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精神的传播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1 12:02
本文关键词:抗震救灾精神的传播机制研究
【摘要】: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一种被瞬时凝聚起来的力量,,让大自然在疯狂的咆哮声中归于沉寂,这种力量让国人骄傲,让世界动容,其背后是支撑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即抗震救灾精神。本文从抗震救灾精神如何在传播中建设、在建设中传播出发,主要分析了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中构建传播机制及渠道的重要意义、建立方式、效果评价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传播学、新闻学的综合应用,进一步丰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途径、方式、渠道,也为今后在灾难应对中有效开展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抗震救灾精神 传播机制 传播渠道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24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抗震救灾精神的传播机制界定10
- 1.3 抗震救灾精神传播机制研究的重要意义10-19
- 1.3.1 古今中外灾难应对精神10-12
- 1.3.2 抗震救灾精神12-15
- 1.3.3 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意义15-17
- 1.3.4 抗震救灾精神中传播的必要性17-18
- 1.3.5 抗震救灾精神中传播的迫切性18-19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9-20
- 1.5 研究路径、方法及创新点20-24
- 1.5.1 抗震救灾精神中传播机制研究的可行性21-22
- 1.5.2 抗震救灾精神中传播机制研究的途径22-24
- 第二章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主体24-33
- 2.1 依靠传播者的主体力量,弘扬抗震救灾精神24-28
- 2.1.1 发挥党员干部的威信效应26-27
- 2.1.2 发挥志愿者的情景效应27
- 2.1.3 发挥专家学者的学术效应27-28
- 2.1.4 发挥灾区群众和援建者的“自己人效应”28
- 2.2 发挥大众传媒的功能,宣传抗震救灾精神28-31
- 2.2.1 大众传媒的特点决定了其是精神弘扬的重要基础29
- 2.2.2 大众传媒的功能决定了其精神弘扬的主要力量29-30
- 2.2.3 大众传播模式与精神弘扬的体系吻合30-31
- 2.4 发挥新媒介特点,传播抗震救灾精神31-33
- 第三章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途径33-39
- 3.1 以大众传媒为主的媒介渠道构建33-35
- 3.1.1 报纸刊物等出版物的渠道构建33-34
- 3.1.2 电视的渠道构建34-35
- 3.1.3 广播的渠道构建35
- 3.2 以实物展示和面对面沟通为辅的渠道构建35-37
- 3.3 以新媒介为拓展的渠道构建37-39
- 第四章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传播制约因素与方法应用39-50
- 4.1 影响抗震救灾精神弘扬的传播因素39-43
- 4.1.1 传播者的因素40-41
- 4.1.2 接受者的因素41-42
- 4.2.3 传播媒体、内容的因素42-43
- 4.1.4 人际传播和社会环境的因素43
- 4.2 传播技巧43-50
- 4.2.1 有效组织技巧的应用44-45
- 4.2.2 有效论证技巧的应用45-47
- 4.2.3 有效鼓动技巧的应用47-49
- 4.2.4 有效的传递技巧的运用49-50
-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岳鹏;戴钢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特大自然灾害灾后重建思想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02期
2 欧阳彬;屠火明;;理念·价值·精神:汶川大地震灾后思想重建研究论纲[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02期
3 肖永梅;戴钢书;;人类历史上特大自然灾害灾后思想重建之经验借鉴[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02期
4 黄海华;博弈格局中的政府信息公开[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5 王瑞娟;论党政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J];理论学习与探索;1996年06期
6 姚婷婷;戴钢书;;汶川地震灾后思想重建中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研究——基于5.12震后的灾区问卷调研[J];天府新论;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斌邋黎大东;[N];人民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黎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任壮;建立健全我国国内突发事件新闻传播机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本文编号:1073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073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