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湘鄂渝黔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重要路径研究
本文选题:红色旅游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参考:《吉首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指引我们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少数人的真理,必须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最终变成无穷无尽的力量。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大众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很多,本文只就利用红色旅游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探讨,以湘鄂渝黔边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试图探讨红色旅游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论证红色旅游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论文通过对红色旅游进行界定和红色旅游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红色旅游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特殊意义:在政治上,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在经济上,,带动旅游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文化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上,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这都例证了红色旅游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价值所在,从而指出红色旅游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其次,论文从存在论视域、认识论视域、价值论视域三个视角论证了湘鄂渝黔边红色旅游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行性。从存在论视域看,湘鄂渝黔边红色资源储备丰富,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和革命性、思想性、文化性等特点。从认识论视域看,湘鄂渝黔边红色旅游备受关注,与全国红色旅游热相呼应,湘鄂渝黔边红色旅游持续升温。从价值论视域看,湘鄂渝黔边红色旅游具有坚定国民信念、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文化的突显价值。 最后,从目标定位和主要举措两个层面探讨了如何利用红色旅游推进湘鄂渝黔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思路。红色旅游推进湘鄂渝黔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定位是:通过红色旅游,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众的传播;突显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彰显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促进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利用红色旅游推进湘鄂渝黔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举措包括:通过红色旅游的解说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红色旅游活动弘扬马克思主义革命传统;通过红色旅游文化塑造传承红色文化精神;通过红色旅游产业促进红色资源开发与保护;通过红色旅游区域合作扩大湘鄂渝黔边根据地的影响。
[Abstract]:Marxism is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our party and country, and the great banner guiding us to advance victoriously. However, Marxist theory is not the truth of a few people and must be mastered by the masses before it can finally become an endless force. Therefore, Marxism must be popularized through various ways. There are many ways to realiz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This paper only discusses the use of red tourism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relying on the red tourism resources along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important role of red tourism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nd proves that red touris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popularize Marxism. First of all, by defining the red tourism and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d tourism,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d tourism to realiz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politically, maintaining and consolidating the ruling position of the party; It ca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n tourist area, construc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 culture, and strengthen the cohes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in ideology. All this illustrates the value of red tourism in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nd points out that red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Secondly,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xistentialism, epistemology, value and red tourism on the edge of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From the viewpoint of ontology, the red resources in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are abundant, with profou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revolutionary, ideological, cultural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pistemology, red tourism along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which echoes the national red tourism fever, and the red tourism along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continues to heat 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theory, red tourism along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has strong national faith, carries forward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and inherits prominent value of red culture. 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use red tourism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from two aspects of target orientation and main measures. The aim of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by red tourism is to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of Marxist theory to the masses through red tourism, to highlight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of revolution and education of patriotism. Demonstrate the effect of red touris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and national culture. The main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by using red tourism include: spreading Marxist theory through the explanation of red tourism, carrying forward the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of Marxism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red tourism; Through the red tourism culture shaping and inheriting the red cultural spirit; through the red tourism indust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red resources; through the red tourism regional cooperation to expand the impact of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base areas.
【学位授予单位】:吉首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俊超;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J];福建党史月刊;2005年03期
2 申旅;集中优势,充分发挥整体效益——整合资源 树立红色品牌[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5年04期
3 ;红色旅游如火如荼[J];中国老区建设;2005年06期
4 连允东;;发展宁化红色旅游的对策[J];政协天地;2006年12期
5 ;全国红色旅游联合调研工作组抵泰宁调研[J];福建党史月刊;2008年06期
6 ;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的通知[J];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08年32期
7 袁元;;建党90周年红色旅游升级[J];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1年06期
8 闻武;;“红色旅游”谁买单?[J];观察与思考;2001年07期
9 本刊编辑部;红色旅游:体验长征文化 感悟多彩贵州[J];当代贵州;2005年10期
10 宋晓勇;;红色旅游何必乱炒作?[J];中国老区建设;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山;;中国红色旅游大扫描[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2 田茂乾;;弘扬红色文化 助推红色旅游[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毅超;;京津冀地区红色旅游现状分析与对策[A];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运行机制变革研讨会议论文[C];2004年
4 樊国敬;郑姝莉;;打造南昌—井冈山—瑞金红色旅游千里黄金长廊,为江西旅游经济发展再添新引擎[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5 王立东;;红色旅游——“人文北京”建设的创新形式[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6 张春琳;;湖北大别山地区红色旅游发展战略研究[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肖卉;;挖掘安顺红色文化资源 推动红色旅游繁荣发展[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宋锡学;;刍议红色旅游的现实与发展[A];华圣文化——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6年
9 陈纯英;李佳静;;打造红色旅游精品 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速[A];旗帜飘扬——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人物研究论文选[C];2010年
10 郝生荣;;对子长开发红色旅游的思考[A];华圣文化——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邢慧斌 庞宏伟;组织红色旅游质量有待提高[N];中国旅游报;2005年
2 ;红色旅游热潮滚滚[N];中国旅游报;2005年
3 广西记者站 邝伟楠;广西发展红色旅游亟须解决三大问题[N];中国旅游报;2005年
4 山东记者站 张洪利 河北记者站 李勇 郄晓娟 江西记者站 李少豪 陈枫 福建记者站 林恩成;红色旅游热潮滚滚[N];中国旅游报;2005年
5 许新;横店大手笔建设红色旅游城[N];中国旅游报;2005年
6 邢慧斌 庞宏伟;红色旅游中的几个问题[N];中国旅游报;2005年
7 李德甫;邯郸红色旅游发展势头强劲[N];中国旅游报;2005年
8 本报通讯员 陈国红;绿潮涌动红土香[N];中国邮政报;2005年
9 东青;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N];中国邮政报;2005年
10 记者 曾西林;让红色旅游真正“游”起来[N];郴州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红梅;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2 肖群;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红色旅游外宣资料英译: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桑俊;红安革命歌谣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苏星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张志勇;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笑笑;红色旅游:湘鄂渝黔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重要路径研究[D];吉首大学;2013年
2 刘清;红色旅游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杨灿;中国红色旅游图书出版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宋丽娟;红色旅游动力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廖苏莉;红色旅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阳晶;红色旅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华大学;2010年
7 罗华;南昌市红色旅游景观现状分析与规划设计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8 郑良军;红色旅游发展与红色资源保护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9 董雪;关于山西省红色旅游科学发展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10 郝英;山西红色旅游的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891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889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