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正面偶像塑造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12:12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正面偶像塑造问题研究
【摘要】:偶像和偶像崇拜自古有之,并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社会中,官方一直是偶像塑造的主体,偶像是人们希望的象征和奋斗的榜样。新媒体时代到来以后,大众媒介迅速普及,并成为了塑造偶像的主要力量。在新媒体时代,大众媒介在偶像塑造的过程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人们在信息获取的方式上多样化,微信等信息媒介的普及使得人们能够随时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平民偶像迅速崛起。但大众媒介在这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脱颖而出,也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放弃了对于道德偶像等正面偶像的宣传,转而投向娱乐明星的塑造。偶像的低俗化、物欲化、恶俗化成为偶像塑造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正面偶像在偶像过度埅魅之后,人们对于正面偶像也不再是尊敬和崇拜。正面偶像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在新媒体时代没有充分的表现和发挥出来。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偶像塑造的娱乐化和低俗化、人和人的交往异化以及西方虚无主义等的影响。正面偶像塑造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深社会信仰危机,并对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不利影响。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并阐释主要概念。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正面偶像塑造的重要性,并结合偶像塑造的历史,分析正面偶像塑造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价值意义。第三部分,探析传统正面偶像塑造遭遇新媒体时代后产生的变化。分析正面偶像塑造过程中出现的娱乐化、低俗化、恶俗化等问题,而虚无主义、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异化、消费社会的负面影响等因素,是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第四部分,探究新媒体时代正面偶像塑造的途径和方式,即通过提升大众媒介从业者的道德素质、加强政府对于舆论的监督和引导、塑造多元化的正面偶像等方式来解决新媒体时代偶像塑造过程所出现的这些问题。
【关键词】:偶像 正面偶像 大众媒介 新媒体 信仰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4;G206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引言10-18
- 1.1 选题的背景10-13
- 1.1.1 新媒体时代,正面偶像精神变迁变质10-11
- 1.1.2 偶像埅魅加深人们信仰危机11-13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5
- 1.2.1 国内研究综述13-14
- 1.2.2 国外研究综述14-15
- 1.3 相关概念界定15-16
- 1.3.1 偶像15
- 1.3.2 正面偶像15-16
- 1.3.3 正面偶像塑造16
- 1.3.4 新媒体16
- 1.4 研究方法16-17
- 1.5 创新之处17-18
- 2 正面偶像塑造的价值与意义18-24
- 2.1 正面偶像塑造的价值18-21
- 2.1.1 正面偶像是社会的道德标杆18-19
- 2.1.2 正面偶像促使人们积极向上19-21
- 2.2 正面偶像塑造的意义21-24
- 2.2.1 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21-22
- 2.2.2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2-24
- 3 新媒体时代正面偶像塑造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24-36
- 3.1 新媒体时代正面偶像塑造现状24-26
- 3.1.1 正面偶像塑造方式多样化24-25
- 3.1.2 新媒体时代正面偶像定义泛化25-26
- 3.2 新媒体时代正面偶像塑造问题26-32
- 3.2.1 正面偶像塑造的娱乐化26-27
- 3.2.2 正面偶像塑造过程中道德人格的缺失27-29
- 3.2.3 正面偶像塑造从世俗滑向低俗29-31
- 3.2.4 正面偶像精神的认同感缺失31-32
- 3.3 正面偶像塑造过程中的问题成因32-36
- 3.3.1 拜金主义的影响32-33
- 3.3.2 虚无主义的冲击33-34
- 3.3.3 社会交往异化34-36
- 4 新媒体时代正面偶像塑造的路径36-46
- 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36-38
- 4.1.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36-37
- 4.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人们实践37-38
- 4.2 发挥政府的信息监督作用38-39
- 4.2.1 信息公开透明,,增强政府公信力38-39
- 4.2.2 加强信息监控,构建健康网络环境39
- 4.3 大众媒介的正确价值引导39-42
- 4.3.1 加强媒体人的道德建设39-40
- 4.3.2 社会主义荣辱观代替工具理性40-42
- 4.4 联系人们生活,塑造多元正面偶像42-46
- 4.4.1 塑造道德英雄42-43
- 4.4.2 塑造行业榜样43-46
- 5 结论46-48
- 参考文献48-50
- 作者简历50-51
- 学位论文数据集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彭怀祖;;榜样与偶像可以转化吗[J];新一代;2012年03期
2 辜秀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彭雪;孙守安;;浅议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杨金华;;当代中国虚无主义思潮的多元透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4期
5 徐红波;彭怀祖;;偶像崇拜现象的德育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11期
6 梁悦;;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成因[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19期
7 李本祥;;当代中国虚无主义[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罗一娴;;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及出路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08期
9 李晓娟,杨波;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透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1018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018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