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
本文选题:主体间性 + 思想政治教育 ; 参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近年来,有关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相关论述有很多,众多学者进行了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说,有关这两个命题的研究渐趋成熟。不过,从主体间性视角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相关论述却少之又少,而这已经成为当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试图在主体间性视域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有效掌握,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科学构建。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就“主体间性”、“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概念进行了阐释,介绍了主体间性哲学思想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特征与功能。第三部分阐述了主体间性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其中机遇部分包括交互主体性营造关怀式双向互动、交互主体性打造民主式和谐话语、交互主体性创造融合式实践教学;挑战部分包含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革新、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转型、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转变。第四部分分析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主体间性方面的问题:话语差异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性与时效性弱化,话语霸权导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话语权失衡,传统主体性思维阻碍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教学变革。第五部分阐述构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新范式、新路径为:消除话语差异,实现交互性主体话语融合;适度放权话语,搭建人性化互动交流平台;革新教育理念,营造民主性教育教学环境;彰显角色魅力,制度性话语向个体性转变;培养创新意识,构建新时代思政话语体系。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related expositions on intersubjectiv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iscourse righ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ny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in-depth studies and discussions from various angles, wide fields and all directions. The research on these two propositions is gradually maturing. However, it is rare to discuss the discourse righ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ity, which has become a key problem in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studying the effective mastery of the discourse righ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it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describ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methods. The second part mainly explains the concepts of "intersubjectivity", "discourse right" and "discourse righ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intersubjectivity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the discourse righ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third part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the thought of intersubjectivity on the discourse righ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opportunity part includes the interactive subjectivity, the democratic harmonious discourse. The challenge part includes the innovation of the ide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i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ity. The fourth part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discourse right of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aspect of intersubjectivity: discourse difference leads to the weakening of dissemination and timeli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iscourse hegemony leads to the imbalance of discourse right between educator and educatee. Traditional subjective thinking hinders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fifth part expounds the new paradigm of constructing the discourse right of inter-subje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new path is to eliminate the difference of discourse, realize the fusion of interactive subject discourse; appropriate decentralization of discourse, build a humanized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reform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To create a democratic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to highlight the role of charm,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to individual transformation;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awareness, to build a new er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system.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茂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耐心细致[J];求是;2000年04期
2 李现曾,王凤英;思想政治教育与现时代三题[J];探索;2000年02期
3 王勤;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几个社会条件[J];探索;2000年04期
4 朱琪虹,王盛茂;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图书馆建设;2000年03期
5 王泽洲;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点思考[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姜延宝,蔡东平;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益问题[J];党建与人才;2000年05期
7 曾鹃;浅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J];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8 钟崇先;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刍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9 田祚雄;世纪之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反思与前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韦兆钧;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超前性及其实现之策略[J];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翁文泰;姚其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诉求[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7年
2 陈潜;陈均宝;;对“大学生村官”上任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8年
3 石霖;;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4 周加胜;;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5 张松峰;;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A];河南省烟草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获奖论文集(下)[C];2008年
6 黄振宣;;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结合的途径[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熊继文;;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许溪沙;王施施;;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分阶段培养中的引领作用[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芳;程影;;以科学发展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10 许克毅;曹凯松;;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正铭;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N];广西日报;2005年
2 解放军报记者 董强 本社记者 曹智;全军和武警部队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N];人民日报;2000年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年
4 王天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与量[N];光明日报;2006年
5 本报评论员;创造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07年
6 张弛 周奔;喜看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新格局[N];解放军报;2007年
7 陈锐邋特约记者 唐向东;总后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N];解放军报;2007年
8 张瑞霞;全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在首府召开[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9 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 马奇柯;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N];人民日报;2007年
10 张荣邋记者 夏洪青;二炮某基地思想政治教育为部队信息化建设服务[N];解放军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祖国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艳国;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D];中南大学;2010年
3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大学;2010年
4 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蓓蓓;思想政治教育成本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段建斌;人的存在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维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隋宁;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广斌;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
2 张国英;解构大众文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D];山西大学;2008年
3 姜文静;当代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保;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领域的拓展[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
5 郑建松;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志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7 李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学术性[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8 巫阳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董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黄国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818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081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