,通过引入“心”的概念使道德心灵直面天道之“诚”。如此,则“诚”作为本源价值保证了孟子哲学的心性论方向,孟子在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的过程中,有强烈的以价值取代存在的倾向,具体表现就是以“诚”取代《中庸》之“天”,使得《中庸》中浓厚的本体论或宇宙论气息在孟子哲学中不复存在,孟子哲学也就由此而成为一纯粹的心性论哲学。再次,“思”在孟子的思想中是一种基于内在伦理价值的面向价值本原和道德心灵的自思维。所以,《孟子》“诚身有道”章的“思诚者,人之道也”当是孟...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1.孟子“诚”论研究的诠释史回顾
    2.孟子“诚”论研究的方法论检讨
第一章 从孔子到子思——孟子“诚”论的历史先声
    1.1 孔子:“仁”的发端
    1.2 《大学》:基于“诚意”的道德奠基
    1.3 子思:天人两维的“诚”论发端
    1.4 小结
第二章 诚与天命——孟子的人性论建构
    2.1 天命与性:子思的人性学说
    2.2 关于孟子之天
    2.3 即心言性:孟子的人性学说
    2.4 小结
第三章 诚与思——德性价值的发生
    3.1 前孟子时代的儒学“思”义考察
    3.2 “思”与“心”:面向自身的人道
    3.3 “思”与“诚”:面向天道的人道
    3.4 小结
第四章 诚与仁政——德性价值的政治诉求
    4.1 从“仁心”到“仁政”
    4.2 “恻隐之心”与“同情”
    4.3 从“同情”到“推恩”
    4.4 小结
第五章 诚与乐——德福一致的儒学表达
    5.1 “王天下”与“乐”
    5.2 “天爵”与“人爵”
    5.3 “诚”与“乐”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早期儒家人性论的两种模式及其影响——以《中庸》、孟子为中心[J]. 任蜜林.  中国哲学史. 2019(02)
[2]从“巫君合一”到“德政礼制”——论“巫史传统”的内在政治伦理逻辑[J]. 陆宽宽,冯昊青.  船山学刊. 2018(05)
[3]孟子恻隐之心中的情感与德性[J]. 李春颖.  中国哲学史. 2018(03)
[4]“思无邪”作为《诗经》学话语及其意义转换[J]. 常森.  文学评论. 2018(03)
[5]《孟子》三考[J]. 廖名春.  孔子研究. 2017(04)
[6]处境与心境——孟子之“见”的伦理意蕴[J]. 王玉彬.  道德与文明. 2016(06)
[7]“诚”的审美意蕴[J]. 夏静.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8]儒家“诚”“敬”理论的宋代开展及其实践意义[J]. 罗家祥.  哲学研究. 2015(05)
[9]经学诠释学视域中的儒家《诗》教观——以“思无邪”为中心[J]. 李丽琴.  中国比较文学. 2015(02)
[10]“天人合一”观念的三种诠释模式[J]. 景海峰.  哲学研究. 2014(09)

博士论文
[1]先秦、两汉儒家“诚”观念研究[D]. 刘乾阳.山东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儒家“诚”论研究[D]. 王文.苏州大学 2016
[2]“诚”的理论建构[D]. 王王.山西大学 2012
[3]《四书》“诚”析[D]. 袁立新.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716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5716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d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