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社会交往中道德的力量及其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5 13:40

  本文关键词:社会交往中道德的力量及其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交往 道德失范 新时期 道德的力量


【摘要】:社会交往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约束和规范人们的社会性交往行为的制度和力量有很多种,道德就是其中之一。道德力量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自身有萌芽、形成与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在人类特定的历史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作用充分表现,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本身的作用日益进步和增强;网络技术、城镇化、经济转型等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环境,使道德力量作用的发挥出现新的特征。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道德缺失、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道德冲突及缺失、经济转型期的企业和官员道德缺失成为新时期社会交往必须加以关注和必须改变的重要问题。要改善道德交往状况,提升道德水平,必须从思想认识的提高和现实制度的完善这样两大方面下功夫。随着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方面作用的不断加强以及它们之间力量的优化组合,道德文明与进步就会成为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基本趋势,成为新时期全体公民的基本精神特征。
【关键词】:社会交往 道德失范 新时期 道德的力量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48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2
  • 第一章 社会交往与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12-22
  • 第一节 “社会交往”与“道德力量”的基本概念12-16
  • 一、社会交往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12-13
  • 二、道德本质及道德的力量13-14
  • 三、社会交往与道德的关系14-15
  • 四、道德力量与法制力量的不同15-16
  • 五、道德力量与物质力量的不同16
  • 第二节 道德的起源与人的本质16-19
  • 一、道德的起源及其本质16-17
  •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本质的界定17-19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时代意义及价值19-22
  •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历史地位20-21
  •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实践价值21-22
  • 第二章 新时期社会交往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及其原因分析22-35
  • 第一节 新时期人与人交往的社会背景特征22-24
  •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充分表现22-23
  • 二、法治观念和法制作用日益进步和增强23-24
  • 三、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使道德问题更加凸显24
  •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社会交往出现的道德问题24-27
  • 一、网络环境下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25-26
  • 二、网络环境下道德危机的具体表现26-27
  •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交往出现的道德问题27-29
  • 一、城镇化进程中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28
  • 二、城镇化进程中道德危机的具体表现28-29
  • 第四节 经济转型期社会交往出现的道德问题29-35
  • 一、经济转型期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30-31
  • 二、经济转型期道德危机的具体表现31-35
  • 第三章 新时期道德水平提升的思路与对策35-42
  • 第一节 道德水平提升的总体思路35-37
  •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道德危机的预防、改进措施37-40
  • 一、学校加强道德教育37-38
  • 二、家长提高网络道德意识水平38-39
  • 三、加大网络活动规章制度建设39
  •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39-40
  •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中道德危机的预防、改进措施40-41
  • 一、帮助农村居民融入城市40
  • 二、关注农村居民权益保障40
  • 三、增加社区活动、加强邻里合作40-41
  • 第四节 经济转型期道德危机的预防、改进措施41-42
  • 一、加大反腐力度,严惩官员道德失范41
  • 二、建立征信系统,,遏止诚信缺失41-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4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6-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清明,刘敢新,游滨;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阐释[J];探索;2002年04期

2 杨凤莺;谈道德失范与道德建设[J];理论界;2002年06期

3 廖小平;公民道德建设的双重路径[J];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03期

4 高月;让人们感悟道德[J];党建;2002年02期

5 杨庆菊;;加强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理论学习;2007年10期

6 董建宏;;当前道德失范问题及根源探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01期

7 韩雁群;谈新时期道德失范与道德建设[J];南都学坛;1998年01期

8 钱家栋;依靠法制推动道德进步──论当前社会的道德裂变及道德发展[J];攀登;1998年03期

9 杨晓君;;加强道德建设 创建和谐社会[J];经营管理者;2014年11期

10 江赛清;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研究综述[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伟;梁柱平;;个人行为对他人行为的影响——关于运动员体育道德失范原因的新思考[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2 陈沂;;加强道德建设 提高全民族素质[A];风正帆悬第二集——道德建设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彭景阳;;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与个体的自我异化——兼论大学生网络生存方式的思想和行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4 吴军;;侗族传统道德面临的危机与新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贺利平;;浅议新世纪我国的道德建设[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6 戴木才;;建设和谐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7 ;以道德塑形象 用诚信赢市场[A];共铸诚信——福建省企业道德建设经验汇编[C];2003年

8 蓝绍才;;加强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刍议[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刘淑萍;;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要矛盾探析[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刘本荣;;坚持以德治店 切实提高职工道德水准[A];出版科学探索论文集第6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冰 鲍贞烨 梁天一;上亿人次热捧道德模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2 编译 王悠然;高管道德失范会导致集体信誉受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道德问题的社会学分析[N];北京日报;2001年

4 ;道德:人类幸福的一个方面[N];中国妇女报;2003年

5 记者 邓荣军 谢松;全民创业离不开道德创新[N];南昌日报;2005年

6 本报评论员;坚持不懈地开展公民道德建设[N];人民日报;2004年

7 徐珂;如何认识文艺的道德标准[N];中国艺术报;2007年

8 李合洲;为重奖道德模范叫好[N];济南日报;2011年

9 本报编辑部;共建道德向上人心向善的社会[N];辽宁日报;2011年

10 本报评论员;学习身边的道德模范[N];六盘水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雷结斌;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2 苏航;电商平台中商家信息展示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吴真文;法律与道德的界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辰旭;道德失范的制度层面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2 许晓芳;研究生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钟尚;道德爬坡论[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徐福赞;当前我国新闻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5 蒋守龙;企业仪式的伦理审视[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6 李荣昌;道德风险及其治理[D];延安大学;2015年

7 张静;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8 王洋;我国旅游者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9 高阳;网络媒体道德失范和重建[D];重庆大学;2015年

10 肖琳;社会交往中道德的力量及其作用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374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0374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7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