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政治亚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及其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17-03-18 22:07

  本文关键词:政治亚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及其路径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政治文化则是一定民族和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持久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总和。由于语言、宗教、地理、阶层和社会角色的差异等原因,政治文化的异质性广泛存在。这种异质性既带来了主导性政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差别,也导致了多种亚文化之间的不同。由于政治亚文化在内容及其属性上有许多差异,因而其所产生的影响存在诸多不同,据此,我们将政治亚文化分为区域性、阶层性和角色性政治亚文化。文化本质上是一系列价值的集合,这些差异的本质是其价值观念的不一致甚至对立。主导性政治文化蕴含了政治系统整体层面上的主导性价值,次级政治文化则在次级政治系统内部生成了有别于主导性价值的次级的价值系统。这些次级价值观念既在一定程度上愿意接受主导性价值观念的规范,但同时又认同非主导性价值观念,在特定情形下会认为主导性价值观念是一种约束甚至强迫,因而,对其存在着或大或小的排斥或者反对。中国作为一个区域广泛、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上的差异普遍存在着,社会结构和劳动分工复杂化推动了阶层的分化与社会角色的细化,这使得政治亚文化在我国的政治文化结构中逐渐凸显出来。不同类型的政治亚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所造成的影响,在内容、属性和程度上都有显著不同,细分这些影响能够更有效的构建增进其认同的路径。首先,区域性亚文化通过不同途径塑造了最初的价值上的原始认同,它导致了对共同体层面上的价值观念的感情的梳理甚至排斥,蚀耗了达成价值共识的情感基础,残留的等级、迷信等封建传统思想,加剧了上述问题。其次,在各个阶层里,高地位阶层由于有娴熟的政治技能,丰富的政治资源,政治功效感强,而且往往受惠于包括道德传统在内的现存秩序,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偏向于保守。中产阶层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尚在不断成熟之中,其价值期望往往较理想化,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中产阶层在价值观念上差异显著,难以形成一致的价值准则。低地位阶层政治功效感低,参与意识弱,面临“交叉压力”,接受具有民主、自由等现代性的价值观念准备不足。最后,在角色亚文化中,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念受多种压力影响,不成熟,易偏激,成年时期,不断增加的政治挫折又导致了他们的政治冷漠,成长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老年群体,价值观念仍深深受那种缺少“物质关怀的集体主义”的影响。而女性角色亚文化使得她们的政治参与意识以及政治功效感都低于男性,增加了其政治冷漠。接近政治性职位或处于领导地位的群体对政治性价值的认同就高,反之则弱。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在实现的难易程度及其效力的大小和持久性上,都有着许多差异,因此,我们将之区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路径。就短期路径而言,首先满足不同亚文化群体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利益要求,通过利益诱导,增进其对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其次,通过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及其内部的权威人士,在有效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提高其成员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最后,增进大众传媒的灵活性、针对性、多样性,合理规范大众传媒在价值传递过程中的内容、性质和立场,提高政府媒体的权威性。就中期路径而言,一方面要通过强化对公共利益的意识,塑造不同亚文化群体的共同体感,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进而约束其离心倾向,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供给,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于制度之中逐渐的扩大其影响力,也为亚文化群体将之内化于心提供外在的规范与推力。同时,还要通过教育普及、制度改革提高文化的市场性、开放性和现代性,以文化的世俗化推进公民性格的形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基础性动力。就长期路径而言,首要的则是破除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思想障碍,通过市场决定性作用,加速中国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供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还要以同质化的推进和正义性的增强以及国家民族的建构为这一目标实现提供外在环境、内在动力和道德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塑造了稳定的社会秩序,是不同亚文化群体生活水平和发展条件的改善以及国家富强的重要条件和前提,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在政治亚文化视野下,更深刻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性,对于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促进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4
【目录】:
  • 摘要3-5
  • ABS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15
  • (一)政治亚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的背景、目的11
  • (二)政治亚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的国内外现状11-13
  • (三)政治亚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的意义、方法13-15
  • 第二章 政治亚文化的概念、类型和逻辑关系15-23
  • (一)节文化和政治文化15-17
  • 1.文化15-16
  • 2.政治文化16-17
  • (二)政治亚文化的概念、类型及其特性17-19
  • 1.政治亚文化的概念17-18
  • 2.政治亚文化的类型18-19
  • (三)政治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关系19-23
  • 1.政治亚文化的次级价值及其特性19-21
  • 2.政治亚文化的次级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关系21-23
  • 第三章 亚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23-35
  • (一)区域亚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23-26
  • 1.原始认同的排他性23-24
  • 2.政治冷漠的疏离性24-25
  • 3.认知失调的消解性25-26
  • (二)阶层亚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26-30
  • 1.高地位阶层的保守性27
  • 2.中产阶层的理想性27-28
  • 3.较低位阶层的狭隘性28-30
  • (三)角色亚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30-35
  • 1.年龄型角色亚文化30-31
  • 2.性别型角色亚文化31-32
  • 3.职业型角色亚文化32-35
  • 第四章 政治亚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35-48
  • (一)短期路径35-39
  • 1.利益诱导35-36
  • 2.组织动员36-38
  • 3.传媒灌输38-39
  • (二)中期路径39-43
  • 1.以公共利益整合39-40
  • 2.以政治制度塑造40-42
  • 3.以文化世俗化推动42-43
  • (三)长期路径43-48
  • 1.发展市场经济43-44
  • 2.推进同质化44-45
  • 3.增强正义性45-46
  • 4.构建国家民族46-48
  • 第五章 政治亚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意义48-54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了国家富强48-50
  • 1.为经济发展提供软性规范48
  • 2.为文化繁荣提供智力支持48-49
  • 3.为政治进步提供内在动力49-50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了人民幸福50-51
  • 1.辅助法律实施50
  • 2.保障公平正义50
  • 3.维护社会秩序50-51
  • (三)社会主义核心观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51-54
  • 1.扩大开放性51
  • 2.促进全球化51-52
  • 3.增进民族团结52-54
  • 结论54-56
  • 参考文献56-59
  • 致谢59-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元中;;执政亚文化及其清理转化[J];理论探讨;2009年03期

2 苏哲;;亚文化:风格的意义[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邱炳厚 ,李明宇 ,李光达;令人担忧的校园亚文化[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5年03期

4 王爱丽;要加强对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摘要)[J];当代青年研究;1997年06期

5 吴成林;;执政亚文化的特征及启示[J];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10期

6 王荣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亚文化之成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刘晓春,李淑慧;大学校园亚文化的表象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潘国廷;;高校不良亚文化现象探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何新华;;新时期中国政治亚文化的发展——以广东为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03期

10 钟一彪;;后现代消费: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及其发生[J];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杭湖;;公职群体亚文化的形成机制与规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刘诗嘉;;犯罪的亚文化视野[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周山东;;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亚文化特征分析——基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视角[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郭子贤;;黑社会(性质)组织亚文化形成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王先文;;“城中村”的亚文化性探讨[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孙红刚;李晓文;;青少年打斗行为形成与平息机制及其亚文化特点比较[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王洁;徐锡五;;司法亚文化的负向功能[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8 蔡骐;;大众传播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A];新闻学论集(第23辑)[C];2009年

9 王洁;;司法亚文化的犯罪学思考——兼析佘祥林案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10 童戈;;我看同性恋、防艾与文化[A];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暨《朋友》项目十周年庆典与贝利—马丁奖颁奖大会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中红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亚文化,在商业围城中起舞[N];东方早报;2011年

3 陈霖 马中红;亚文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N];南方周末;2011年

4 朱迅W,

本文编号:2550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550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3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