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构
本文选题: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 + 主体间性 ; 参考:《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11期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形成,需要一个自觉的理性的建构过程。建立在社会制度基础上的利益、目标和价值等因素的统一固然是根本性的,但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中系统内部交往关系和教育范式的自我建构也是不能忽视的。以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为思想基础,借鉴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学养的合理成分,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主体间性交往关系存在的合理性,形成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具有建构意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基于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包含交往式教育、对话式教育和生活世界的交融等基本的教育形式和构成要素。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ty needs a conscious rational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unity of interests, goals and values based on the social system is fundamental, but the internal communication relationship and the self-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paradigm in the ope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not be ignored. On the basis of Marx's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practice,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rational elements of the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the author understands and grasp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inter-subjectivity communicative relationship with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ocialist system. The forma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radigm is of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ty. The paradigm of inter-subjectiv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includes the basic educational forms and elements, such as communicative education, dialogue education and the blending of the world of life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哲学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3YJA710006)
【分类号】:D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茂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耐心细致[J];求是;2000年04期
2 李现曾,王凤英;思想政治教育与现时代三题[J];探索;2000年02期
3 王勤;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几个社会条件[J];探索;2000年04期
4 朱琪虹,王盛茂;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图书馆建设;2000年03期
5 王泽洲;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点思考[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姜延宝,蔡东平;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益问题[J];党建与人才;2000年05期
7 曾鹃;浅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J];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8 钟崇先;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刍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9 田祚雄;世纪之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反思与前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韦兆钧;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超前性及其实现之策略[J];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松峰;;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A];河南省烟草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获奖论文集(下)[C];2008年
2 熊继文;;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许克毅;曹凯松;;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4 林燕;陈玉民;;探索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A];海南省“人才发展与荣辱观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志军;;宽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理念[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6 段文灵;;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辩证[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7 余俊;;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管理的内容和原则[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8 杨远旺;;论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的作用[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国巧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功能[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龙强;;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北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正铭;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N];广西日报;2005年
2 解放军报记者 董强 本社记者 曹智;全军和武警部队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N];人民日报;2000年
3 李毅;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N];人民日报;2007年
4 乐清市委党校 谢安民;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内涵[N];温州日报;2007年
5 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 范绪锋;追问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王立仁;如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徐志宏;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N];光明日报;2008年
8 于丽娟 王晓光;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价值[N];鞍山日报 ;2008年
9 邸志学 杨柳;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N];保定日报;2008年
10 杨贤芹;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N];六盘水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祖国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大学;2010年
3 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段建斌;人的存在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维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隋宁;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庆民;思想政治教育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张宏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国英;解构大众文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D];山西大学;2008年
2 刘保;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领域的拓展[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
3 郑建松;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志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李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学术性[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6 黄国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马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及其实现[D];长安大学;2009年
8 郭春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述评(1949-1957)[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丛琳;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年
10 曾民;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型同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本文编号:2086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086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