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理论与读者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9 09:17

  本文关键词:陌生化理论与读者接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陌生化理论 读者接受 主体间性 文学性 审美距离


【摘要】:当今是一个快速消费的社会,文学作品也不例外的被纳入到快餐品之中。在这种大潮之中,文学作品的文学性遭到腐蚀,读者的主体地位更是旁落,这就需要重拾文学价值,重树读者在作品解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学价值的根本还是源于作者的创作上,只有作者运用较好的技巧赋予作品文学性,读者才能在解读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理解与重构文学性,即文学价值。读者能够很好的领会作品的文学性的前提是作者的确给予作品很高的文学深度和很广的外延意义。作者借用陌生化创作手法,将召唤结构隐藏于作品之中,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利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能力分化作者的创作思路和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义。这样一“召”一“应”,就产生了交流,形成了对话。作者与读者彼此自身的能量都调动起来了。文学性是作品独特的标签,作品因文学性不同而聚集着不同的读者群体。作品不同,流露出的文学性的外在表现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方言文学展示给读者更多是一种思考延缓的阻隔之美,即延宕美;朦胧派诗歌描绘出一幅朦胧画像,亦真亦幻,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但是这一切的美轮美奂都必须需要读者去接受,没有读者的接受理解的文学是没有回头路,是没有观众的独角戏。读者是文学活动这一链条得以完成的最重要一扣。对话的前提就是双方拥有平等权,“俯视”和“仰视”的交流视角需要摒弃,作者与读者两个主体间的对话交流就是需要承认读者这一主体不再是“他者”形象,承认彼此可以通过对话寻求双方的共存。对话过程就一定要保持适当距离,太近过于亲昵,分不清“你”“我”,太远过于疏远,无法正确领悟彼此意见想法。在彼此交流对话过程中,我们寻找着对话的默契点,这一点就是我们属于我们登上“高峰体验”的契合点。国民已经陷入一种集体无意识化的阅读,大家已经很少有人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很多都是人云亦云。陌生化理论与读者接受研究为作者的写作强化了一条道路,也为读者的“人生阅读”疏通了方向。
【关键词】:陌生化理论 读者接受 主体间性 文学性 审美距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0 绪论11-15
  • 0.1 研究背景11-13
  • 0.2 选题现状13-14
  • 0.3 研究方法14
  • 0.4 研究价值、意义14-15
  • 1 陌生化理论视野下的召唤结构15-20
  • 1.1 陌生化理论与召唤结构16-20
  • 1.1.1 陌生化理论和召唤结构的提出及关联性16-18
  • 1.1.2 召唤结构对陌生化理论的美学意义开拓18-20
  • 2 文学性产生的内在机制之一——陌生化效果20-29
  • 2.1 陌生化理论与文学性21-29
  • 2.1.1 文学性的提出22-24
  • 2.1.2 陌生化理论下读者对文学性的建构及其意义24-29
  • 3 陌生化理论下读者主体性的回归29-38
  • 3.1 陌生化视角下的主体间性30-34
  • 3.1.1 主体间性理论渊源30-32
  • 3.1.2 主体——主体过程中的视域融合32-34
  • 3.2 陌生化视角下作者与读者的对话34-38
  • 3.2.1 读者接受文本视角的陌生化34-36
  • 3.2.2 陌生化理论对读者失语的拯救36-38
  • 4 陌生化理论与审美距离说38-44
  • 4.1 陌生化理论与距离说的内在联系性38-39
  • 4.2 从距离说维度探求陌生化理论的审美体征39-42
  • 4.2.1 朦胧美40-41
  • 4.2.2 距离美41
  • 4.2.3 延宕美41-42
  • 4.3 保持“若即若离”的审美距离42-44
  • 5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49
  • 个人简历49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刚;;陌生化理论的旅行与变异[J];江海学刊;2012年04期

2 李静;龚庆华;;手机载体对语言幽默的影响——基于陌生化理论的手机报流行语[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3 张蕾;;两种陌生化理论比较对语文教学的启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谭焕新;;陌生化理论的应用——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度[J];青年文学家;2011年02期

5 张红;;当生活不再陌生化时——谈俄国作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在现实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32期

6 李东晓;;戏剧陌生化理论的产生与演进[J];戏剧文学;2013年06期

7 张景玲;郑佩伟;;从“陌生化理论”谈英语写作[J];教学与管理;2009年30期

8 宋佳凡;;陌生化理论在英美概况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7期

9 高宏伟;;陌生化理论与英语教学[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张景玲;郑佩伟;;谈陌生化理论在《鹰》诗中的应用[J];飞天;2009年2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红阳;陌生化理论与读者接受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薛金金;陌生化理论的美学意义[D];山西大学;2005年

3 莫詹坤;试论陌生化理论在现代英美戏剧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烁;基于陌生化理论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884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5884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8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