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梁漱溟《朝话》中的人生观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07:33

  本文关键词:梁漱溟《朝话》中的人生观教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梁漱溟 朝话 人生观教育


【摘要】:梁漱溟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梁漱溟是一个“问题中人”,他终身都在思考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他是一个认真的人,凡事都要自己用心,坚持自己的主张;他是一个“以佛家思想立身,以儒家思想践世”的人,被后人称为“最后的儒家”。 对梁漱溟人生观教育思想的研究,相对于其它思想体系来说是较早的。其乡村建设理论中的人生观教育思想,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朝话》是梁漱溟在“朝会”上的讲话,朝会是梁漱溟若干年办学主张共学共勉的讲学模式的重要体现。《朝话》的内容涵盖治学、修养及人生、文化、社会等方面,多角度地反映了梁漱溟的人生观教育思想。对梁漱溟人生观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和把握梁漱溟的思想,又有助于我们弥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存在的不足。 本文第一章导言部分,是对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的总体概括,还介绍了本文中所涉及的名词概念。第二章主要是对梁漱溟人生观理论形成的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从而对梁漱溟的人生观理论的来源有了全面和清晰的认识。第三章主要介绍《朝话》中体现的梁漱溟人生观教育思想。包括: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合作观教育。第四章介绍了梁漱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实践途径——朝会。包括:朝会的来历、举办朝会的三个重要时期和朝会的意义。第五章总结了梁漱溟人生观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梁漱溟 朝话 人生观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导言8-11
  • (一) 选题意义8
  • (二) 研究现状8-9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9-10
  • (四) 相关名词界定10-11
  • 一、影响梁漱溟人生观形成的几个因素11-15
  • (一) 梁漱溟人生观形成的思想渊源11-12
  • (二) 父亲梁济言传身教的感召12-13
  • (三) 自学是成就梁漱溟人生观的主要途径13-14
  • (四) 师友对梁漱溟的影响14-15
  • 二、《朝话》中体现的梁漱溟的人生观教育思想15-25
  • (一) 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观教育15-19
  • (二) 道德观教育19-20
  • (三) 心理健康教育20-22
  • (四) 理想信念教育22-24
  • (五) 合作观教育24-25
  • 三、“朝会”是梁漱溟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实践途径25-31
  • (一) 朝会的来历25-27
  • (二) 梁漱溟举办朝会的各个时期27-29
  • (三) 朝会的意义29-31
  • 四、梁漱溟人生观教育理论的启示与局限31-36
  • (一) 学校教育应当强调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31-32
  • (二) 家庭教育要注重人格教育的培养32-33
  • (三) 青年学生应加强自我心理疏导,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33-34
  • (四) 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一种亲师取友的和谐关系34-35
  • (五) 高校人文教育要拓宽途径35-36
  • 参考文献36-38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38-39
  • 后记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梅;;梁漱溟的修身方法对当代大学生自我修养的借鉴意义[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8期

2 王杰,王功龙;谈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J];大连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刘秀江;梁漱溟的生命哲学观与乡村教育理论述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03期

4 黄造煌;;近20年梁漱溟思想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0年04期

5 颜芳;;梁漱溟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陈奇娟;;论梁漱溟的情志教育思想[J];教育评论;2011年01期

7 陈奇娟;;论梁漱溟乡村教育实践中的人生教育思想[J];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8 陈奇娟;;梁漱溟教育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育评论;2011年03期

9 舒跃育;;浅谈梁漱溟的心理学思想[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顾红亮;;梁漱溟的教育观念及其意义[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1017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017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b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