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道德冷漠现象探析
发布时间:2017-10-21 11:20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道德冷漠现象探析
【摘要】:历经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的风霜洗礼,中国社会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革,其组织形式、社会结构以及利益格局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整个社会价值观念领域开始呈现出多元、多样与多变的复杂态势,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也逐渐展露出历史性的改变。在此背景之下,人们以往所秉持的是非观念、价值观念与善恶观念似乎已然失却了其现实合理性,于是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与道德行为取向逐渐发生了变化,是非不分、荣辱混淆、善恶颠倒的问题时有发生,道德冷漠的现象频频出现,社会道德生活领域逐渐显现出混乱与失序的特点。而本文旨在从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去探究道德冷漠问题的本质、探寻其发生的原因、并尝试寻求其解决路径。藉此希望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又将为有效应对当前我国生活实践过程中所面临道德冷漠问题提供一定的行动借鉴。 围绕这一目标,本文分为了两大部分,即绪论与正文。其中绪论部分简要的介绍了论文选题及其研究意义、对这一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基本思路以及创新点。正文部分包括了四个章节。 第一章包括两部分内容:道德冷漠的概念界定和道德冷漠现象的类别。首先,概述与分析了当前学界的主要学者从不同维度对道德冷漠所进行的概念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将道德冷漠界定为是一种畸变的道德心理与行为,其具体展现为主体道德情感层面的麻木与匮乏、道德判断层面的失效与搁置以及道德行为层面的“不作为”。其次,依据所涉主体的不同对道德冷漠现象的类别进行了归类,将其简要分类为旁观者道德冷漠与受助者道德冷漠两种。 第二章则是描述了道德冷漠的主体特征,然后展现了道德冷漠可能带来的种种危害。本文认为,道德敏感的缺失、道德判断的失效与搁置、道德关怀的匮乏、道德义务感的丧失与道德实践的不作为均为道德冷漠的显著特征;而道德关系的疏离、受助期望的降低、道德自律的缺乏与道德调控能力的弱化则是道德冷漠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 第三章内容主要立足于现实,对于道德冷漠问题的伦理成因进行了相对深入的挖掘。本文将其主要归纳为三类,即主体道德层面的原因、道德教育层面存在的缺失以及社会道德背景层面存在的问题。其中,主体道德层面的原因包括道德认识存在缺陷、道德情感过于淡薄、道德意志相对薄弱以及道德信仰有所缺乏等;而道德教育层面的缺失则包括了其道德教育观念、道德教育内容以及道德教育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社会道德背景层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了社会变革引发的道德价值取向紊乱与制度性的道德支持相对薄弱。 第四章则是在前几章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应对道德冷漠问题的具体对策与途径。本文认为首先应强调主体的自律与责任,,积极提升其内在修养。具体而言包括深化其道德认知、培养其道德情感、强化其道德意志及养成道德习惯。其次,还应当从教育理念、内容以及方法等层面对于道德教育进行改进。再次,完善的制度建设也是应对道德冷漠现象的一剂良方。毕竟,一般而言,制度只要是合理的,就能显著地抑制恶的发生,为善的发生提供必要的前提,因而它不仅内蕴着深刻的伦理属性,而且有着比一般道德规范更为深刻的积极伦理效应。因此外在社会制度也应该在遵循行为科学和道德规律的基础上,为引导人们做出善的行为创建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提供外在的激励与保障机制。
【关键词】:道德冷漠 道德主体 道德教育 道德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4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目录9-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第一节 论文选题及其研究意义11
- 一、 理论意义11
- 二、 实践价值11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11-16
- 一、 国内研究现状12-15
- 二、 国外研究现状15
- 三、 研究现状评析15-16
- 四、 发展趋势16
- 第三节 本文基本思路16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16-17
- 一、 可能的创新16
- 二、 存在的不足16-17
- 第二章 道德冷漠及其现象解析17-22
- 第一节 道德冷漠概念界定17-18
- 第二节 道德冷漠现象的类别18-22
- 一、 旁观者道德冷漠18-19
- 二、 受助者道德冷漠19-22
- 第三章 道德冷漠的主体特征及其消极后果22-29
- 第一节 道德冷漠的主体特征22-25
- 一、 道德敏感的缺失22
- 二、 道德判断的失效与搁置22-23
- 三、 道德关怀的匮乏23-24
- 四、 道德义务感的丧失24
- 五、 道德实践的不作为24-25
- 第二节 道德冷漠带来的消极后果25-29
- 一、 道德关系的疏离25-26
- 二、 受助期望的降低26
- 三、 道德自律的缺乏26
- 四、 道德调控能力的弱化26-29
- 第四章 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伦理原因29-39
- 第一节 主体道德维度的原因29-33
- 一、 道德认知存在缺陷30-31
- 二、 道德情感过于淡薄31-32
- 三、 道德意志相对薄弱32-33
- 四、 道德信仰有所缺乏33
- 第二节 道德教育维度的原因33-36
- 一、 道德教育观念相对陈旧33-34
- 二、 道德教育内容有所欠缺34-35
- 三、 道德教育方法有失偏颇35-36
- 第三节 社会道德背景维度的原因36-39
- 一、 社会变革引发道德价值取向紊乱36-37
- 二、 制度性的道德支持相对薄弱37-39
- 第五章 应对道德冷漠的基本对策39-51
- 第一节 道德主体层面的提升39-43
- 一、 深化道德认知40-41
- 二、 培养道德情感41-42
- 三、 强化道德意志42-43
- 四、 养成道德习惯43
- 第二节 道德教育方面的改进43-47
- 一、 树立现代化的道德教育理念44-45
- 二、 选取相对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45-46
- 三、 运用科学合理的道德教育方法46-47
- 第三节 社会道德环境的营造47-51
- 一、 坚持推进社会主流道德价值导向47-48
- 二、 加强制度性的道德支持,建立道德规范赏罚机制48-51
- 参考文献51-56
- 附录56-57
- 致谢57-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生;;教师道德冷漠的成因及矫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2 刘翔平;旁观者效应的道德决策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3 吴俊,木子;道德认知辨析及其能力养成[J];道德与文明;2001年05期
4 刘曙辉;;论道德冷漠[J];道德与文明;2008年04期
5 钱广荣;;社会公德维护需要建立社会公平机制——从“见义不为”说起[J];道德与文明;2009年06期
6 牟世晶;;对“小悦悦事件”的道德反思——兼论社会道德建制[J];道德与文明;2012年01期
7 林瑞青;;道德搁置:道德冷漠的促成因素[J];改革与开放;2013年04期
8 高德胜;;电子媒介与“旁观者”的生产——论道德教育在电子媒介时代的选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4期
9 李建华;李好;;论行政忠诚的责任困境及其消解——以艾希曼之“平庸的恶”为例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10 王鑫;李秀芳;;论道德冷漠症的产生根源——兼析体制性因素的道德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本文编号:1073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073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